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区域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体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依据城市首位度理论对新泰市的城镇体系结构中存在的城市首位度发展不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重点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等优化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从城镇生态资源需求方面评价自然并与自然建立联系的重要指标。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主线建立生态网络,是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引城镇合理布局并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城市发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需求,初步构建了区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体系;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不可替代性分析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并对其保护与管理进行优先性分析,确定生态核心(eco-cores);根据最小成本路径模型识别连接生态核心的生态廊道(eco-corridors),最终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网络,为区域尺度城市生态资源评价、网络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颂  刘蕾 《中国园林》2020,36(2):11-16
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是实现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途径。当前区域生态空间规划侧重于在静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提出蓝图式规划愿景,忽视了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动态干扰和应对风险的适应性弹性策略研究。以动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目标,分析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干扰影响机制,在建立城镇空间发展预测模型和生态空间格局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动态多情景模拟预测-生态空间安全性评价-方案协调弹性响应"的区域生态空间弹性规划途径,为实现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提升生态空间安全性,以及优化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正  龚楚杰  杨大东 《园林》2022,(9):98-105
自然生态安全与文化特色彰显,是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追求的价值体现。公园城市规划突出生态价值与人文关怀,文化生态学理论的引入有助于对公园城市文化资源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的动态保护。以公园城市的文化动态保护为核心问题,提出文化生态学在公园城市文化保护中的适用性应用。分析城市文化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作用机制,形成文化丛、文化簇等要素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依据文化资源与景观空间的作用联系与影响机制,总结区域、城镇、社区层面的城市文化动态保护策略:文化生态系统构建、文化生态系统协调、文化活动社会开展。最后以重庆市大足区为例,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要素识别与文化物种的生态演绎历程实现对大足石刻文化、五金文化、海棠香国文化等主要文化物种的动态保护,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兴城、以文生境”的城市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条件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支撑,特别是在当前倡导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时期。本文引入生态分析与规划技术手段,对其主导生态问题进行辨识,提出了调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确定生态区划方案的规划措施,为城镇化发展战略与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提供了前提支撑条件分析,进一步加强了规划编制的生态环境友好性,对未来城市化发展进程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赵婷婷  肖超  张方哲  宁亚涛  毛洪亮 《矿产勘查》2020,11(12):2823-2827
为了科学合理提出甘肃省定西市渭河源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方案,作者以三大安全屏障为理论基础,提取了12个小流域为基础单元,兼顾乡镇级行政单元的完整性,构建了黄土丘陵农业生态区、秦岭山地森林生态区、高寒草甸草原生态区共3个生态修复分区,分析了3个分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各区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各分区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布设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工程六大类工程,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的有机结合,为渭河源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向西南地区 推进,西南山地城镇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 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安全问题,制约着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生态安全作为山 地城乡建设的约束条件,结合PSR模型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重庆市各区县的生态安 全状况进行评估;结合评估结果,从区域 城镇体系、产业布局、城镇建设、生态空间 保护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管控策略。  相似文献   

8.
由于河谷地区自然条件特殊,生态系统脆弱,承载力较小,所以其城镇群的规划与发展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征。本文以广西百色右江河谷城镇群为例.在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及承载力的基础上,提出生态走廊的构想,构建该区域的空间生态格局,并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是调节东北亚气候平衡的主区域和重要碳汇区,是维护东北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屏障。在"一带一路"、黑吉辽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图们江—鸭绿江跨国城镇带等重大契机的背景下,研究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路径变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本文分析长白山地区现状发展存在问题及该地区城镇化的生态体系,提出以生态旅游、生态健康和文化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路径,体现"人的城镇化"发展目标、突出生态移民的人口转移路径,产城融合、发展复合型城镇体系,以期为长白山地区的区域城镇化制定相关政策和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提供支撑,以及对我国尤其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城镇规模急剧膨胀,城镇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土地资源短缺与人们生存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已严重影响到库区城镇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针对三库区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土地利用问题,提出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走内涵集约型土地利用的途径,以期协调城镇建设与土地资源保护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动力机制及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维育“山、城、田、海”空间格局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生态环境是《战略规划》三个专题之一,提出了以山、城、田、海的空间特征为基础,建构与城市建设体系相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形成城乡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城乡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策略。本文回顾总结了在《战略规划》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策略指引下,三年来,广州市在城乡生态绿地网络建设、城市景观和市容环境美化、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的实施成效与建设成就。  相似文献   

12.
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研究——以上海市郊区三个小城镇为例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宁越敏  项鼎  魏兰 《城市规划》2002,26(10):31-35
首先讨论了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内涵和特征 ,而后构建了小城镇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以此为基础 ,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上海郊区的 3个小城镇进行了案例研究 ,在剖析了小城镇存在居住条件有待改进、公共设施与服务普遍滞后、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社区人文环境亟需完善等主要问题后 ,归纳出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小城镇人居环境的优劣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城市化进程与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耦合的过程。加快小城镇的发展 ,不仅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且有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鲍莉 《建筑师》2008,(2):5-12
传统聚落的营建反映出一系列朴素的从指导思想、规划建筑到房屋营造的生态应对策略,体现出人居环境营建的地域性生态应对的独特经验和价值。本文拟以同里古镇为例,分析江南传统城镇建筑针对本地地理与气候条件,形成独特的城镇建筑形态,营造建筑内外舒适的风环境、热环境以及建筑防潮防水和安全防火等方面的传统营造经验和技术策略,以期对当下生态技术的地域性特点和适宜性运用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对于汶川地震重灾区中某些人居条件极差的区域,提出其灾后重建工作应考虑采用生态移民的重建模式,并与其他重建模式相结合,引导灾区群众向成渝城镇密集地区有序转移,实现灾区居民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地震重灾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川渝地区健康城镇化发展等多维目标。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空间急剧拓展的阶段,各级城市的新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期。本文以区域发展背景为视角,以保定北部新城的发展为实例,旨在探讨个体城市应对区域发展背景,在新城扩展过程中的发展战略、产业选择、空间结构、功能组织、交通组织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希望以此对新城的建设发展进行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6.
张定青  胡欣  周若祁 《华中建筑》2008,26(10):219-224
论文以关中地区渭河南岸小城镇为对象,对城——河关系进行综合研究,揭示其互动关系及内在规律;在城镇结合河流生态化建设的理念指导下,提出城镇生态建设对策,对河流地区进行整体规划与控制,根据城河关系对不同类型城镇发展予以引导,协调城镇与河流水系之间的关系,促进城镇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水环境生态空间的适应性发展研究对空间生态安全、景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景观空间活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大运河山东段的台儿庄古镇为例,在景观格局优化视角下,构建水环境生态空间适应性发展框架,提出实践研究思路及适应性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ArcGIS软件对台儿庄古镇水环境生态空间的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运河沿线与龟汪、西塘湾、庙汪的交汇区域为极高敏感区,运河沿线景观绿带区域及古镇水巷区域为高敏感区,古镇商业性建设用地及北部、东部的民居区域属于中低敏感区,基于此构建水环境生态安全体系并划分水环境生态空间管控分区;2)台儿庄古镇下垫面径流量为0.828,应适度增加透水性材料,提高水环境系统的生态循环功能;3)增加古镇空间界面中的水环境景观,提升景观空间活力。研究结果可进一步为大运河沿线的古镇聚落水环境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框架,标志着我国规划工作的重心由问题导向的"多规合一"转向任务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总目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主要任务可分为两大方向,一是落实对"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二是解决好"城镇村"的建设与治理问题,后者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市县和乡镇级规划将成为整个规划体系实质上的重心。本文从实现生态文明的理论与路径入手,探讨了生态文明的空间表达本质,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在实现生态文明目标的过程中所应承担的任务和相应的规划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9.
王永胜  张定青 《华中建筑》2010,28(12):126-130
秦岭北麓地理环境独特,生态地位重要,村镇发展建设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关联。结合本地区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特点,以西安市周至县为例,分析了乡镇分布与秦岭北麓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居建设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提出与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的村镇生态化建设理念,针对不同类型村镇探讨其生态化建设策略及规划引导,促进村镇建设与秦岭北麓生态保护相协调。  相似文献   

20.
我国村镇人居环境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村镇的人居环境研究体系,从解决人居环境问题入手,对现有村镇的无序现状进行分析调整,构建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在村镇的规划中,结合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充分考虑能源及生态环境问题,以达到控制新村镇发展趋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