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汽车左、右轮罩注塑件模具结构设计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此类注塑件模具设计的流程。介绍了Moldflow分析软件在注塑模具中的作用。通过汽车左右轮罩注塑生产验证,该件设计方案合理,成型的产品符合质量要求,可供类似零件模具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4.
文章通过对轮罩变形案例分析,阐述了轮罩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Я处理问题的经验,以避免类似问题点在同类零件的后续设计及开发过程中重现,提高整体项目开发管理能力及零件品质,进而降低新车辆的设计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汽车车身焊装夹具的设计发和流程。根据汽车企业车间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确定汽车焊装夹具的数量和种类,并对焊装夹具的定位原理进行了研究。利用三维设计软件开发出一种汽车焊装夹具,并分析其加紧的过程和原理。最后对焊装夹具的气压控制系统原理进行研究,为后续智能化和自动化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高端轻型载货汽车在载质量1.5 t、3.5g冲击载荷时轮胎与轮罩干涉这一问题,分析其轮胎及驾驶室设计状态和问题样车状态的运动路径,通过理论及实际的结构、运动及性能分析,探讨配独立悬架商用车发生轮胎轮罩干涉问题时整改方向。 相似文献
7.
汽车发动机罩冲压成形后翻边工艺机械自动化一直是困扰汽车制造商的技术难题。本文阐述了发动机罩翻边的技术原理 ,详细介绍了发动机罩翻边机的总体设计思路及方案 ,为同类零部件的翻边工艺揭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9.
10.
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解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我国的汽车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综合实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要真正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甚至是在汽车工业领域处于领先的地位,仅仅依靠外来设计进行生产无疑是做不到的。目前国内的一些汽车厂家已经逐渐走上了自主研发道路。汽车覆盖件设计是汽车设计的重要环节。作为汽车覆盖件的一部分,发动机罩外板的设计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发动机罩外板的工艺与模具两个方面对发动机罩外板的设计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四轮定位检测可以通过定位仪对汽车四轮参数进行精准测量,基于原厂设计标准,根据测量数据对汽车四轮定位参数进行调整,使达到原厂设计要求,对保证汽车安全、稳定行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汽车四轮定位常用检测参数,分析了其对汽车性能的影响。从检测设备和测量前事宜两方面着手,阐述汽车四轮定位检测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并介绍汽车四轮定位检测具体操作,包括四轮调压、补偿控制、二次举升、测量与调整等,以及操作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涉及的某款轿车项目前端框架开发,是基于原有车型前端模块技术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部分零部件的配接方式将继承原有设计状态.此次研究主要侧重注塑前端框架设计过程中,发罩锁布置对于框架结构开发的影响,结合CAE分析结果进行结构优化设计,为后续项目推进提供参考方向,提升效率,缩短开发时间. 相似文献
14.
汽车消声器防溅罩三工序复合模中国航空燃气涡轮研究所(621703)黄春峰长安牌微型汽车消声器防溅罩(图1)使用材料为镀锌碳素钢Q235,料厚0.75mm,几何外形是1/4的椭球体(长轴A、短轴B)。在冲压工艺模具设计过程中,考虑到防溅罩图1长安牌微型... 相似文献
15.
16.
该文介绍了轮对尺寸自动测量机的结构和气动控制技术。实践表明:采用气动技术的轮对尺寸自动测量机具有结构紧凑,操作方便,测量采用非接触方式,尺寸测量准确,精度高,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掌握车轮-轮罩间隙流场动力学特性对研究路面扬尘颗粒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采用稳态RNG k-ε模型建立整车空气动力学模型,研究不同车轮-轮罩间隙下车轮周围外流场的分布。结果发现:汽车行驶过程中车轮-轮罩周围出现了空气漩涡,并且出现明显的交汇和加强现象。随着车轮-轮罩间隙的增大,在交汇气流的影响下,50~60 mm范围内前轮气流形成漩涡核心角度快速增大,后随间隙的增大缓慢减小。后轮漩涡核心角度与轮罩间隙呈非线性增大的趋势。气流在后车轮外侧形成的分离涡变化一致逐渐增强,车轮轮毂的泵吸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8.
四轮独立转向汽车高速行驶时操纵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四轮转向(4WS)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指出其在高速变换车道行驶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了前后轮转角比是车速函数的控制方法,阐述了四轮独立转向(4WS)汽车在高速变换车道行驶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拓扑和形貌优化的汽车发动机罩板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罩板的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包括基于拓扑优化的最优材料分布设计和基于形貌优化的最优压延筋设计,在轻量化设计的同时使结构的力学性能得到提高。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加权的方法处理优化设计的多工况问题。根据优化结果建立内板结构的优化模型,并将优化模型与原设计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优化模型在横向弯曲工况、侧向弯曲工况和扭转工况的结构应变能分别降低18.89%、64.30%和49.79%,结构减重约2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