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首先介绍了目前主流的四种无线充电技术,并进行了对比;然后对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进行了原理分析,就自激推挽式无线充电系统建立了等效模型,并分析了这种无线充电系统的负载功率及传输效率;接着针对现实应用中存在的特点,梳理了便携式设备无线充电的关键技术,包括充电位置及充电距离、多负载、电磁安全等相关问题;最后分析了当前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和面临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2.
结合无线充电产品设计经验,对无线充电设计细节进行探究。介绍了无线充电划分及电磁感应无线充电结构、测试指标,在此基础上对电磁感应无线充电设计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电磁感应无线充电产品常见问题及改善措施,阐述了电磁感应无线充电测试流程。  相似文献   

3.
纯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有利于缓解全球能源的可持续供应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深入阐述电磁感应式WPT(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磁场谐振WPT以及微波传输WPT的充电技术原理,指出了三种无线充电技术的优缺点,并针对目前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现状提出了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4.
郑盼龙  迟冬祥 《机电工程》2014,31(10):1333-1338
针对基于电磁感应的无线充电的Qi标准实现充电的前提是两线圈必须相靠极近且位置相对固定的问题,对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原理及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几个影响电能传输效率的因素。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小型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发射端线圈,以增加无线电能传输的距离及产生较大范围的磁场,从而使接收端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移动,接收端线圈则采用了通用的接收线圈以增加系统的实用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正常工作并且发现系统的谐振点,同时发现在该工作状态下传输的电能也最多,同时传输距离也变长。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体内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为体内内窥镜胶囊提供能量。首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三维无线能量接收线圈正交绕组的接收性能进行仿真,获得不同姿态下系统的耦合系数。结果表明:三维正交线圈在不同姿态下能有效地进行互补。然后,根据体内内窥镜胶囊尺寸要求,设计制造了微型接收绕组和整流稳压电路,并用此系统给自制的图像采集系统供能,且对实际传输的电压和电流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三维接收系统的能量传输效率和稳定性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手机在车载情况下充电更加方便,研究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车载充电。基于电磁感应原理,依照无线充电联盟"Qi"的标准规范设计了车载无线充电解决方案。该系统包含了高频逆变电路、谐振电路、通信信号调制电路和故障检测电路4个组成部分,确保在车载情况下无线充电过程更加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电磁谐振技术研制的无线充电系统,实现了电能的无线传输;并对系统建立了物理模型,理论分析了影响无线电能传输效率和距离的关键因素,其中包括谐振频率、线圈的几何参数、电气参数等;通过大量实验数据,验证了这些关键因素对无线充电系统的影响程度,为后续的研究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首先介绍了基于谐振磁耦合的心脏起搏器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工作原理和电路补偿结构,然后建立了系统数学模型,推导了输出功率和耦合效率的数学公式,研制了心脏起搏器的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包括选用集成电路芯片XKT-412与XKT-3168设计系统初级发射电路、次级接收电路,绕制初次级线圈,对补偿电容进行选型并进行负载匹配等。最后通过试验找出了系统最佳工作条件,实验结果显示当输入电压5V,传输距离10mm时,负载端电压为5.05V,输出功率0.543W,系统耦合效率可达43.41%,表明该设计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前,心脏起搏器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存在比吸收率(SAR)安全问题。为最大限度避免SAR损伤,在频率10~100 kHz范围内,设计了一种基于LCC-C补偿的谐振式无线供能系统。同时考虑到频率、线圈偏移及补偿参数对系统传输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考虑等效串联电阻(ESR)的损耗电路模型。通过分析不同频率、LC参数和耦合系数条件下系统的输出功率和传输效率,综合确定了最佳频率及补偿参数。最后搭建实验系统检验系统供能效率、抗偏移能力、以及相应安全指标;结果表明,在两线圈圆心距横向偏移0~2/3条件下系统传输效率可达43.3%~73.2%,最大温升仅为0.8℃,且无需进行SAR评估,为提高人体植入式设备的安全性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美国硅谷的风险公司Mojo Mobility近日开发出了使用一枚薄板同时为多台便携设备充电的技术,并开始面向设备厂商征求合作。 该技术为利用电磁感应的非接触充电技术,特点是减薄了传输电力的线圈部分。除了可以嵌入手机等薄型设备外,还能制成像鼠标垫般的薄板状充电台。系统由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组成。  相似文献   

11.
智能电能收集充电装置设计和制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智能电能收集充电装置采用MC9S12XS128作为主控芯片开发,通过对单片机脉宽调制(PWM)的占空比调整实现充电过程,控制充电电流,通过升降压转换电路,改变MOS管的开关实现对于直流电源的升压和降压,维持电池充电过程,达到充电目的。文章阐述了充电器设计思路、系统组成;重点分析了单片机控制部分的功能及实现方法,完成了硬件电路设计,以及单片机控制软件设计编程。该设计能提高充电器智能化水平,结合节能减排,更精确地实现充电过程控制,保护电池,延长电池寿命。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介绍了太阳能水下航行器光伏系统的一般结构,然后对太阳能电池阵列的设计和太阳能充电器部分做了重点研究.提出了太阳能电池阵列的设计和太阳能充电器的设计,并研究了基于变步长扰动观察法的太阳能最大功率跟踪(MPPT),描述了蓄电池的充电控制策略,给出了具体的软件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消耗,人们越来越多地将视线转移到清洁能源上面来,而以锂电池为代表的蓄电池则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电动工具、汽车等领域中。因此,在锂电池的试用过程中其剩余电量的检测与显示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能。给出了一种基于STM8L系列单片机的锂电池电量检测与显示系统的设计方案,通过ADC采样监测电池剩余电量与温度数据,整个系统工作于低功耗状态。采用该电路的电量显示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一款36 V的锂电池充电器中。  相似文献   

14.
张杰梁 《仪表技术》2014,(5):15-18,21
结合近场磁耦合技术,介绍了无线充电装置的硬件结构;依据无线充电联盟(WPC)的Qi协议,分析了无线通信充电的全控制过程,并就输出量的偏差调节进行了实时仿真,进一步验证了无线充电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从硬、软件两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充电器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充电器的硬件和软件实现。该充电器可以实时采集和计算电池的参数,并进行智能控制,还可以通过串口和上位机进行通讯并进行实时显示,根据不同的电池调整充电策略。实验证明,该设计具有数字化、智能化、通用化和低功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单片机的通用智能充电器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通用充电器的工作特点,设计了一种以AT89C2051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充电器,较好地解决锂离子电池和镍氢/镍镉电池的充电问题,介绍了智能充电器的工作原理、设计特点和3种充电模式,详细讨论了系统的硬件构成及软件实现方法,最后给出了实验测试结果。由于采用了高性能的微控制器及高分辨率的A/D转换电路,同时充电过程中采用模糊控制方法,保证了充电器具有很高的精度。实践证明,所设计的充电器功耗低、成本低、系统工作稳定可靠,智能化程度高,这是一种实用的设计方法,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漏磁变压器的特性和8031单片机控制系统.结合牵引式蓄电池充电过程中的专家经验、研究实现了一种符合德国DIN41772标准具有Wa特性的牵引式蓄电池智能充电机。  相似文献   

18.
充电器的种类繁多,但通常每种充电器只能对特定的锂电池进行充电。充电时,锂离子电池的充电电压必须严格保持在4.2±0.0005V范围内,充电速率通常限制在1C以下。若充电电压超过4.5V,可能造成电池的永久损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设计着重从锂电池的安全充电考虑,使充电器能够给任意型号的手机锂电池充电,尽量降低充电器对锂电池寿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充电器对蓄电池充电时,过大的充电电流尖峰和谐波造成蓄电池极板的脱落、充电接受率降低和蓄电池使用寿命缩短等问题,研制了一种以PIC16F877单片机为主处理芯片的脉冲型智能快速充电器,该充电器通过单片机控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高频斩波进行间歇式脉冲充电。实践证明:该充电器智能化程度高、功耗低、成本低,同时由于在充电器硬件电路设计过程中特别考虑了抗干扰技术在充电器中的应用,使得该系统工作更加稳定可靠,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市场上镍氢蓄电池充电器存在的缺陷,设计了一款基于AVR单片机(Atmega16)的智能快速充电器,并给出了软、硬件设计。该充电器以单片机为核心,运用开关电源技术,采用恒流脉冲充电与模糊控制相结合的充电方法。该装置在保证蓄电池寿命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充电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