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19)
《广岛之恋》是中国读者最为熟知的法国现代文学作品之一,本文从战争中的爱情,死亡威胁下的爱情和悲剧的爱情几方面分析《广岛之恋》中的爱情主题,试图探索杜拉斯这个爱情写作大师不同寻常的爱情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8)
十八世纪的德国,是一个经济落后,政治分裂的封建社会,市民阶级和贵族阶级矛盾尖锐。贵族阶级与各邦国大公各自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相互勾结,从而导致市民阶级处在十分悲惨的境地,进而也导致了很多悲剧的发生,其中不乏各种的凄美的爱情悲剧故事。本文以十八世纪德国著名作家席勒的《阴谋与爱情》为例,讲述了在那个时代的德国,男女主角这种爱情的悲剧。文中从当时的统治者,贵族阶级和市民阶级三个方面论证了这种悲剧的必然性。揭示出当时各邦大公的残暴统治,贵族阶级和大公的勾结以及当时市民阶级的软弱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3)
《诗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卫风·氓》是其中广为传颂的名篇,作为较早的一首弃妇诗,它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处于附属地位的现实,以及女性在婚姻中受到的严重伤害。本文将从社会制度、时代背景、客观现实及自身原因等方面论述产生这种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2)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通过对一段持续将近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在不同的时间轨道上,展示了形形色色的爱情和死亡。马尔克斯通过对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幸爱情描写而体现出人生不仅仅是奔向死亡的过程,而是对生命充满敬畏的浓烈的爱。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7)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是作家们常说常新的一个话题。本文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对尾崎红叶的《金色夜叉》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展开论述。《金色夜叉》被称为红叶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描写金钱和爱情纠葛的社会小说(在日本,社会小说是具有包容性题材概念的小说,特别是以婚姻家庭为题材的社会小说。比如德富芦花的《不如归》也被看作是社会小说),在如今的日本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霍乱时期的爱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无独有偶的一部关于爱情的杰作,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两部作品虽说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但都是关于爱情的小说。通过这两部小说,我们不仅能够窥探到每位作家的爱情观,而且能够加深我们对爱情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2)
苏童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悲剧女性形象。本文试图透过这些女性形象的性格特点,来探析造成女性命运悲剧的原因。男权社会的压迫以及她们对男性的依附是社会原因,女性自身反抗意识的缺乏和自我放弃是自身原因。对这些女性悲剧,表现出了作者对女性生存境遇的思考与人文关怀,呼唤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0)
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荆棘鸟》,讲述的是早期澳洲内陆开发时期,一个新西兰移民家庭,一位虔诚的神职人员拉尔夫与清纯的梅吉之间的爱情故事。然而神父这个特殊的身份让两人无法结合。面对宗教与爱情这两个灵魂信仰的挣扎,起初拉尔夫选择抛弃爱情,追求他梦寐以求的红衣主教这个神圣的职位。心灰意冷的梅吉转嫁他人。最终却在命运和内心的渴望刺激下,两人终于再次相遇,带来的却是无可抵御的悲剧。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有与之相生相克的对立一面,比如水与火、灵与肉。那么宗教与爱情似乎也是遵循这种自然的二元对立定律来进行角逐的呢?本文在故事情节的分析上采用电影本体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在镜头的分析上采用接受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影片的美感所在和隐藏在人后的黑暗的压抑成为导火索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4)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艺术形象,以情为主,不甚关心俗事,有强烈的自我情结,自尊优越而又自卑敏感。在封建主义社会中,她对贾宝玉的一往情深,却遭到了无情扼杀,导致"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林黛玉悲剧性一生的真实写照。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以及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得到了林黛玉悲情一生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2)
作为张爱玲小说的代表作,《半生缘》延续了张爱玲小说的一贯风格,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是悲惨坎坷的,爱情是不圆满的,亲情是自私冷酷的,友情又因为爱情而疏远,一切都充满了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4)
投射、选择、认同,不断焦虑和不断遗忘。时间、空间的轮转使一幅画、一本书、一句话带给我们的某种意义,带有诸多偶然性和瞬时性,爱情中彼此的相遇相知、相爱同样如此。文章从《小王子》出发,着眼小王子的爱情:带有偶然性和瞬时性的羁绊,决定了遗忘式的爱情中无法规避的特质。每一个生命个体所以怀旧、所以忘却,根源在于旧有经验的沉淀过程中的些许因子,反复被唤醒,反复因现实和当下的物质精神生活状态的实际需要而适时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8)
《白夜行》讲述了一个冷静哀伤的爱情故事,暗合人性的喜乐浮华。女主人公李佳在童年的巨大阴影中成长,渴望拥有一个金钱城堡令其一生无忧。为了她口中的光明未来,男主人公有汉为其多次杀人,在垂死时分,只得到李佳的冷眼旁观。人性和爱情是这部电影的两大主题。人性的变质使爱情挥发,剩下丑陋的利用关系。然而,即使在生命奄奄一息之际,爱情的希冀仍然左右人性。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0)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以自然主义著称的作家岛崎藤村作品《家》"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他直接取材于藤村家族和姐夫高濑家族的衰败历史反映了明治维新之后,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日本封建旧式大家族不断解体和衰败的过程"。在作品中通过不同人物的经历为线索,以拯救家业的艰辛,消极承受的悲苦,放逐家人的无奈和生死别离的凄楚等各种悲剧交织的不同主题,谱写了"一曲封建世家没落的挽歌"。 相似文献
13.
探讨叙事方式表达爱情主题景观的设计手法,并以东安湖爱情岛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叙事手法在构建爱情景观中的作用,着重研究符合爱情情感发展逻辑的节点顺序编排以及多感官互动体验景观设置两方面的景观设计手法,并总结其对强化景观空间爱情浪漫氛围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10)
人们在选择爱情时,通常考虑精神和物质这两方面的因素。《平凡的世界》中几位青年女性在选择爱情时重精神轻物质。但她们在精神层面上又有不同的层次,由低到高主要有分为:原始的爱情萌动、情感的相融、志趣的相投、人生观的契合。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16)
时代留给人们的不理解,在如何终结灾难上仍是一片荒芜。《朗读者》这部小说展现最可怕的不是灾难的发生,而是发生以后随之而来的笼统淡漠,狭私不仁,一切抽象的叙述与想象鼓吹拉开距离并且常常赞许淡漠,这是人性背叛的开始。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2)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德伯家的苔丝》(下简称《苔丝》)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最能体现他"性格与环境小说"创作精神的重要作品之一,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少女,她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先后受到两个男人的摧残,成了"堕落"的女人,最后为了复仇杀死了亚雷,被送上断头台。苔丝的悲剧因素很多,本文分析了苔丝的悲剧原因,并以较大篇幅阐述了苔丝的性格缺陷,强调了苔丝悲剧的主观因素,旨在帮助读者更充分地认识苔丝这一艺术形象,进一步全面理解和把握小说中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17.
18.
《Planning》2013,(17)
母爱的伟大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毋庸置疑的,畸形的母爱就需要人们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衡量其伟大性。本文从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伟大作品出发,向人们揭示一个共同的经典主题:畸形母爱酿成的灾难性后果,并就产生这种后果的表现和原因作分析。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6)
严歌苓《倒淌河》和张承志《黑骏马》都是充满伤感的爱情悲歌,都反映了草原女儿在现代文明与草原文明碰撞下的共同命运。两小说都不约而同采用了同一个主题:草原女儿爱上了现代文明下了男子,但始终无法有情人终成眷属。两部作品都是在描述草原文明与现代文明碰撞下的人的命运,本文试着从两小说男主人公对草原女儿爱情的不同态度,殊途同归的为我们展示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爱情作为文学永恒的主题是如何显现的。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3)
《暮光之城》是美国著名畅销书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代表作,凄美动人的爱情是贯穿全文的主线。男女主人公之间灼热而绝望、隐忍而深情的情感得以完美刻画,隐藏在爱情面纱背后挥之不去的悲剧色彩有着古希腊戏剧般的古朴与苍凉。至此,小说独特的悲剧美得以全景呈现,这段惊心动魄、千回百转的禁忌之爱也变得更加恒久与伟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