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研究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光引发剂引发丙烯腈(AN)的光聚合,探讨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光照时间和环境温度对单体转化率、聚合物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总结出光引发剂C60-(SR)n(C60负载引发-转移-终止剂)与常规光引发剂AIBN引发AN光聚合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散聚合法制各了微米级单分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考察了不同聚合单体浓度、引发剂、稳定剂浓度和分散介质等因素对聚合体系的稳定性、微球粒径及分布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粒径随着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单体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稳定剂(PVP)的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3.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PS)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St/BA)乳液共聚,加入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聚丁二烯生胶(PB)作为交联剂,研究了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单体配比对聚合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共聚体系的表观活化能为70.67kJ/mol,聚合初始速率与引发剂浓度的0.43次方、乳化剂浓度的0.56次方和单体BA的0.49次方成正比。  相似文献   

4.
马-丙-丙共聚物阻垢剂的合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水溶液聚合的方法,以马来酸酐(MAH)、丙烯酰胺(AM)、丙烯酸甲酯(MA)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合成了水溶性三元共聚物马来酸酐-丙烯酰胺-丙烯酸甲酯。研究了引发剂种类、单体滴加方式、单体聚合浓度、聚合温度和时间对该聚合物阻垢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该共聚物最佳聚合条件为: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单体交替滴加、单体质量分数为25%、聚合温度为85℃、聚合时间为3~5h。在此条件下所得共聚物的阻垢率为96.81%。  相似文献   

5.
高吸盐水型树脂的合成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H4)2S2O8和NaHSO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采用水溶液法合成了丙烯酸钠-丙烯酰胺-疏水单体共聚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单体聚合浓度、单体含量及引发剂用量等对共聚高吸水树脂吸水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在单体聚合浓度为30%,丙烯酰胺、丙烯酸与疏水单体的质量比为6.7∶9∶1,丙烯酸中和度80%,引发剂用量0.25%时,该聚合物吸水率、耐盐性最好.  相似文献   

6.
偏二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转化率等因素对偏二氯乙烯(VDC)-丙烯腈(AN)悬浮共聚树脂的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速率的影响,建立了动力学模型,讨论了AN的水溶性对树脂组成的影响,提出了相对分子质量与聚合温度及引发剂浓度关系的模型。  相似文献   

7.
通过3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杂化单体4-(1-丙烯基)氧丁基缩水甘油醚(POBGE)。使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仪对相应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使用傅立叶实时红外(FT-RTIR)对该杂化单体的光聚合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引发剂种类,不同浓度光引发剂,不同光照强度对杂化单体的光聚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引发剂硫鎓盐的引发性能要优于碘鎓盐,随着光引发剂浓度以及光照强度的增大杂化单体双键及环氧基团的转化率都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8.
武芹  王凳  王鉴 《塑料科技》2013,41(8):36-40
基于聚丙烯(PP)固相接枝聚合的终止反应主要是自由基单基终止反应的假设提出相应的接枝聚合机理,并建立聚合速率模型。实验考察了PP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体系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与聚合初期接枝速率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初始聚合速率与单体浓度呈1.57次方、与引发剂浓度呈0.48次方关系,与聚合温度关系服从Arrhenius方程,并求得接枝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为86.63kJ/mol。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丙烯酰胺单体出发,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甲酸钠为链转移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分子量在(2.6~10)×104范围内的聚丙烯酰胺,探讨了反应温度、单体浓度、分子量调节剂、引发剂等因素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氧化还原引发剂(NH4)2S2O8和N aHSO3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法合成了丙烯酸钠—丙烯酰胺—疏水单体共聚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单体聚合浓度、单体含量及引发剂用量等对共聚高吸水树脂吸水率的影响。实验证明该高吸水聚合物耐盐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高分子量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合成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飞  段明  李富生 《应用化工》2005,34(11):705-707
对合成AM/AHAC二元共聚物的引发体系进行了筛选,研究发现,用K2S2O8-DMAAM引发体系合成的聚合物相对分子量高于其它引发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DMAAM浓度、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浓度为20%、K2S2O8浓度为80 mg/L,DMAAM浓度为60 mg/L,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6 h条件下,合成的聚合物分子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高瑞青  杨旭  周京伟  徐波  郭琦 《应用化工》2013,(12):2229-2232,2236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获得大分子量的聚合物,以煤油和氯化石蜡作为分散相,用丙烯酰胺(AM)构筑大分子骨架的基础上,引入阳离子单体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形成大分子链,再引入水玻璃和铁离子,形成多核络合离子。研究了油水比、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聚合反应温度等因素对产物处理污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油水比为1∶2,引发剂用量为0.4%,单体浓度为45%,反应温度为40℃,当絮凝剂加量为25 mg/L时,处理后的污水透光率达到98.5%,具有较好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13.
谢洪泉  汪月生 《化工学报》1966,17(2):107-114
本工作以逐步沉淀法测定了在均相(Et_2AlCl-CoCl_2·4C_5H_5N)及非均相(i-Bu_3Al-TiI_4)Ziegler型催化剂的作用下,丁二烯在各种条件下进行顺式-1,4聚合的分子量分布。结果指出,不论均相或非均相催化聚合得到的分子量分布都比较窄。对于均相体系,升高聚合温度、降低单体浓度、添加链转移剂(如乙硫醚、N-苯基-β-萘胺、庚烷)、减少催化剂钴的浓度和增加Al/Co比,均能使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变窄;而对于非均相体系,则降低聚合温度和减少Al/Ti比均能增加分子量的均一性;单体浓度和催化剂老化对分子量分布无显著影响。 非均相聚合的分子量分布比均相聚合的更窄,前者的微分分布曲线的高峰偏于高分子量部分,而后者的偏于低分子量部分。这可能是由于非均相聚合的链终止速度依赖于链长,而均相聚合的链终止速度与链长无关。  相似文献   

14.
秦统  奚桢浩  赵玲  袁渭康 《化工学报》2021,72(2):1149-1155
以含有亲水基团的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AIBA)为引发剂,以丙烯腈(AN)、丙烯酸甲酯(MA)和衣康酸(IA)为单体,β-巯基乙醇(β-ME)为分子量调节剂,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制备了不同分子量的AN-MA-IA共聚物,研究了AIBA浓度、单体浓度和β-ME浓度对聚合过程的影响。根据AIBA分解半衰期和单体竞聚规律确定了聚合温度70℃和pH=4.7为较优反应条件。结果表明,AIBA浓度是影响聚合转化率的决定因素,通过调整AIBA浓度可以得到分子量60000~500000的PAN共聚物,较高的AIBA浓度会由于聚合场所的改变而造成分子量分散度小幅上升;浓度在0.2%(质量)以内时,分子量调节剂β-ME可以调控PAN共聚物的分子量,并使其分布变窄。  相似文献   

15.
过硫酸铵引发丙烯腈/衣康酸铵的共聚合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衣康酸铵[(NH4)2IA)]作为共聚单体,以过硫酸铵[(NH4)2S2O8]为引发剂,采用水相沉淀聚合工艺合成高分子质量的丙烯腈/衣康酸镀[AN/(NH4)2IA)]共聚物。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单体配比、聚合温度和聚合时间对共聚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的聚合反应速率较快,且制得了粘均分子质量高达(38-75)×104的AN/(NH4)2IA共聚物。  相似文献   

16.
反相乳液聚合合成聚丙烯酰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苯为介质,Span80/Span20为乳化剂,叔丁基过氧化氢/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制备了分子量高达9.4×106的聚丙烯酰胺乳液。研究了乳化剂种类及用量、引发剂种类及用量、油水比、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对共聚物相对分子量、聚合转化率以及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其最佳聚合配方及工艺条件为:油水体积比为1.4,单体浓度30%,引发剂用量0.003%,乳化剂用量12%,聚合温度30℃。  相似文献   

17.
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酸钠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亚硫酸氢钠同时作链转移剂合成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丙烯酸钠。研究了单体、引发剂及连转移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75℃、单体用量25%~30%(质量分数,下同)、引发剂用量0.40%~0.60%、链转移剂用量4.0%~5.0%、反应时间6.0h时,可制得聚丙烯酸钠的粘均相对分子质量在2000~3000之间,单体转化率为95%以上。  相似文献   

18.
以丙烯酸和氢氧化钠为原料,NaHSO3-(NH4)2S2O8为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NaHSO3为链转移剂合成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酸钠。研究了单体、引发剂及链转移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60℃、w(单体)=25%、w(引发剂)=0.6%、w(链转移剂)=2.0%、反应时间2h,可制得聚丙烯酸钠的粘均相对分子质量在2 000~3 000,单体转化率在98%以上。  相似文献   

19.
反相微乳液聚合引发剂对聚丙烯酰胺分子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素霞  王光华  李蕾 《应用化工》2006,35(11):854-857
分别以三种引发剂体系为引发剂,从引发机理出发,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中引发剂种类、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单体浓度等对聚丙烯酰胺(PAM)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种类对水溶性PAM相对分子质量有显著的影响;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和偶氮二异丁腈复合引发体系是合成高相对分子质量PAM的有效引发体系。该引发体系在反应温度为40℃,氧化还原引发剂与偶氮的质量比为1∶4,单体浓度为20%,引发剂浓度为0.3%,pH为9的最佳条件下合成的PAM相对分子量为1.44×1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