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确保教育公平、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近年来,达州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措施积极、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办学条件不均衡、师资配置不均衡、管理水平不均衡、教育质量不均衡等问题.要进一步推进达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条件均衡是基础,教师配置均衡是关键,质量均衡是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而高素质师资队伍则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状况十分不客乐观,不仅存在短缺现象,也存在水平问题,成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健全师范教育制度,提供充足而高水平的师资来源;建立继续教育机制,提高在职教师素质:完善义务教育管理,统筹城乡教师资源,从而形成义务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及行政管理一体化机制,以建设高素质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成为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仍然滞后,本文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为出发点,客观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中存在投入总量不足、经费负担结构不合理等主要问题.针对促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目标和发展战略,为保障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基本实现了保证人民群众有学上的目标.在此前提下,进一步的公平和质量要求成为义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其重要性一方面表现为,如何保证全体国民享受公平的教育,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表现为,如何使全体国民实现上好学的目标.笔者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质量保障人手,探讨了二者的关系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城镇地区间义务教育资源投入差异的来源包括教育经费支出和地区间产品、服务的价格差异两个方面.在教育公平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讨论中,如果直接比较各地学校的教育经费支出,研究得出的结论将失去真实性.在义务教育阶段,人员投入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投入,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城镇地区义务教育人员经费生均支出进行调整,获得真实人员投入情况,并对其差异进行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出现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较为精确的调整方法.基于大样本入户调查数据,通过借鉴国外可比工资指数法构建模型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地区间义务教育人员经费价格调整指数变异性大,因此对人员经费支出进行价格调整是必要的;各省份城镇地区间义务教育人员投入真实差距小于义务教育人员经费支出的差距;各省份城镇地区间生均义务教育人员真实投入的差距仍然存在,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的学龄儿童仍然获得更少的义务教育人员投入,应该继续贯彻执行对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政策.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向着信息化的道路迈进.一方面,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逐步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程度较前些年相比有了显著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乡经济、文化的差异和二元教育结构体制的存在,造成了城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现状.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分析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探讨影响我国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因素,并根据探讨结果给出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可行性建议,以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义务教育的供给上存在着差异,主要体现在城乡、区域、三级教育投入的差异,义务教育供给上的不均等,是导致社会不公平的主要因素,如何提供均等化的义务教育,首先要厘清义务教育供给差异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新时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教育观念落后、办学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模式单一、城乡职教资源分割,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持续恶化等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统筹不力、农村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3个方面,由此从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模式、投融资机制、培训制度5个方面提出了创新新时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区间的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制约了我们农村中学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传播、教学设施的更新、教师观念的转变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等诸方面与城市中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的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使得数学成为学生学习困难的课程之一,因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热点问题.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及亲身体会,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各种因素,寻求解决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些有效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个区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探索不同发展模式,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国内外缩小区域教育差距的经验,大致有七种均衡发展模式,具体如下. 其一,梯度均衡推进式.这种模式在实现策略上,鼓励教育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和学校快速发展教育,同时,积极推进校际均衡和区域均衡发展,扶持教育发展条件差的地区和学校迎头赶上.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公平性是涉及到一个国家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对于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实现全方位的教育公平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且对全民素质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们崇尚教育公平,如同抬头仰望星空."一句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对于教育公平的渴望,同时也渗透着对今天教育不均衡发展的些许无奈. 公平比太阳更有光辉.崇尚教育公平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卢梭的"天赋人权",都为人们勾画出了一幅幅教育公平的美好蓝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民主意识的强化,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关心.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河南省农村体育教育所涵盖的体育教师编制、分布、待遇等保障内容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河南省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分布不合理;文化素养偏低;工资待遇低;高素质体育人才引进较难等因素是制约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和加强农村地区体育教育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远程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是目前义务教育领域里的热点话题.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为此,作者针对如何发挥远程教育作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其内涵、目标、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多数学者认为,教育公平的实现可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机会公平;二是过程公平;三是结果公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持续加大,目前教育公平中的机会公平已经基本实现,而其余两个方面均差距甚远.从现实上看,物力、财力资源的均衡配置较易达到,师资均衡问题却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因此,优化师资配置成为基础教育均衡配置的核心因素.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师资均衡配置问题认识的加深,以及相关举措的出台,师资配置不均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本文以福建省闽侯县的具体实践为例,从经济发达县这一视角探讨师资均衡配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流失的说明 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共性就是指相关管理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附属单位开展的一切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的活动必须以实现全体参与义务教育农民的公共利益为目的,公平、公正地配置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和资源.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是国家强制执行的教育,在制度安排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纯公共产品,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地区差异,文化差异,消费差异和家庭经济水平差异等,再加上具体执行义务教育的中小学因办学历史、地理位置、教育理念、管理水平、师资力量等因素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不均衡,造成了义务教育消费中的拥挤性,非均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所以很难将义务教育视为纯粹的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8.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现教育公平就是要将教育机会和资源毫无歧视地提供给受教育者.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教育资源向城市严重倾斜.造成城乡教育机会不均、教育环境反差巨大.原有的基础教育投入和资源分配制度还在扭曲着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地仍延续着基础教育的排斥、倾斜与失衡现象.在城乡统筹改革实验中,必须在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大胆创新,促进城乡基础教育整合,形成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西北贫困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然而该地区在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进程中,面临诸多的困难,比如经济贫困、学前教育资源有限、地方政府轻视、教师队伍素质偏低等.为了加快普及进程,政府应为西北贫困农村地区设置学前教育专项发展基金,合理布局发展规划;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和指导;提高该地区幼儿教师的地位、待遇,加大教师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20.
免费师范生制度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产物,是政府调节义务教育师资、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但免费师范生制度的发展却牵涉这一主体的受教育权与劳动权,从权利角度分析免费师范生制度有助于我们确切地理解这一制度的利弊并促进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