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与俄罗斯是相依为邻的两个大国.中俄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计量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俄两国人民创造了璀璨的中华计量文化和俄罗斯计量文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丝绸之路传送进来的瑞兽与葡萄进行文化元素提取和分析,研究其与东方传统的表现形式和构图方式的融合发展,进而了解丝绸之路对唐代艺术的影响。方法对瑞兽形象及葡萄纹中葡萄的形象进行提取,在了解各自寓意及纹样造型演变的基础上,研究二者在唐代铜镜中的融合与表现。通过分析瑞兽葡萄镜纹的产生背景、造型语言和发展变化,阐明丝绸之路影响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结论文化交流融合能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兴盛。经由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狮子和西域葡萄形象同中国传统纹样充分融合后,成为唐代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唐代纹饰演变脉络以及唐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3.
唐代长沙窑首开诗歌文化与民用品结合的先河,作为长沙窑装饰艺术中的诗歌文化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活景象和发展状况,文章探讨了其装饰艺术中的诗歌文化特点及其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对研究中晚唐社会及政治文化、对外交流,以及中国瓷器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齐远 《包装世界》2021,(10):33-35,38
目的:研究唐代重阳节文化中的主题元素,提取具有辨识度的设计元素,将其运用到视觉图形的造型和色彩设计中,以反映传统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在当今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感受来自传统重阳节文化的独特美感和魅力.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唐代重阳节诗词中的感性词汇,深入地分析唐代重阳节文化的艺术特征,综合运用感知分析和形状分析等方法,提取唐代重阳节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艺术元素,提出唐代重阳节文化元素视觉化提取与衍生设计的方法,实现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文创设计的转化设计,最后以设计案例来进行验证.结论:唐代重阳节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创设计的融合,有助于提升节日文化品位、推动节日文化产业的提升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和交往与日俱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和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在不断增长,对外汉语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础,二者紧密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内容融入教学的意义以及文化融入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做了简单分析,以期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能有所参考,留学生汉语语言的学习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6.
李理 《中国科技博览》2009,(26):123-124
城市公共交往空间是城市的橱窗,为市民的社会活动提供场所,反映着城市景观的变迁。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是构筑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重要依托,并以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城市空间。本文通过对城市公共交往空间中文化性构筑的相关阐述,强调设计中文脉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的石窟艺术宝库,至今仍留存着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而唐代是敦煌莫高窟文化艺术发展最鼎盛、造像活动最活跃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敦煌莫高窟造像艺术的代表和里程碑。现今敦煌莫高窟中,唐代建造的造像保存相对完整且数量较多,包含相对丰富的研究对象,对研究敦煌的造像艺术具有代表性的意义。本文从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通过分析敦煌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环境,探讨了唐代敦煌莫高窟造像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以及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汉字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传入日本。公元10世纪左右,日本人借用中国汉字的字形与发音,创造出了绘文字与现代平面设计’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唐代乐舞陶俑造型特征及推演过程,并应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提高产品的文化性;首先将唐代乐舞俑人物形象从形体、容貌、发型、服饰上进行特征分析;其次运用形状文法相关理论,对唐代乐舞俑进行深入分析、推算。将传统造型再设计应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使唐代陶俑文化与现代产品相融合,促进传统文化内涵以新的艺术形式再现。  相似文献   

10.
新疆的库车地区,是古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节点,在拥有众多石窟文物遗迹的同时,老城区建筑上的建筑彩画是古代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原建筑文化交流融合的图像证据。并且在旧城改造中,建筑彩画兼具有历史性和当代性,继续呈现出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特点,保留了其文化个性,在当代城市建设中体现出当地人应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但是由于中西方在思维方式、社会文化、生活习惯上的诸多不同,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因此也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服饰色彩无论在哪个时代的流行都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由某一方面的因素单独决定的,它的文化内涵总是渗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中,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服饰色彩正是在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下,整合佛教艺术中的色彩风格,形成了绚丽多彩的特征。因此,研究探讨唐代服饰色彩对我们今天的服饰色彩设计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日文化一衣带水,两国之间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很多人认为中日两国具有极其相似的文化特性,甚至认为共同的文化渊源使得中日两国之间不应该存在什么文化壁垒。但现实情况是越是强调中日文化的共性,就越容易忽视对方文化的异质特性,缺少对异己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也越容易用己方的价值观念来判断对方的行为方式是否适当。在现实中遭遇许多文化冲击和挫折后,不能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深入思考所遇到的文化冲击和挫折,反而把这种挫折感诉诸于情感,导致相互指责埋怨不断升级,严重伤害了两国国民感情。  相似文献   

14.
唐代宝相花纹艺术构成形式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  徐萃 《包装学报》2010,2(2):73-76
从图像学的角度来看,唐代宝相花纹经历了一个由简趋繁、化繁为简的变化过程,具有由忍冬纹和石榴纹演化成的“侧卷瓣”、如意云纹演化成的“对勾瓣”、牡丹纹演化成的“云曲瓣”3种花瓣的表象特征。各种构成形式的宝相花纹在属性和外形特征上都具有相似性,它反映了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其多样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得到了不断地演化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林秋丽  郭琼 《包装工程》2019,40(10):283-287
目的白居易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引茶入诗的诗人,其茶诗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意境,探索白居易茶诗意境,挖掘出其文化内涵和背后的营境规律,是对现代茶室家具及其空间设计的一种新思路探究。方法将白居易茶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茶诗形成的条件和特点,将具体茶诗意象分析总结探寻规律,得到茶诗意境组合方式为3种,分别是"形容词+名词"、"动词+名词"和"名词+名词"的组合方式。在此基础上结合茶诗中的色彩,形成设计方法,最后进行茶室家具和空间的设计实践。结论茶诗是茶文化的精髓,白居易茶诗数量众多,可作为研究茶文化的样本,也有益于探究寻找茶诗意境规律。将白居易茶诗意境运用到茶家具及空间设计中,是对茶文化的探索,也是茶家具及空间设计回归传统文化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于公元618年的唐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其疆域之广大、国力之强盛、文化之灿烂,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唐朝的兴盛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向往,亚洲、欧洲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主动与唐朝交往。在中国度量衡发展史上,唐朝的度量衡制度对东方各国的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7.
杨华 《包装世界》2008,(10):29-29,44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反映企业在社会活动中地位和作用的产物,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艺术设计与多元社会文化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各种文化现象交错并存,一方面,人的行为意识不可避免受到各种文化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艺术设计是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要涉及、体现和反映多元的社会文化.因此,在日常的艺术设计活动中,寻找文化内涵、关心社会的发展、提高艺术设计境界,是艺术设计本体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完整公民基本素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随着制瓷技术的进步,唐代瓷质酒包装迅速发展,并在造型与装饰上呈现出明显的时代风格特征。突出表现为对域外造型的吸纳、首创以诗词为纹样的装饰形式。这一切不仅带动了唐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酒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而且促进了诗酒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20.
唐代敦煌经变画所展现出的艺术之美具有较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其中的乐舞伎造型丰富多变,充满了异域风情。通过分析乐舞伎造型手段的线描艺术特征、舞姿的曲线美以及胡风之美来探析千年前敦煌舞的线条美学及其宗教意义,并体会唐代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所带来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