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温度、电解液含量、硫酸浓度等因素对阀控式铅酸 (VRLA)蓄电池内部氧再化合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 ,氧在严重贫液的VRLA蓄电池负极板再化合速度增加 ;随着负极板电解液含量减少 ,氧再化合速度迅速加快 ;随着硫酸浓度的减小 ,氧在负极板再化合速度增加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铅酸蓄电池内部气体的产生和氧气的再化合原理,讨论了再化合的条件,提出了密封铅酸蓄电池的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3.
朱维政 《供用电》2003,20(5):39-41
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与传统的蓄电池的区别 ,是在一定时间内 ,电池内的电解液基本恒定无损耗。密封铅酸蓄电池采用了阴极吸收式密封技术 ,把传统的定期补加蒸馏水的时间间隔延长到5年以上 ,基本达到了不需添加蒸馏水的目的。该种蓄电池还使用了催化剂 ,使氢和氧又化合成水回到电解槽 ,避免了电解质水的蒸发 ,实现了“免维护”功能。“免维护”仅仅是免去了补加纯水及测量密度的维护工作 ,而并不是说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的日常运行维护检修工作均可免去。由于受厂家“免维护”提法的误导以及对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性能的不了解 ,致使用户不去进…  相似文献   

4.
蓄电池气塞气密性是衡量检验蓄电池工作性能及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长期以来蓄电池生产厂家均采用手动测试气塞的气密性,效率低误差大.设计实现了一种针对蓄电池气塞气密性的自动检测设备,经适用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及检测的准确性,同时稍加改进可适用于其它型号蓄电池的气塞密封性检查.  相似文献   

5.
变电站蓄电池对直流系统的可靠供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测量蓄电池内阻可掌握蓄电池性能情况。分析了不同测量方法在蓄电池内阻测量中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优化的蓄电池内阻测量方法,降低了蓄电池内阻测量误差。针对变电站蓄电池监测特点,分模块设计了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实际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提高了蓄电池监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全密封免维护铅酸蓄电池是我国近年来日趋广泛应用的新型备用电源.这种阴极吸收式免维护铅酸蓄电地采用特殊铅合金作板栅,用全新活性物质添加剂配方,超微玻璃丝夹膜作隔板,从而避免了水的损失,使蓄电池的自放电减少到最低程度.由于产品在设计上保证了在电解反应过程中,正极产生的氧通过夹膜的气体通道在负极上重新还原成水,达到免维护的目的.免维护铅酸蓄电池出厂时已充足电能,拿来即可直接投入使用,不需灌注电解液和初充电.该电池在现场可任意方位放置作用,可以钢架积木式组合,也可直接放在电源架上运行.这种蓄电池以它具有的免维护、高能量、无污染、安全可靠的卓越性能,无疑将取代传统的铅酸蓄电池及镉镍蓄电池产品.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一种智能型大容量蓄电池充电器。样机试验表明,该充电器具有自动调整控制结构参数及故障自诊断等良好性能,便于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8.
《供用电》1995,(6)
1 概述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以下简称VRLA电池)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电池内电解液处于不流动状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超细玻璃纤维(AGM)吸附电解液;二是采用胶体电解质(GEL)。(2)成功地解决了气体的析出和复合问题。一方面研究了新型合金材料作板栅,减少析出气量;另一方面采用特殊的设计确保电池内的氧气再化合(又称“阴极吸收”),减少水损失。当前大部份电池设计是考虑“贫电液”,保证电池内有足够的气体退道,以利于氧的传递与再化合。  相似文献   

9.
在电力系统发电厂和变电所内,蓄电池组性能好坏,很大程度决定了直流操作电源的可靠性,合理使用和维护蓄电池,使之保持在良好的运行状态,这是延长蓄电池寿命和提高直流操作电源可靠性的关键.在分析了电力系统蓄电池放电重要性和当前蓄电池放电装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蓄电池放电的基本要求,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正弦波逆变蓄电池回馈放电装置,该装置包括DC/DC变换电路、PWM整流逆变电路、控制电路、保护电路等,同时也对放电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小型密封式铅酸蓄电池,是当代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新产品,适用于摄录像机作直流电源,也可用于UPS不间断用电设备,应急灯及其它便携设备作直流电源。密封式铅酸蓄电池定义为,在充电时产生的气体,可通过电池内部自身的再化合,而实现密封的蓄电池。气体再化合过程也叫“氧气的循环过程”,即正极析出的氧气,扩散到负极,与负极的海绵状铅,在电解液中再次化合,从而使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不损失水。  相似文献   

11.
孟荣爱  周长剑 《电池工业》2012,17(3):150-153
介绍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蓄电池检测系统设计,讨论了系统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终端节点的应用特点。对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给出了详细的介绍。系统性能稳定且鲁棒性能高,能够准确检测出蓄电池的性能状态,可实现多组蓄电池同时检测,提高了系统的检测效率,有效降低了系统的功耗,满足蓄电池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2.
蓄电池组是各种直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可靠运行,对于整个用电系统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介绍蓄电池监控系统的基本原理入手,利用单片机及传感器来实现对蓄电池组单体电压、电池组电压、充放电流及温度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从而构建了一个运行良好的蓄电池组监测系统。为了提高该监测系统的远程监控能力,设计利用以太网技术构建了远程通信方式,并对其相应的TCP协议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3.
吴国楚 《蓄电池》2010,47(2):76-78,91
从离网型光伏电站中蓄电池的作用出发,论述了电站中常用蓄电池的类型及其特点。讨论了离网型光伏电站选用的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性能特点及蓄电池组容量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李洪刚  朱卫民 《蓄电池》2012,49(5):222-225
研究了起动用铅酸蓄电池(以下简称蓄电池)在农用机械车辆(以下简称农用车)上使用时,其蓄电池在设计中注意的几个问题,并阐述了其对蓄电池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蓄电池的正确选型和蓄电池结构、合金和加酸量的改进设计,达到了蓄电池长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蓄电池》1990,(2)
除了30~1000Ah容量蓄电池已达到商品化程度外,我们最近又开发了1500~3000Ah的密封铅蓄电池。这些电池的特性如下: 1.这些电池1小时率的放电容量约比普通蓄电池的高15%。 2.充、放电特性与已商品化的200~400Ah蓄电池的相同,这就可能将新型电池与其并联连接。这就是说,如果200~3000Ah蓄电池适于以并联方式使用,它们就能满足目前所需的任何负载的要求。 3.该电池的设计预计浮充使用寿命10年以上。 4.在正常浮充充电期间,正极板产生的气体总是在负极板上再化合,因此,几乎没有气体或酸雾从电池内逸出。这就可能将电池安装在其负载(例如电子通讯设备)的附近。我们将来打算改进监控电池的条件,以便提供高可靠性的电源系统。  相似文献   

16.
便携式蓄电池内阻测试仪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蓄电池的内阻是评价蓄电池性能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性指标.从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蓄电池内阻的来源,分析和比较了蓄电池内阻两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和特点,选择了交流注入法来设计测试仪.介绍了便携式蓄电池内阻测试仪的软硬件设计要点,并给出变电站现场蓄电池组的实测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准确的动力蓄电池组综合性能测试,充放电电流纹波小(0.5%以下)是该测试系统一项基本要求.由于动力蓄电池组具有电压高、电流大、内阻极小,本身具有反电动势等特殊性,给滤波器的设计带来困难.动力蓄电池组属于低内阻的特殊性负载,其滤波器设计属于非匹配型滤波器设计,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匹配型低通滤波器对直流电压固有的衰减,本文论述了动力蓄电池组综合性能测试系统的交流环节滤波器类型选取原则;并采用单端接载的综合设计方法计算滤波器的主要参数,以简化滤波器的设计;仿真及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锂离子蓄电池铝塑复合膜包装材料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冬 《电源技术》2001,25(4):260-261,298
通过三年多生产实践经验 ,结合锂离子蓄电池对其外包装材料在结构组成、阻隔性能、热封性能及延展性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阐述对铝塑包装材料在生产中的设计与应用。提出了专用于锂离子蓄电池包装的冷压成型和折叠制袋等工艺 ,并讨论了实际生产应用中包装膜不同类型的内层热封层材料与热封区极耳相互配合的设计要求 ,最后对今后材料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做了前瞻性的分析和估计。该项经验技术打破了原有材料依靠进口的现状 ,实现了包装材料的国产化 ,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介绍“四工位旋转式极群焊接器”的研制及应用情况,全面地论述了该焊接器的性能、特点,指出该焊接器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快的实用型蓄电池生产设备。  相似文献   

20.
《电工技术》2022,(18):63-65
Thevenin蓄电池模型在工程中应用较为普遍,但该模型结构简单,不能准确反映蓄电池内部性能变化,有一定局限性.对此提出使用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的并联模型替代原电池模型的开路电压源,再进行 Y-△数学变换, 并根据变电站蓄电池的实际运行参数,优化得到最终的蓄电池改进模型.通过 MATLAB仿真分析,验证了改进模型在蓄电池均衡充电上的优越性,对现场工程应用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