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广州市北京路街区为例,研究了传统商业街区的建筑文化,从建筑文化与商业业态、建筑文化与商业竞争力、建筑与符号化等方面,阐述了建筑文化对传统商业街区发展的影响,指出建筑文化可以提升商业街区的审美层次,诠释城市文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东方建筑文化涉猎的范围很广,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建筑文化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文章从设计背景与风格、整体设计建造与文化内涵、细部雕琢几方面入手,对戴念慈先生的作品中国美术馆进行分析,浅谈个人对中国建筑文化精髓的理解,折射出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的重要性,阐明应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东方文化精华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域建筑文化是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开放性、可塑性、复杂性和包容性的基本特点。本文在对东北地域建筑文化背景进行简述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历史建筑文化保护与利用、乡土建筑、中外寒地建筑文化比较等方面加强对东北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庄旭 《广东建材》2008,(3):116-120
岭南建筑文化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建筑文化,受到大量的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而影响的程度在岭南建筑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各个时期不断深化。本文介绍和讨论了在西方建筑文化与岭南建筑文化并存的萌芽时期,在把西方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形成新的岭南建筑风格的融合发展的兴盛时期和在建国以后至今融合了西方先进建筑文化使岭南建筑成为更富有地域性特色的现代岭南建筑的系统成形及鼎盛时期岭南建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探讨了西方建筑文化对岭南建筑文化的影响,充分肯定了西方建筑文化对岭南建筑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卢琦 《华中建筑》2007,25(1):128-130,136
建筑与文化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筑是文化的反映与创造,文化是建筑的表现与灵魂.建筑通过对于文化理论的借鉴和应用,以实现对文化的反映.当代建筑的表现就是建筑的文本化倾向,该文将从符号与象征的角度来阐述此倾向.建筑的行动就是建筑对文化的反作用与创造.并认为当代建筑行动的表现是建筑对社会的能动职能,通过建筑行动与社会的整体结构及社会的有机联系--这两个层次的探讨,建构了当代建筑文化的可能性框架.最后,提出了"制度建筑--无主体建筑"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张旸 《室内设计》2008,(1):18-29
在我国现阶段,人们了解建筑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明确,但对于什么是建筑文化、什么是健康的建筑文化、怎样营造健康的建筑文化等一系列问题却还没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因而使我国的建筑文化在强势的西方建筑文化面前显得很混乱。作者在论文中从探讨建筑文化的定义开始提出了自己对建筑文化的认识,认为建筑文化是与建筑有关的意识形态,专门研究人们对建筑的认识.情感、意志、观念等方面内容,并由此提出建筑文化应该具有的本质特征——“人的主观意志性”及五个表现特性:现时性、传承性、多样性、互动性和无差别性。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6,(6)
就建筑本身而言,证明着自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在建筑装饰设计中注入相应的社会文化环境内涵,依然转变成强化建筑文化价值的不可或缺手段。而开展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研究,时认识我国建筑文化及其与中华社会文化环境的密切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建筑装饰的社会性表达、建筑装饰的文化性表达,对传统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现代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有效结合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8.
蔡凌  邓毅  姜省 《华中建筑》2012,(8):169-172
不同民族建筑文化的互动是民族建筑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以贵州三门塘村多元建筑文化共存的现象为例,分析了清政府对黔东南地区进行区域开发、确立“当江”制度带来的社会变迁对建筑产生的影响,进而对文化传播中汉、侗建筑文化互动影响的形式和机制进行了阐述,反映了建筑文化的差异表象后面包含的区域历史与文化互动,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建筑文化变迁以及民族建筑文化多样性的深层成因。  相似文献   

9.
全国第六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近日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代表 ,围绕此次大会“面向 2 1世纪的建筑文化学”的主题 ,就建筑文化学的理论建构 ,建筑文化与创作实践、建筑文化与建筑教育、建筑与地域文化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讨论 ,反映了即将进入 2 1世纪的中国建筑师们对建筑与文化这一重要研究领域的高度关注与深入思索。交流论文的论文 40篇 ,不但涉及建筑文化学建构与发展趋势 ,而且从建筑历史和生态文化角度充实了建筑文化内涵。《华中建筑》杂志主编高介华先生在“报告序言”中回顾了建筑与文化学术…  相似文献   

10.
该文对吴、楚建筑文化进行了比较,从建筑与自然关系,建筑风格、建筑色彩、文化心理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吴、楚建筑文化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常低温下EGSB处理生活污水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5~26℃的常低温条件下,采用EGSB处理生活污水,考察了进水流量、回流比、液体上升流速(Vup)、温度等因素对运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6℃左右时,对于9~11 L/h的低进水流量,宜采用高回流比(1.6~2.5),对COD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0%;对于15~24L/h的高进水流量,宜采用低回流比(0~0.6),对COD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4%;当进水流量提高至30 L/h时,不宜回流,对COD的去除率降至77%;当进水流量分别为9、11、15、24、30 L/h时,最佳Vup分别为4.0、(3.1~3.6)、(2.7~3.4)、3.0和3.8 m/h,此时对COD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0%、(87%~89%)、(83%~84%)、83%和77%;在无回流的条件下,适宜的进水流量为15~24 L/h,相应的HRT为0.5~0.8 h。当温度为15~26℃时,EGSB适宜的运行条件是高进水流量(15~24L/h)、高Vup(3.0 m/h)和低回流比(0~0.6),此时对COD的去除率高达81.9%以上。  相似文献   

12.
James W. Axley 《Indoor air》1993,3(4):298-309
Adsorption, desorption and chemisorption are known to impact the dispersal of volatile organic and chemically reactive compounds in buildings. These same three processes may be used to advantage to control the levels of these compounds indoors using building sorption filtration devices. To ad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processes, to provide the means to predict the impact of these processes on human exposure and to provide the tools needed to design gaseous filtration systems to mitigate the exposure to these compounds, a general approach to modeling the dynamics of these processes is presented. Equations are presented to account for the elemental advection, diffusion, sorption, and chemical transport steps affecting single component sorption dynamics in rooms and sorption filtration systems. These element equations are based on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ormulated in terms of fundamental physical parameters that may be determined using standard procedures. Models to predict room and sorption filtration system dynamics are formulated using assemblages of these element equations and a series of simplified models of these systems are derived. Initial applications to model single-component sorption transport in rooms and sorption filtration systems indicate that the approach has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accurate predictions providing the sorption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rbate-sorbent system being considered are well-characterized. This potential is, however, compromised by the lack (or present uncertainty) of fundamental data relating to sorption equilibrium, porous diffusion, surface chemistry, and boundary layer mass transport  相似文献   

13.
根据代建制的内涵,在代建实践工作中的认识,分析了建设项目前期、设计、施工各阶段的主要工作职责,即设计方案及图纸优化,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做好参建各方之间的协调工作,加强合同管理,监督各方切实履行各自职责,严格控制工程质量、投资、进度,竣工验收后移交使用方。  相似文献   

14.
矿产尤其是石材矿产的开发必然会对原矿区的环境造成破坏,容易形成矿山高陡岩边坡,即白茬山。白茬山由于坡度高、坡面长以及坡面温差大等原因,易形成恶劣的生存环境,很难实现有效的植被附着,长期复绿效果充满挑战。对此类生态环境中的常见复绿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及使用机制。进一步根据白茬山的地质、地形和地表等特征,进行生态修复技术的优化与改进,展望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助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荔枝公园北门出入口改造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了阐述,从设计风格、传统自然的选择、景观差异性、突出重点等方面科学深入地进行了方案评析,强调了坚持岭南园林风格的特点和长处,并与现有风格最大相融合的观点,注重景观的创新与别致实用,坚持重视自然景观,尽量减小人工改造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和破坏,公园的出入口标识引导设置明显,并给出了调整后的方案设计图。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大学校园改扩建工程中存在着新旧建筑及建筑与环境如何协调的问题,本文以辽宁科技大学新校区的扩建及旧建筑的改造为例,通过理论研究和实例剖析,总结归纳了处理大学校园新旧建筑关系及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的5种手法:确立中心、协调、对比、存留及整合景观与环境。本文结论进一步丰富和提高处理新旧建筑与校园环境协调方面的经验和手法,可为广大关注大学校园建设问题的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林欣 《中外建筑》2010,(6):70-72
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对于湖区整体防洪工程和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在合理引导居民搬迁安置的同时,生产安置也同样至关重要,如何以人为本、因势利导地实现安全区的全面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尚属于试点阶段。本文通过介绍钱粮湖镇安全区产业规划的具体编制过程,详细阐述了产业规划的意义及构成,探索了如何利用安全区建设的机遇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政,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同时还建设性的提出了几种产业经营运作模式来全面实施产业规划,为全国的蓄滞洪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及经验。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部地区土壤及地下水中含有高浓度、及Cl,与隧道衬砌喷射混凝土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造成其结构耐久性能退化。为系统研究复合盐侵蚀喷射混凝土耐久性能退化规律及机理,分别以10%Na2SO4溶液和5%Na2SO45%MgSO43.5%NaCl混合溶液为侵蚀介质,采用干湿交替法,开展喷射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及Cl与氢氧化钙和铝相反应生成水镁石、石膏和Friedel盐,延缓钙矾石形成。复合盐侵蚀喷射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退化速度明显小于硫酸盐侵蚀。硫酸盐侵蚀喷射混凝土以表面水泥砂浆和骨料的剥落为主,复合盐侵蚀主要以表面龟裂最终断裂为主,且裂缝中充满白色结晶盐。分析侵蚀喷射混凝土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硫酸盐侵蚀喷射混凝土产物主要为钙矾石和石膏,而复合盐侵蚀喷射混凝土产物组成复杂,包括碳硫硅钙石、水镁石、石膏、钙矾石、水化硅酸镁和结晶盐。硫酸盐侵蚀喷射混凝土中含量高于复合盐侵蚀,而混凝土pH值低。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随着人类对地下空间资源的日益关注 ,地铁成为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有效形式 ,它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地面交通、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实现人车立体分流、减少环境污染、保持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等都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与此同时 ,随着城市立体化扩展的趋势 ,交通走向立体化和整体性协调发展 ,大城市客运交通向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方向迈进。其运量大、能耗低 ,准时性好、快速安全、交通效率高 ,利于环保等优点 ,成为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的重点。本文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 ,对广州地铁枢纽站内部空间的换乘及衔接问题进行一定的论述 ,阐明在达到交通协调和便捷的前提下 ,如何充分发挥地铁沿线物业土地利用优势 ,采用多渠道的地铁建设融资方式 ,实现地铁建设与沿线开发经济平衡的同时 ,促进广州城市空间的优化与地区商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20.
基坑开挖容易导致邻近建筑产生较大沉降,而目前关于基坑开挖引发邻近建筑群变形规律的研究较为匮乏,邻近建筑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尚需研究。基于实际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别建立实际情况、仅有建筑1、仅有建筑2的3个计算模型,探究了深长基坑开挖引发邻近建筑群沉降规律,得到以下结论:建筑距离基坑较近时,基坑开挖过程中容易发生较大沉降,后趋于稳定,层数较高且平行于基坑的建筑沉降较大,垂直于基坑的建筑沉降差异较大;基坑开挖后,建筑群沉降小于单个建筑沉降;垂直于基坑的建筑偏转角更大,距离基坑较近处更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与单个建筑相比,建筑群中各建筑偏转角更大,尤其是垂直于基坑且中部附近存在其他建筑的情况,更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