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雷家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压裂实验等方法,对雷家地区沙四段湖相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升地层主要发育泥晶粒屑云岩、含泥粒屑泥晶云岩和泥质泥晶云岩,杜家台地层主要发育含泥泥晶云岩和含泥方沸石质泥晶云岩;储层为致密型,储集空间类型多样,裂缝控制“甜点”发育;岩石脆性随着泥质含量的增加和方沸石含量的减小而降低。储层受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共同控制,沉积作用控制了储层的岩性、厚度及原始孔隙结构等特征,胶结充填作用使储层致密化,溶蚀作用存在形式多样,多与裂缝发育相关,构造作用和溶蚀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孔隙发育机理及预测是湖相碳酸盐岩致密储层研究中的一大难题。以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沙三下亚段致密碳酸盐岩为对象,开展热压模拟实验模拟岩石埋深演化过程。通过对实验岩石产物进行地球化学、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及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分析,研究了有机质赋存状态及成熟作用对其储集孔隙的影响,揭示了致密储层有机质孔隙热演化机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中有机质主要与泥质或灰泥质基质以络合-复合的形式存在,成熟作用对有机质孔隙形成与演化影响巨大。随有机质成熟度(Ro)从0.5%增加到1.5%,有机质丰度(TOC)减少一半以上(从2.07%降低到0.85%),孔隙总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增加3~4倍。在低成熟-生油窗阶段(Ro=0.5%~1.0%),有机质孔隙不很发育;随成熟度升高,有机质逐渐发育裂缝和孔隙,尤其进入湿气窗-干气窗阶段(Ro≥1.5%),孔隙比表面积和总孔隙体积快速增加,孔隙大量生成。有机质的分解是孔隙总体积和比表面增加的主要原因。新生成孔隙主要为有机孔,尤其以微孔-介孔对成熟度变化最为敏感,直径小于5nm的孔隙对新增总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贡献最大。孔隙总体积和比表面的增加主要依赖于新增孔隙的形成,而不是原有孔隙的扩大。 相似文献
4.
致密储层微观结构影响着原油在储层中的充注行为,制约着致密油的富集和分布规律。基于致密油充注模拟、恒速压汞、扫描电镜与核磁共振等实验,文章定量表征致密储层的原油充注行为和孔喉结构特征,剖析成岩作用、自生矿物生长形态以及孔喉结构特征对原油在致密储层中充注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原油充注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充注启始阶段、快速充注阶段和缓慢充注阶段,这是充注过程中驱替压力与毛管力的动平衡以及主要储集空间分布的结果。其中,快速充注阶段又存在两种增长模式,即持续增长模式和跳跃增长模式,这两种模式揭示了主流喉道半径分布特征的差异。通过分析发现,压实、胶结、溶蚀、自生矿物生长等成岩作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储集空间和喉道半径的尺寸和分布,决定了致密储层品质的优劣。故此,在油源充足的条件下,具备足够的驱动力和品质优良的储层,是致密油富集的关键,而开启的断层/微裂隙附近的砂体正是满足这些条件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7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分类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是致密油储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制约致密油开发的关键。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安83区长7致密油储层为例,通过镜下观察和压汞实验对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进行了分析。镜下观察该区孔隙类型主要为长石溶孔和粒间孔,喉道类型以弯片状、片状以及管束状喉道为主;压汞曲线显示排驱压力和中值压力偏高,中间过渡段相对较陡,喉道中值半径偏小,分选较好。孔喉结构的非均质性是决定致密储层渗流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孔喉分布、孔喉大小、连通性三方面参数与物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孔喉分布特征参数中的分选系数、大小特征参数中的孔喉体积比、连通特征参数中的退汞效率与物性相关性最好,据此建立了适合致密油储层的分类评价标准,以指导致密油储层产能评价及相关措施优化。 相似文献
6.
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王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8,17(3):12-14
本探讨了松辽盆地泰康地区高台子油层碳酸盐碉储层分布,岩石类型及成岩作用对物性的影响,并对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次生孔隙成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8.
柴西南地区下干柴沟组碳酸盐岩致密油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西南地区下干柴沟组发育大面积的碳酸盐岩,具有形成致密油藏的潜力,但目前对该地区碳酸盐岩致密储层研究较少。通过碳酸盐岩普通薄片鉴定、铸体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观察等手段,结合物性测试和压汞资料,对柴西南地区碳酸盐致密储层岩性、物性、孔喉特征及孔隙类型进行分析。认为柴西南地区碳酸盐致密储层具有低—特低孔、低—特低渗特征,致密油储集空间类型为晶间溶孔、晶内溶孔和微裂缝等,发育在斜坡带碳酸盐岩致密储层与研究区滨浅湖—半深湖相发育的暗色泥质生油岩形成源储共生关系,致密储层发育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溶蚀作用影响。沉积作用中,斜坡带处于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有利微晶或泥晶灰(云)岩发育,利于形成致密储层;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是控制致密储层的主要因素;溶蚀孔和裂缝成为致密油的主要储集空间。该研究能够为预测柴西南地区下干柴沟组致密油有利区域提供依据,为今后该地区致密油的勘探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E32)至上油砂山组(N22)广泛发育湖相碳酸盐岩。为研究其分布及储层发育特征,开展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等工作。结果表明:(1)研究区湖相碳酸盐岩具有岩石类型多、相变快、陆源碎屑发育、普遍白云石化等特点;主要岩石类型有块状碳酸盐岩、纹层状碳酸盐岩、藻灰岩、颗粒碳酸盐岩,其分布与沉积微相及古环境密切相关。(2)研究区块状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以晶间孔为主,局部发育裂缝,纹层状碳酸盐岩顺层微裂缝发育,藻灰岩储集空间以藻格架孔为主,非均质性强,颗粒碳酸盐岩受胶结作用影响显著。(3)块状碳酸盐岩平均孔隙度为10.6%,平均基质渗透率为0.03 mD,排驱压力为10.0 MPa,平均孔喉半径为0.038μm;纹层状碳酸盐岩平均孔隙度为7.4%,平均渗透率为0.76 mD,排驱压力为11.5 MPa,平均孔喉半径为0.071μm;藻灰岩平均孔隙度为10.1%,平均渗透率为9.09 mD,排驱压力为3.2 MPa,平均孔喉半径为0.117μm;颗粒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10.
辽西雷家地区沙四段中-低熟烃源岩排烃效率与致密油-页岩油勘探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沙河街组四段在咸化闭塞湖湾环境下,发育高丰度厚层云质、方沸石质泥岩和页岩,整体处于低成熟阶段(Ro=0.3%~0.7%)。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分析表明,页岩储层广泛发育构造缝和收缩缝,碎屑矿物粒间孔发育,纳米孔主要为白云石、方沸石矿物溶蚀孔,有机质纳米孔不发育。采用TOC测井定量评价方法(ΔlgR法)明确了沙四段优质烃源岩(TOC>4%)的纵横向展布特征。其中,杜家台油层优质烃源岩和高升油层优质烃源岩均集中分布在雷家-陈家洼陷地区。排烃效率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在当前热演化程度下,烃源岩排烃效率在12%~17%,总生烃量在10~35 mg/g。由于高丰度烃源岩累积厚度大,估算雷家地区沙四段致密油-页岩油总资源量达1.37×108 t。通过源-储组合综合分析,认为雷家地区沙四段杜家台油层为致密油-页岩油有利勘探区,高升油层为页岩油有利勘探区,由于各类岩性均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和储集能力,适合致密油-页岩油整体开发。 相似文献
12.
雷家地区沙四段白云岩油藏为“源储双控”型油气藏。通过岩性鉴定、储层物性分析和地化检测等手段,结合已发现油气的分布特征,研究该区湖相碳酸盐岩的油气成藏特征。研究表明:该区高升油层组储集岩主要为粒屑云岩,杜家台油层组主要为泥晶云岩,油气分布受构造控制不明显,在孔洞、裂缝发育的粒屑云岩和泥晶云岩的“甜点”区油气相对较为富集;烃源岩分布广泛,纵向上储集层和烃源岩相互叠置,呈“三明治”结构;在生烃门限之上以常规油气藏为主,具有统一油水界面;生油门限之下以连续型油气藏为主,生-储-盖三位一体,呈连续分布。该成藏特征新认识对深化区域地质研究和寻找有利目标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CT扫描等技术对锡林好来油田腾下段低渗储层样品进行研究分析.表明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为主,次为粒间原生孔,孔隙结构主要为中孔细喉一低孔微细喉.结合流动单元将储层分为5类,Ⅰ类分选好,粗歪度,Ⅱ类分选较好、略粗歪度;Ⅲ类分选较好,略细歪度;Ⅳ类分选好,细歪度. 相似文献
14.
应用常规压汞、扫描电镜、铸体薄片、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等多种实验,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3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及其对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63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其次是溶蚀孔。应用纳米CT技术将储层的喉道分为点状喉道、缩颈喉道、片状喉道以及筛管状喉道四类;根据常规压汞实验和毛管压力曲线将研究区储层的微观孔喉结构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储层对应的驱油效率和驱油路径有明显差异;与孔隙度相比,渗透率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海相碳酸盐岩油藏孔喉结构特征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综合利用岩心、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核磁共振、三维CT、驱替实验和生产动态等资料,以伊拉克X油田M组为例,开展碳酸盐岩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及成因、及其对油藏注水开发的影响和对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基质微孔、体腔孔、铸模孔、粒间孔和粒间溶孔等多种不同尺度的孔隙,孔喉半径分布区间为0.01~100μm,微孔喉、细孔喉、中孔喉和粗孔喉等多重孔喉体系共存,呈多模态特征,造成储层孔渗相关性差。碳酸盐岩孔喉结构依赖于沉积环境和差异成岩作用,高能沉积和中能沉积为“中强溶蚀、中弱胶结、中弱压实作用”的成岩特征,低能沉积为“弱溶蚀、中强胶结、强压实、中强白云石化作用”的成岩特征,形成了Ⅰ型—Ⅵ型的孔喉结构。孔喉结构差异导致油藏注水开发效果不佳,宏观上储量动用程度不均衡,Ⅰ型和Ⅱ型孔喉结构储层是平面和纵向产能的主要贡献者;微观上驱油效率不高,主要采出的是大孔喉内的原油。在开发过程中,应基于储层孔喉结构类型优化开发方式和生产压差,释放中—低渗储层潜力,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并采用低矿化度温和注水,改变油藏岩石的润湿性,动用中、小孔喉内的原油,改善水驱油... 相似文献
16.
湖相与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条件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分布特征、沉积环境、岩石类型、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生烃模式等方面的对比,讨论了湖相碳酸盐岩和海相碳酸盐岩两种相同岩性、不同沉积环境烃源岩生烃条件的异同。海相与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基本上都含有不同量的泥质成分;它们的干酪根类型一般以Ⅰ型或Ⅱ型为主;有机质赋存形式无太大差别,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中可能存在更多的无形态有机质;海相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而湖相中有机质含量则变化很大;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的生烃模式相比海相研究薄弱,但其二次成烃作用不容忽视。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的形成条件受到较多因素的控制,针对高有机质丰度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形成的生物地球化学及沉积学等方面的研究尤其关键。另外,其晚期生烃可否为湖相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充足的烃源仍是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雷家地区东部陡坡带主要沉积类型为近岸水下扇,发育大量角砾岩。通过岩矿鉴定和碳酸盐分析将角砾岩划分为含灰角砾岩、灰质角砾岩和沉火山角砾岩,其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角砾间孔、气孔、溶蚀孔及裂缝,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根据测井响应特征建立岩性识别标准,应用GR与AC交会、GR与RT交会能够将角砾岩与其他岩性进行有效区分。通过地震相特征、波阻抗反演对角砾岩储层进行识别,为该区角砾岩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雷家地区沙四段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勘探面临的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缺少致密油储层定量分类标准及适用于老油田的“甜点”刻画方法等问题,系统性开展岩心测试,研究了岩性、物性、孔喉、含油性、脆性、地应力与油层产能之间的关系。根据储层中油气赋存状态,岩性、物性、含油性及产能之间的关系,确定储层物性及含油性下限,建立了致密油分类标准,形成了一套利用测井资料刻画致密油“甜点”的研究方法。研究表明:岩性控制储集空间类型、物性、含油性,进而影响油层产能,是沙四段致密油的主控因素;杜家台油层I类+II类“甜点”区为27.2km2,高升油层I类+II类“甜点”区为77.5km2,新增三级储量近亿吨。该方法对老油田致密油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