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首先对历史街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与联系加以阐述,继而逐一分析历史街区中的文化创意发展要素,最后对文殊坊内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得到以下结论:文殊坊内多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历史街区内建筑、街道、空间等不足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物质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2.
重点分析了成都文殊院片区一期工程"文殊坊"的规划设计过程,探讨了文化保护性当代建筑的经济性,文化性及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总结经验.提出 "尊重历史真实性,商业开发不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唯一模式,应寻找保持历史遗存与发展空间精神上一致性的或其他有效的保护模式,保证城市文脉的整体性及可延续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刘晖  林紫珊  王雨萌 《新建筑》2023,(6):138-143
位于城市中心地区的历史文化街区易受到交通污染的影响,对其空气污染状况的研究可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提供环境品质提升方面的对策。选取武汉市16个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厘清街区空间形态与空气污染物扩散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历史文化街区空气污染物扩散分布的重要因素是街区的街道空间形态与建筑布局。继而基于污染物控制,针对性提出外部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福州三坊七巷南街地段建筑设计方案为例,从历史空间、城市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角度出发,探讨了历史风貌区建筑更新的设计出发点和设计要义。新建筑在建筑尺度与规模上形成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生活主轴的有机对话与和谐过渡,体现福州民居与现代建筑杂糅的建筑空间和形态。  相似文献   

5.
该文就历史街区如何植入新建筑的问题,提出守护与纳新的思考,进而论证了二者之间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现以江汉关西隅地改造项目设计竞赛为例,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就空间格局、建筑形态、空间环境、功能业态四个方面探讨了历史街区中植入新建筑的守护与纳新策略。试图从守护与纳新的角度中探索一种关于历史街区植入新建筑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文殊坊一体化规划设计实践为例,依托文化本底,聚焦文化脉络、空间场景和业态运营的活力再生,对地域文化与空间整合、历史保护与有机更新、街巷脉络与空间格局、传统形制与现代空间、商业运营与场景营造等多个层面进行探索,并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及规划设计总结经验,提出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历史街区复兴是个倍受关注的热门课题。本文采用空间句法的轴线模型分析方法,分析城市整体、历史街区和建筑内部三种尺度的空间形态构成特征,为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和复兴提供引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8.
张军  刘大平  孙尧 《华中建筑》2014,(2):105-108
文章从中东铁路重镇横道河子历史街区的规划布局入手,探讨了自然条件对其规划结构的影响,分析了平面路网的树枝状格局特点,总结了街区空间开敝有序的特色,又从建筑形态的角度对横道河子镇的历史建筑进行了形态分类,从木构建筑和砖构建筑的细部处理探讨了俄罗斯民族风格对其的影响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横道河子镇的街区规划布局与建筑形态是时代发展、城市历史及民族审美倾向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在轨道交通站点介入历史街区日益普遍的趋势下,以广州长寿路站周边历史街区为例,从片区尺度和地块、建筑尺度分析空间形态(包括功能、公共空间体系、建筑肌理、微观形态等)的演变,并分析背后的驱动原因,以期为同类型历史街区更新提供参照,同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关街区是研究明清中原商贸文化的最佳研究对象。该文通过追溯亳州北关历史街区商业的历史发展,总结北关老街文化特色,从而探究会馆形成的原因及分类,并通过会馆建筑平面形态、院落布局总结归纳会馆建筑的空间特征,以期对北关历史街区发展做基础研究,实现保护与再利用。  相似文献   

11.
杨春燕 《华中建筑》2008,26(6):175-177
该文分析了三峡沿江场镇洋渡街道空间的行为场所特性、街道的尺度以及街道空间形态,指出洋渡作为传统的沿江场镇,街道与建筑之间在空间尺度上隐含着一种均衡性、宜人性。文中强调了传统街道依地势而建,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空间的运用,强调了街道空间的场所精神,指出在当今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更多的从传统空间观念中汲取精华,更多地考虑“人性”的尺度,创造良好的以人为核心的街道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2.
简要分析了长春市新民大街的历史文化特色、城市自然地域特征及民族变迁等,通过对街区内建筑、绿化、道路等的特色分析,探讨了新民大街作为历史街区在规划上应采取的一些保护措施和发展方向,以确保历史街区文脉的延续性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兰旭  崔德鑫  杨聍 《城市建筑》2014,(18):18-19
本文对天津地区的街道进行了实地调研及资料查询,梳理其发展沿革、计算街道构成元素所占比例,分析沿街建筑布局特点,归纳出其类型特征,希望能为历史街道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提供参考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有机生长理论为视角,以蒲城为例,对关中小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的功能秩序、空间秩序特色和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街巷系统的功能融合、城市设计、公众参与三个方面提出关中小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系统规划的策略,创造功能复合的街巷、形成基因健康生长的"街巷网状系统"、尊重历史和文脉,从而达到对延续关中小城市传统风貌、缝合社会生活网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指出历史商业街的广告牌,不仅起到烘托商业氛围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其对历史商业街整体立面形象的影响,通过对中山路商业街广告牌的现场调研,针对历史商业街中广告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广告牌与历史建筑能更好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新兴商业形态诸如酒吧、咖啡馆等在城市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而历史街巷中酒吧群也逐渐发展兴旺。长沙逐渐由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成历史文化与娱乐文化互相交融的新型城市.酒吧群在长沙的历史街巷中展现着“娱乐之都”的蓬勃生机。本文以长沙太平街、化龙池著名历史街巷为例,对酒吧塑造建筑“第二轮廓线”和酒吧影响街道色彩印象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新兴商业形态对历史街巷影响的一般模式。同时,借鉴国内外历史街巷的改造经验,提出优化长沙历史街巷商业形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曼曼 《山西建筑》2012,38(26):7-8
结合有机更新、微循环式、小规模渐进式等理念,以北京南锣鼓巷商业街为例,阐释了商业街建筑保护与更新的思想和方法,以期对当前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陈泳  许天 《华中建筑》2011,29(12):43-46
新城区的蔓延式扩张引发了城市空间的离散和城市品质的销值.论文首先从城市街道空间的垂直和水平两个层面探讨街道空间品质与沿街建筑界面的关系,然后着重从步行者在街道空间行进过程中的认知和体验角度分析沿街建筑底层界面对街道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机动化时代背景下人性化街道的设计策略和评估方法.最后,论文以长兴公路段管理...  相似文献   

19.
李祯 《古建园林技术》2020,(148):73-77转83
东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汉中市目前现存规模最大,传统风貌保留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本文首先通过历史文献阅读和现状调研,分析了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道路变化,其次从图底关系、空间界面、空间尺度、空间节点等四方面剖析了街巷空间形态特征,最后对东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两街六巷”鱼骨状街巷空间的保护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万勇 《山西建筑》2010,36(13):32-33
以都江堰西街历史街区几十年来的兴衰变迁为研究对象,探析了其在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的发展过程及特点,重点结合旧城区建筑或地段“过时”的一些具体量纲,对该地段由盛转衰的原因进行解释,并试图从“过时”理论的各种量纲出发,以针对性的改造措施为手段,对该地段的复兴进行引导,使之成为促进片区活力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