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海涛 《现代装饰》2008,(7):142-142
近期,由张庭群、郝学鹏、周燕和袁欣四位艺术家参展的“都市童话”在特米斯画廊展出。此次,四位年青的艺术家的作品都表现出对时尚和都市生活的敏感和兴趣。他们出生和成长的年代,赶上了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他们不再像父辈那种经历各种磨砺而获得对现实的认识,他们对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玩具、电子媒体等非现实的途径得到的。  相似文献   

2.
现当代文学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小说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散文。众所周知,小说家的创作思路兼及一些个人的生活经验,都往往在其相对于小说而言更加个人化的散文语言中得以显现。在小说家苏童创作的一些重要散文中,就可窥见一斑。本文拟将通过苏童的重要中篇小说之一《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来分析他散文中提到的“镣铐”的艺术思想,并试图揭示其创作的自觉意识和艺术方法所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36)
"动画片"这个词,二年级的学生便会立刻兴奋起来,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形象瞬时鲜活起来。所以,我们要为他们积极创设奇趣课堂,让他们先"心动",再"笔动",能兴致勃勃地把在小脑袋里"放"的动画片跃然纸上,让他们觉得课堂是彩色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5)
当今,媒体的多元化及信息的碎片化,促使人们思想维度的拓展,广告中的男性角色形象也随之丰富和多样化。广告传达着某种产品信息的同时,在男性形象的建构上也体现着对自身的角色认同。基于电视广告的极高普及度,并且其塑造的人物形象相较其它媒体更为深入人心。因此,本论文以电视广告中的男性形象为主要分析对象。剖析男性性别气质——刚强与温柔的同时,探究当代广告对"大男人"形象的重新塑形问题,并解读其背后的深层解码涵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建筑都市主义"的概念,旨在描述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建筑内部出现的持续功能演变和社会活动加剧现象,而这种现象在高密度建成环境中表现尤为突出。因着城市与建筑边界的模糊,建筑空间直接参与都市空间结构的构建,并自发形成一个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都市发展模式。为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动力、方式及适应性空间逻辑,本文以香港重庆大厦为案例,借助空间句法的凸空间与VGA分析工具,分别对其1961年与2016年的空间结构展开对比分析,以揭示其空间演变规律,并获得另类城市空间发展及综合体建设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4)
该文主要探讨古代雕塑艺术的起源,以及在各个文化发展时期的演变过程,重点从古代审美情趣和造型特点方面进行剖析,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阐释古代雕塑造型艺术的精髓,从而使其更好地应用到雕塑创作中。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
在西方文学中,黑人无疑是一饱受争议的"他者"。然而,当我们追溯西方文学的源头时,将会发现截然不同的黑人形象。本文试对西方文学经典中的黑人形象的几次转变进行历史梳理,凸显文学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8.
叶锦添TIM YIP BIOGRAPHY:1996年开始,叶锦添受邀参与欧洲各大重要艺术团体作品的创作,叶锦添工作室也参与了不同类型的国际性与文化性的创作,包括2004年雅典奥运闭幕礼的授旗仪式等。叶锦添可谓是华人近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视觉艺术大师,出色的电影及舞台剧创作为他在两岸三地甚至世界都获得了无数肯定。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3)
笔墨当随时代,从"书斋文化"到"展厅文化"这种转变给中国当代书法创作带来很多启示和影响,值得我们细细探索。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的考释,从"城"的本义入手,考察从原始聚落到"城"的演变过程,研究中国古代"城"的防御功能与社会政治意义,总结"城"对于居民身份的划分作用及其对后世户籍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18)
子路作为孔子三千弟子中不算最优秀的一位,却以其生动的形象屡次出现在古籍记载当中。在现代语境中,子路对孔子作为一个理想化、符号化的"圣人"形象起到了人格的补充,同时也以其毕生躬行,为在行而不在言的儒学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国家形象从来都是历届世博会的重要"展品"。该文从世博会历史中追溯国家形象与建筑形象的相互关系,重点针对上海世博会国家场馆中,表现出的"民族形式"与"非民族形式"的现象进行解读,并分析其产生原因。笔者认为,不论何种形式的国家场馆,在表明自身身份,宣扬自身理念,表现自身气质的角色扮演过程中,都很好的完成了表达国家形象的使命。这一现象也将在以后的世博会中延续。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9)
区域形象即是公众对某个地区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本文以河南的区域形象为例,从传播学的视角浅析现阶段的河南形象、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出应对的塑造方法,力求为河南形象构筑一套完整、健全的体系提供一个可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秀秀 《建筑师》2019,(5):14-18
以"功能"一词的使用而不是词义为线索,梳理其自1930年代进入中国建筑语境到1950年代,从传播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与现代观念的一个重要概念,到脱离现代建筑语境,成为一个与中国建筑观念讨论密切相关的概念的演变过程,揭示"功能"的实用性属性,使其在对传统建筑、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的批判性思考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比较,试图对其局限进行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6)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张生从"忍情"转变为"志诚"。这一形象的转变与唐元文士心理的变化密切相关。理想的幻灭,现实的残酷,使得元代文士退入"情"的国度,成为"志诚"的推崇者。元代重情文学的繁荣,就是当时社会矛盾的想象性解决。而这一变化背后,儒家思想影响力的减弱,以及作品读者审美观念的改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肖海博  赵鹏  李银忠 《中华民居》2012,(1):68-72,81-99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这种虚构的超自然物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当代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诞生、成长、发展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同时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龙的观念和意识被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接纳、认可。足以看出“龙”的这一形象早已根植于人们心中,体现出其勃勃生机。尽管“龙”这一形象后来被统治者所垄断,成为皇家的独有物。但是“龙”形象,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的信仰、一种精神的依托,永不会消逝。  相似文献   

17.
马立  张天金  周典 《新建筑》2023,(6):106-111
从参与主体、信息传递媒介、组织运行方式三个层面对传统“匠人营造”模式、串行建筑运作模式进行解析,提出适用于数字时代的并行建筑运作模式及三个构成要素,并从以建筑师参与的多工种跨学科团队为主体、以集成建筑信息模型为信息流转与交互的媒介、以环节循环的协同方式进行运作三个方面阐述了具体的建构过程。便于数字时代的建筑运作模式的优化与革新,从而使得建筑运作更加趋于科学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正大数据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可能的良机,开发商若有效利用大数据,实现营销创新,优化服务配套,完成品牌树立,可以赢得更多的空间。圈人时代到来,地产也需要大数据6月5日,万科宣布与百度联手,恒大同日宣布与阿里巴巴合作。地产商频频联手互联网的背后,凸显的则是整个行业面临转型下的选择——触网。  相似文献   

19.
<正>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又道:"一叶知秋"。叶,或为妨碍知性的壁垒,或为以小观大之途径。叶未必小,山未必大;叶未必浅,秋未必深。叶缀山,山环城,城颐人,人养心,心如叶。赏"叶",观"山","品"居,"鉴"城。是曰:"叶山品鉴"。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10)
童话、寓言和神话是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文化资源之一,它通过夸张和想象间接地反映出现实生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童话、寓言和神话的教学,不但能够促进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拥有高品位的审美情操,而且还能促进小学生自我情感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