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Planning》2019,(15):278-279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百科全书氏学者,在众多领域都有所建树。本文主要是对他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公正思想进行分析,从四个部分对其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从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他的公正思想;第二部分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公正思想的具体说明,包括对各种不同的公正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是亚里士多德公正思想的特点,包括实践性、平等性、全面性;第四部分是亚里士多德公正思想的缺陷与对当代社会健康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1)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对"美德"的拷问,现代面临的伦理道德问题使人深思,追溯这样一条德性的路径,回归古典的形而上沉思不失为一种溯源之路。对培养人的优秀品质的德性是中西方伦理学所共同关注的特征,但是对于其具体内容,由于历史文化因素、传统文化的取向和文化精神的不同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阐释其中异同,找出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以及会通之处,以更好地了解中西方伦理学中的德性学说,并能相互促进,找寻真正的"美德"进路。  相似文献   

3.
体育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这些社会价值的不同,不仅体现在我们对待体育的态度上,也体现在我们涉及体育的建筑形态和对这类建筑设计的态度上. 在古希腊人心目中,体育和健康与善联系在一起.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写道,"一个优秀的身体不能保证心灵的优秀,但是一个懂得思考的人一定会努力保持身体的平衡".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写道:"善已然被分为三个层次:一些被称为外在的善另外一些则与灵魂与身体有关",与身体相关的善即可被认作"身体的善",其中包含了"健康、强壮、健美、敏锐",在灵魂的善中包含着"节制、勇敢、公正和明智",在高扬身体价值的前提下,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的."获得奥林匹克桂冠的不是那些长得最漂亮和最强壮的人,却是那些参与竞技的人",身体的行为是实现善的一个必要途径,身体的善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健康的心灵取决于健康的身体","身体丑陋的人,不是我们所说的善的人".在古希腊人的思想中,运动、教育和健康之间存在稳固的联系,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5)
幸福教育存在着隐忧,认知混乱、人际关系失和、理想期望的丧失将影响"幸福感"的获得与体验。追求个人理性、德性和自由的"教化"带来了幸福教育隐忧消融的契机。这种教化对幸福教育而言,无异于解忧之道。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5)
作为德性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德性伦理思想在伦理学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从德性伦理思想及其与儒家伦理道德的关系出发,分析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内涵、特点,并结合当下现实,探讨并追寻其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4)
"培养"一词意涵丰富,原指农作物的培植,但被孟子和阿奎那用于描述德性修养的复杂过程。他们都认为,人的德性之端或种子受之于天或上帝,是人性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培养才能发展它们。只有培养德性,才能实现人性,并最终实现人的天命或终极目的。对二人来说,乐于为善行德,才是德性的真谛。尽管二人在人性、德性以及德性的培养等问题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彼此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人之为人需要培养德性之端,而在德性培养中心志情感、人伦关系和成长环境等尤为重要。阿奎那则区分了自然之德与神学之德,发展了潜能与实现等概念,强调培养德性就是培养习惯,突出理性的地位,从而较好地应对德性培养中的成功与失败问题。  相似文献   

7.
杨洲 《城市建筑》2012,(11):3-3
体育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这些社会价值的不同,不仅体现在我们对待体育的态度上,也体现在我们涉及体育的建筑形态和对这类建筑设计的态度上。在古希腊人心目中,体育和健康与善联系在一起。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写道,"一个优秀的身体不能保证心灵的优秀,但是一个懂得思考的人一定会努力保持身体的平衡"。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写道:"善已然被分为三个层次:一些被称为外在的善,另外一些则与灵魂与身体有关",与身体相关的善即可被认作"身体的善",其中包含了"健康、强壮、健美、敏锐",在灵魂的善中包含着"节制、勇敢、公正和明智",在高扬身体价值的前提下,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罗宪志 《建造师》2010,(5):269-273
中西方在古代就开始对德性进行探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是最早对德性进行系统探讨的伦理先贤。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德性向度,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以“善”为核心的德性向度。二者在思想背景、价值主体、价值理想目标、价值侧重点等方面各不相同:“仁”强调情感、个体,并追寻君子人格;“善”强调理性、城邦、公民,并以幸福为追寻目标。尽管二者具有不同的地方,但都作为对德性的探讨,也有共识和通性的方面:二者都崇尚中庸(道),都强调德性的学习实践及其持之以恒,都有最高的理想德性价值目标。因此,整合这两种德性向度资源,无疑对当今我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4)
助人为乐是雷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性论的阐释视域中,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展现出深刻的价值内涵和时代意义:它崇尚助人之"乐",在德性完善中实现精神愉悦;在"乐"于助人的行为实践中,彰显自觉自主的道德精神境界;在助人"乐"己的人生信条中,绽放"人我合一"的"他者"情怀。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5):48-51
幸福问题是伦理学的重要论题。亚里士多德通常被认为是理性主义与美德伦理学的代表人物;密尔则被认为是感性主义与功利论的集大成者。两者的立场看似泾渭分明,但他们对幸福观的建构却条理相通。幸福之道不远人。亚里士多德与密尔的幸福观都是围绕目的论、人性论、德性论来展开和铺陈的,具有深刻的同构性。对两者的幸福观进行比较研究,对我们树立正确幸福观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2)
<正>继续我们的话题。上回说到"大"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其实他还有不少这样的"小"作品。啊,其中有一首叫做《中国人加洛普》的小作品就非常有意思。话说1827年春夏天的某一天,当时才23岁、从未来过中国的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瑞士湖边度假的时候,看到了那部传奇的《马可·波罗游记》,由此对那遥远而神秘的国度产生了浓厚兴趣。于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8,(1):53-58
在西方传统伦理文化中,"善"被理解为"内在善"与"外在善"的矛盾结合体。作为德性的"内在善"乃是意义世界生成的根本性元素,而作为属性的"外在善"则不过是构成生活意义的必要条件。在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现代性实践中,一些人误以为"外在善"是带给我们快乐和幸福的最重要因素,以至于用"外在善"代替或消解"内在善"。伦理之"善"内在结构的严重失衡导致"意义焦虑"、"意义困惑"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精神问题的发生。珍视"内在善"的价值并在吸纳新元素中获得升华、将个人有机融入社会大众之中、坚持自我批判和理性反思的态度是当代重建生活意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10)
作为科举习俗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场因果"观在科举制一千三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系统化、官方化,最初体现在民间文昌信仰中,明清以后成为官方科场礼仪的重要方面,科举制为后人留下了形形色色的科场因果故事。"因果报应"既是佛教的根基,也是儒家德性伦理和道教劝善思想的基础;宋以后三教融合更使得"因果报应"的观念深入人心并集中体现在科场中,包括"现世因果"和"三世因果"。可以说,一直以公正性著称的科举制正是因"善恶终有报,而报在科场"这一道德律才使得其公正性更加圆融、深刻;同时,科举制也因彰显了世间"善恶果报"而散发出德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0,(1):180-184
<正>2014年,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颜青山教授准备开设一门"元伦理学"课程,他提议我将奥塔哥大学哲学教授亚历山大·米勒(Alexander Miller)的《当代元伦理学导论》a译出,以作为这门课的教材。这本书是最早使我对元伦理学问题发生兴趣的文献之一,我当然乐承其事。译稿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完善,于201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b,这也是国内引进的第一部系统综述元伦理学各流派观点的导论性著作。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21)
朱迪·皮考特(Judi Picoult)是美国当代颇受大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其绝大部分作品都集中在医学领域的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现存道德伦理观念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爱的旋律送你回家》(Sing You Home)是朱迪近年的新作,主要探讨了人工受孕的产物"胚胎"的道德及伦理意义。本文试图从生命伦理学的角度,把两种各自以主人公佐伊和麦克斯为代表的对胚胎细胞的看法为出发点,探讨胚胎在伦理学上的本质和意义,即胚胎是不是人。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20)
至善是康德伦理学的最高目标。至善做为实践理性的最高客体把德行和幸福联结在了一起,这种联结是本体界与现象界的一种结合,这种结合也同时引起了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问题。康德通过纯粹实践理性的两大"悬设"使至善,即幸福和道德的统一成为了可能,从而把道德和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之上。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3)
《诗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大部分作品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其中以表达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婚姻与命运的诗篇为多。宋代郑樵说《风》是地方特色的歌谣,为"小夫贱隶妇人女子"所喜唱,朱熹也认为"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所以《风》的这些婚恋诗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以及对歧视、遗弃妇女的批判。本文将对《风》中的婚恋诗进行简单分类赏析,以便比较清晰的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婚恋生活,并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0,(9)
亚里士多德曾言":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育是构建思想道德的基础,而"幸福"则是人生追求、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的衡量标准。在素质教育体系下,将德育工作当作幸福的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精神和心灵相融通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充分展示个性和肯定自我中享受幸福童年和人生。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19)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亚当·斯密在伦理学和经济学领域中的经典名著,也正是源于这两部著作中对人性论述的不一致,才构成了"斯密问题"。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8,(11)
<正>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对于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幸福的家庭也是千差万别的,各有各的幸福,各有各的滋味。比如说,我们家"两桶一壶"的幸福变奏。火药桶——老妈小时候,我认为老妈就是一个火力十足的"火药桶"。老妈做事追求完美,对人对事都有点过分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