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河南双河油田V上层系非均质性严重,油藏温度高达80.3℃,经多种聚合物性能评价,优选出耐高温的聚合物,提出了以水驱井网为基础、完善聚驱井网和提高井网控制程度的井网调整方法,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注聚参数(注入速度,段塞量,段塞结构)进行了优化。现场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阶段累积增油2.35×10^4t,形成了一套二类储量高温聚合物驱方案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5.
6.
为提高双河油田高温油藏聚合物驱的稳定性,用普通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油田污水配制聚合物溶液,在95℃条件下研究了自由基氧降解、水解作用对HPAM溶液黏度的影响,分析了双河油田高温油藏聚合物降解的主要机理,讨论了几种有效提高HPAM高温热稳定性的方法。结果表明,溶解氧会导致HPAM溶液黏度大幅下降:当溶液中氧含量由0.5增至3.0 mg/L时,聚合物溶液在95℃老化180 d的黏度保留率由100%降至27.5%。HPAM的高温水解速度很快,但在溶液氧含量小于0.3 mg/L和HPAM水解度为40%~60%时,溶液黏度无明显下降。自由基降解是双河油田高温油藏聚合物降解的主要机理,控制氧含量、抑制聚合物自由基降解是提高聚合物稳定性的技术关键。在80~95℃油藏,采取无氧配注与新型聚合物驱技术,或在HPAM溶液中加入少量交联剂形成低度交联聚合物溶液,可以明显提高聚合物的耐温性能,取得良好的矿场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双河油田V上层系是河南油田第一个高温聚合物驱先导性试验单元,于2004年5月13日开始注聚,在整个注聚过程中先后开展了:完善注采井网、注聚前深度调剖、"一井一制"注入、注聚期间的跟踪调整与调剖、油井压裂解堵引效等动态调整工作,促进了聚合物驱效果的不断扩大.至2007年11月共注入聚合物溶液0.4141PV.对应油井见效24口,油井见效率达82.8%,日产能由注聚前的92t到目前的170.3t,含水由95.38%下降到92.08%,高温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河南油田"十一五"期闻动用3215.3×104t二类聚合物驱储量和三采产量接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河南油田聚合物驱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河南油田针对油藏规模小、井网不规划、储层非均质严重、油藏温度高、水驱采出程度高等特点。通过对合理流度比控制技术、产品评价优选与粘度稳定技术、井网调整技术和全过程调剖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形成了适合河南油田油藏特点的高温厚油层聚合物驱油技术。从"九五"开始到2007年底,先后在15个区块实施聚合物驱,已累注聚合物干粉30 256 t,累积增油108×10~4 t,根据已转后续水驱6个区块计算,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6.05个百分点,吨聚合物增油71.0 t。聚合物驱产油量占河南东部稀油产量的31%,有效地抑制了特高含水期老油田的产量递减,为河南油田的产量稳定作出了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13.
14.
15.
聚合物驱后地层仍残留大量聚合物(约占注入聚合物总量的70%~92%),而且还有约50%的原油残留地下未被采出。双河油田自2003年实施了利用地层残留聚合物提高采收率的絮凝技术试验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双河油田为例,利用现场条件对絮凝剂稳定化钠土(YG340-1)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聚合物的存在使絮凝剂封堵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而且聚合物质量浓度越高,絮凝剂的封堵作用越大;同时,通过对双河北断块S215井组施工效果分析可知,不仅S215水井压力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层内、层间吸水剖面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而且随着絮凝剂的注入,S215井组油井原油产量下降和含水上升趋势也得到了扭转。 相似文献
16.
油田经历聚合物驱开发后,储层物性参数发生改变,对油田后期开发有重要的影响。文中利用双河油田取心井室内化验分析资料,研究了聚合物驱后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孔隙结构变化特征,探讨了储层参数变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由于聚合物分子在地层的吸附滞留作用,造成储层渗透率下降,后续水驱阶段渗透率有一定恢复;聚合物驱后储层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剧,物性和孔隙结构好的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大,而物性差的储层渗透率下降,孔喉半径减小,部分发生了堵塞现象。黏土矿物迁徙、运移,以及岩石骨架溶蚀、碎裂、运移是聚合物驱后储层参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18.
河南油田从1992年开始在双河油田进行聚合物驱油试验,至今已进行一定规模推广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主要介绍了双河油田Ⅱ4-5层高温聚合物驱油的地面工程设计及工艺配套技术,该工程流程为聚合物母液集中配制剂,再由管线输送到各注聚站注入。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