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法国AS建筑工作室立足于团队合作和知识共享,重视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摒弃单纯的个人主义,争取将个人潜能升华为团体创作结晶。法国AS建筑工作室创立于1973年,在巴黎、上海和威尼斯均设有分支机构。如今,事务所14位合伙建筑师身边集结了约150名由25个不同国籍成员组成的专业团队,合伙建筑师有马丁·罗班、罗多·蒂斯纳多、让·弗朗索瓦·博内、阿兰·布勒塔尼奥勒、勒内·亨利·阿诺、洛朗·马克·费希尔、马克·莱曼、罗伊达·阿亚斯、贾斯帕·朱利、玛丽卡·碧欧、马里亚诺·艾翁、艾马·萨布埃雷、罗曼·布希尔和威德胜·蒙泰罗。法国AS建筑工作室于2004年在中国成立了上海永久事务所,以增加  相似文献   

2.
《城市建筑》2005,(9):64-76
法国AS建筑工作室于1973年在巴黎创立的,是由25个不同国籍的优秀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室内设计师及成本评估师等所组成的专业团队。他们在8位主要合股人的领导下,在世界各地实现了许多重要的项目,其领域涉及医院、办公楼、公司总部、酒店、住宅、体育场馆、商业区、教学楼、中学、大学、城市规划改造项目、博物馆、剧院、文化以及宗教场所等。  相似文献   

3.
《城市环境设计》2012,(11):156-157
法国AS建筑工作室在事务所12位建筑师合伙人的周围团结了一支由200位不同国籍的优秀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室内设计师及成本评估师等组成的专业团队。  相似文献   

4.
王珅 《建筑创作》2010,(3):14-14
法国AS建筑工作室于2010年1月22日在北京举行了北京分公司新址的开幕典礼。法国驻华大使苏和先生、AS建筑工作室巴黎总部全体合伙人及各方嘉宾出席了开幕典礼。苏和先生在致辞中表达了对AS建筑工作室的祝贺和对中法友谊的良好祝愿,并用中文祝大家新年快乐!恭喜发财!法国AS建筑工作室的创始人马丁·罗班先生在致辞中说,他热爱中国及其文化.13年前就曾经在中国进行设计达2年之久,也就是从那时起.引起了他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5.
《中国住宅设施》2014,(10):120-121
2014年,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法国 AS 建筑工作室也迎来了它第40个生日以及进驻中国10年的里程碑。AS与中国结缘已久,为支持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自2010年起于其在威尼斯建立的CA’ASI艺术展览馆举办新兴国家杰出青年建筑师大赛的评选和展览,第一届便将聚光灯聚焦在中国新锐建筑师的身上。AS通过不断创作及其在世界范围积累的实践经验,旨在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城市规划提供新颖并且实际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我们认为建筑首先是一项具有社会性的工作。如果说建筑表现的是协调一致的形式,那么同样可以说它是冲突过程的结果。建筑的动力产生于项目所固有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利益之间各种矛盾的交织,这些利益把自己的各种信息灌输于其中,结果就限制了建筑的自主权。但是,空间的产生,通过它所创造的协调性,提出了一种超越个体因素的要求。在某一特定时刻,它表明了存在一种分歧最少的可以共享的文化现实。工作的综合因素以及能在一个有着综合因素的场所工作都令我们感到兴奋。我们可以说今天的现代性既是一种现实存在,同时也是一种需要,是融合…  相似文献   

7.
中国建筑师眼中的法国建筑工作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作者在法国建筑工作室的工作经历以及对其作品的寻访为线索,评析了它的工作模式。概述了对其设计作品的感受并解析了其建筑思想。  相似文献   

8.
工作室简介     
《城市环境设计》2014,(1):228-228
正李兴钢李兴钢,建筑师,工学博士。1969年出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副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天津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199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1998年入选法国总统项目"50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在法进修,2012年获得天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学位。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2007)、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2005)、亚洲建筑推动奖(2004)等荣誉;获得THE CHICAGO ATHENUM国际建筑奖(2010/2009)、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银奖(2009/2010/2000)、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2007)、中国建筑艺术奖(2003)、英国世界建筑奖提名奖(2002)等设计奖项;受邀举办作品微展"胜景几何"(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Studio-X,  相似文献   

9.
<正>法国设计师Mathieu Lehanneur被誉为新一代的设计奇才,他于2001年自法国国立高等工业设计学院毕业后,成立了自己的室内建筑和设计工作室。他的设计涉及了多个不同的领域,建筑、室内、奢侈品、家具、舞台设计,甚至涉及科学界。在成功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住宅设施》2014,(1):88-89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陈峰工作室成立于2003年,目前工作室共2 7位成员,其中包括7位国家级注册建筑师,在读研究生2名。是个年轻而有活力的团队,兼顾房地产建筑、医疗建筑和公共建筑三个设计板块和设计研究,在创造设计产值的同时,思考并探讨建筑在当下中国城市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致美如斯     
《现代装饰》2006,(12):14-15
肇庆市大禾设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是肇庆首家定位为以高品位、高层次客户群体为服务对象的装饰公司。公司办公场所设计以简练的线条、大面积的色块、明确的功能分区、精心挑选的家具,营造出一种简约、大气、舒适的办公空间。  相似文献   

12.
作为著名的亚洲国际都会(Asia’s World City),香港有着全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系。一方面,游客和学者们耳熟能详的是它的国际化: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铜锣湾,旺角和中环等)和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如又一城,东荟城和金钟廊)。而另一方面,国内却很少有学者探究过与香港人茶米油盐息息相关的本地"街市"背后的故事。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就是要籍自己在香港五年的生活经历,带领读者一窥这保留了香港百年市井文化的"街市"的发展历程,走过的弯路,以及现时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严金楼  杨建斌 《建筑技术》2004,35(9):687-688
随着楼宇中设备、管线、控制点、信息点增加,建筑施工日趋复杂。主体与装饰工程施工过程中各方有效配合、妥善处理施工中的各种矛盾,是确保少返工、少窝工,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正>建筑是社会性、综合性的,更是科学性和人性的,年轻人学建筑、规划和风景园林,但缺乏专业本身的实践,更缺乏社会的实践,而年长的老师却懂得这一条,他们关心国事、家事,也关心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5.
二十多年来,娜斯琳·斯拉吉作为一个实践者和一名教师,在行动中一直在探索抵抗过分修饰和抱怨条件限制的问题.在我们当今的世界,建筑仍占有一席之地吗?建筑师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吗?他们今天的目标是什么,他们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建筑师们必须采取或提出怎样的策略才可以让建筑事业为人所知? 娜斯琳·斯拉吉的作品首先是关于这些问题的陈述,是用行动进行的一种辩护.建筑创作通常需要对一些由政治和社会力量构成的问题作出回应.娜斯琳·斯拉吉说,建筑师不仅仅要提出这个问题,他们也有义务批判性地建构这个问题.提出问题是设计的第一要义.工程的既定条件不再视为限制;相反,他们变成了激励、挑战,甚至是机遇.以此方法观看,工地、客户、规划和建筑过程本身就具备了潜力将限制转变为新视野.  相似文献   

16.
身份之场所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适于居住的区域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主干结构是公共空间系统。公共空间,亦即如是所说的公共城市空间,为所有公民所有,因此,它必须毫无例外地面向每个人,其所有权、领域及使用必须是公共的。这种公共空间是文化与社会的支撑,赋予公民团体以身份。它是同存共生的景致,是集会社交的场所,调控个中的私密功能以维系此般公共空间的权益尤显必要。因为代表了公民团体的身份,公共空间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场所,其身份的表现为人所知并被传承。  相似文献   

17.
文章揭示了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城市化的相关理论、政策概念及其话语所具有的意识形态色彩,指出自由主义现代化历史观的产生和发展主义的盛行是城市化意识形态的主要思想渊源,对表现在“发展主义”、“城乡一体化”、“城市体系”等方面的意识形态话语进行了解构,最后以“祛魅与转型”为归结,提出:规划工作者要穿透城市化的意识形态包装,认识城市化的本质,适应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切实调整和转变城市化模式;坚守以社会公正和公共利益为核心的价值立场,强化社会和人文科学修养,增强对相关思想、理论和政策的辨识能力,提高城市规划自主性.  相似文献   

18.
  冯东勤 《世界建筑》2006,(10):20-21
过去的几十年里,在城市外部、城市内部和大小高速公路附近,一种新的地形已经出现。这种地形是以移动性和基础设施而不是城市形态连接在一起的。它以绿化景观为中介,以休闲为驱动力。有人也许会将这种地形地方化,但事实上,更恰当地说,这种现象超越了地段和区域的局限。它是欧洲城市化的的主流,欧洲中产阶级的起源和行动空间。尽管这种现象在空间上很分散,SMAQ的一个关注焦点是将这种现象视作一个城市问题。由此提出了一些重要问题:怎样建立联系和关系?怎样强化利用率和怎样在这种个性化的空间里形成社会的连续性?本篇文章中介绍的城市设计…  相似文献   

19.
美食与建筑     
刘佳妮 《现代装饰》2012,(11):82-83
如果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的糖果屋是真实的,那真是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太妃糖建造的摩天大楼、流淌着巧克力的河流和用脆饼与生奶油打造的城市。但现实中,却没有人居住在可以食用的建筑物里。衣食住行作为人类的四大生活需求,一直以来都是紧密相连的,美食满足了人们的食欲,建筑解决了人们的住房问题,这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却很少有人想过把它们融合起来。建筑学家维特鲁威斯认为,建筑有一个三位一体的基础:适用、坚固和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