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双自由度的集总参数模型来模拟地基阻抗,建立基底隔震储液罐的地基一储罐一储液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首先分析了不同隔震频率作用下储液罐的地震反应情况,得出适宜隔震频率,然后在考虑不同地基土条件及高径比的影响下,针对两种定体积基底隔震储液罐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地基土对基底隔震储液罐的基底剪力、倾覆力矩及基础位移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立式储罐基础滑移隔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滑移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表现出高度的非线性,计算中采用聚四氟乙烯作为滑移隔震部件,采用具有复位消能部件的隔震装置,通过计算双向地震作用下滑移隔震储罐地震响应表明,在双向地震作用下,采用基础滑移隔震储罐比传统抗震储罐在基底剪力、罐壁倾覆力矩方面有明显的减弱效果,可以降低罐壁象足现象,减少罐壁应力;但对于晃动波高没有起到控制效果,反而有一定的放大作用,需考虑晃动波高对浮顶的冲击影响.  相似文献   

3.
双向激励下立式储罐的隔震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aroun-Housner储罐三质点简化力学模型,考虑双向地震激励下的恢复力藕联作用,计算立式储罐的隔震地震响应,并分析其控制效果.通过计算双向恢复力藕联作用下储罐地震响应效果,表明在双向地震激励下,采用隔震体系储罐比传统抗震储罐在基底剪力、罐壁倾覆力矩方面有明显的减弱效果;由于晃动分量主要表现为长周期,对于晃动波高的控制效果较基底剪力、倾覆力矩控制效果相比有一定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Exdomtank在立式储罐隔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Exdomtank程序为开发平台,分析立式储罐的基底隔震问题,给出了体系分析模型的建立过程.采用附加弹簧单元的方法,开发了适于隔震分析的有限元系统,对储罐隔震体系的自振特性及地震响应进行了模拟,计算了相应罐单元的内力.结果表明,隔震处理后,罐壁单元内力均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5.
以现有的钢质储液罐的隔震计算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全容式LNG储罐的考虑基础整体转动刚度影响的基底隔震集中质量法计算模型,并以唐山LNG接收站项目的16万m3 LNG储罐为对象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若不考虑基础整体转动刚度的影响会引起支座剪力和位移计算值过小,这对工程设计是不利的;在隔震情况下,单桩所受的地震水平力和竖向压力均小于试桩报告的试验值,满足了桩的承载力要求.  相似文献   

6.
磁流变阻尼器对隔震独桩平台地震反应的半主动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一种具有隔震构造的新型隔震独桩平台,采用磁流变阻尼器对其地震反应进行半主动控制。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磁流变阻尼器可以有效地控制隔震独桩平台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反应。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抗震设计原则是利用结构自身来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是一种被动的抗震方法,将不可避免的给结构带来一定的损伤。而形状记忆合金隔震嚣通过在结构与基础之间安装隔震装置,隔离传向结构的地震作用。从而降低结构的地震破坏。本文研究了形状记忆舍金隔震器对结构地震反应的控制效果,确定了隔震嚣设计参数的优化范围。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采用滑移隔震支座、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基础隔震储罐的地震响应差异有一个综合的认识和理解,在考虑弹性壁振动对晃动分量影响的情况下,分别建立了立式储罐基础滑移隔震、铅芯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的数学模型及运动微分方程,编制了相应的地震响应时程分析程序。计算结果表明,加速度峰值变化对滑移隔震的减震效果影响不明显,减震率变异系数小于1%,对铅芯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的减震效果有一定影响,减震率变异系数小于15%,储罐容积变化对两种隔震体系的晃动波高控制效果影响较大,变异系数大于15%。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具有隔震构造的新型隔震独桩平台,采用磁流变阻尼器对其地震反应进行半主动控制.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磁流变阻尼器可以有效地控制隔震独桩平台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反应.  相似文献   

10.
对于地震作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历来都是以抗震设计为主,而抑制地震作用、不使地震能量传递到建筑物的隔震技术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通过在基础固定和隔震情况下,对一层和多层建筑的基础剪力系数、隔震层变形等反应值的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基础固定时结构的自振周期和设计谱的现状,是影响结构内地震作用的根本原因。为了发挥良好的隔振效果,实际工程中,隔震体系的周期应远大于基础固定时结构 的自振周期。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旧有建筑加层问题,将隔震层设置在房屋的顶层,作为加层的转换层。在基础满足竖向承载力的前提下,建立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方程,进行了隔震层频率选取对结构整体地震响应影响的分析,给出了加层隔震频率的选取范围。分析表明,采用隔震作为转换层,能够很好地控制结构的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12.
选择不同的地震波作为输入波,进行基础隔震及附加耗能减震装置的球形储罐地震响应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基础隔震及附加耗能减震装置均能有效降低结构地震反应,但由于不同地震波的特性不同,其减震效果不同。针对不同场地条件,对球形储罐进行附加耗能减震装置及基础隔震控制下的地震反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场地不同其减震效果不同,但总体减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基于LNG储罐的抗震设防水准高,底部水平地震剪力大,位于较高设防烈度区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LNG储罐,可采用隔震方案。介绍LNG储罐隔震原理,提出适合隔震层方案设计采用的简化计算模型,建立适用于隔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LNG储罐外罐抗震动力分析有限元模型,讨论了隔震体系抗震动力分析方法和分析内容,指出隔震支座剪切性能参数确定应当满足的条件,论述了不同场地类别上的LNG储罐采用隔震支座所能取得的隔震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提出了面向海洋平台结构的地震设防水准和性能目标,并阐述了平台结构失效模式及量化判别依据。针对胜利油田CB32A导管架平台的特点,在端帽与平台甲板之间设置阻尼隔震层,利用ANSYS有限元数值分析平台,对该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的阻尼隔震体系在设计地震及罕遇地震两种作用下的实际抗震性能水平进行分析,并对目标性能达标情况进行评估和结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隔震技术是海洋平台一种有效的减振控制手段,该平台能够满足结构的性能目标;对其进行截面优化设计也能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少钢材的用量。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型储罐下软弱地基的承载问题,结合储罐的抗震设防,提出了储罐基础采用桩基础与橡胶垫隔震体系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减少软土地基上储罐的破坏。并进行了橡胶垫隔震体系的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证明,橡胶垫隔震体系对减轻短周期的地震影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为降低球罐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采取在球罐支腿与基础间设置橡胶隔震垫的措施,以降低球罐的地震响应.采用ANSYS建立球罐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地震波激励下的时程反应分析,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球罐的加速度、位移反应.分析表明:隔震结构具有很好的减震效果,结构相对位移减小了77.2%,加速度减小了41.4%~43.1%.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地震转换波地震速度的统计和地质分析,并与云南扬子地台、宁夏-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地台、华北地台的地震纵波速度特征对比后认为,准噶尔盆地缺失硅铝层,浅变质的下古生界"褶皱基底"直接覆盖于硅铝镁层之上,缺失深变质岩系即"结晶基底".塔里木盆地、云南扬子地台、宁夏-内蒙的鄂尔多斯地台、华北地台具有相似的壳幔速度特征.这一研究成果为研究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基底结构及演化提供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地震转换波剖面、重磁力勘探资料,以及地震层析成像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的深浅部构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盆地的沉积盖层平均厚约10 km,之下的上地壳为褶皱基底和结晶基底,中地壳厚4~10km,具软流性质,下地壳厚而硬.准噶尔盆地东西两侧地壳总厚度约46~51 km,不具山根,与天山、阿尔泰山的盆山耦合结构截然不同,根据各种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对盆地基底的三维构造进行了分析,指出基底构造的升降控制着基底以上各沉积期的构造格局、沉积盖层各时期的构造基本相似,对盆地周缘盆山耦合关系进行了逐段分析.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盆地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应遵循准则.  相似文献   

19.
《油气地球物理》2020,(1):92-96
基底断裂带往往富集高产能储层,这类储层在委内瑞拉、越南、也门、印度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均有分布。本文涉及区块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潘汉德油田。由于基岩较浅(2500ft深),地滚波和首波对地震数据造成严重干扰,给地震处理带来了挑战。为提高地震解释精度,通过地震道编辑、速度分析、相干噪声压制和叠前最小二乘时间偏移,对野外道集进行认真处理。通过地震属性、反演结果和AVAz(地震资料的振幅随偏移距和方位角变化)分析来评估工作流程效率。最终结果表明,基底断裂带的高产区具有强非均质性和低电阻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长宁页岩气开发区地震的构造地质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力压裂是页岩气开采的关键技术,其是否诱导地震已成为公众热点话题与学者研究焦点。针对页岩气开采的紧迫性与地震的灾害性凸显这一急需破解的矛盾,以四川盆地页岩气开采重点区块长宁背斜为例,对该区2018年12月16日5.7级和2019年1月3日5.3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应用研究区的速度模型进行重新定位,应用页岩气勘探的钻井与地震反射资料,开展构造解析,通过复原长宁背斜的形成过程揭示地震发生的构造地质背景,进一步探讨地震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长宁背斜为一大型基底断层转折褶皱背斜,形成背斜的断层位移量为18 km,长宁背斜吸收了33%的断层滑移量;长宁背斜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发生沿下伏基底断层滑动的层平行剪切,形成微裂缝系统;基底断层的下盘断坡部位在现今复活,该区地震多沿基底断层下盘断坡及其上、下发生,背斜与向斜转折端也出现地震集中区,但沿膝折带向上地震震级减小,志留系龙马溪组中多发生2.0级以下地震。长宁背斜区的地震目前主要发生在背斜南翼,为沿基底断层下盘断坡部位活动形成的天然地震。长宁地区的地震可能与现今青藏高原向东南缘挤出的大地构造背景有关,川西南地区的早期构造在晚第四纪复活疑是产生中等强度地震的主因。建议开展页岩气开发区地震活动的科学监测。图14表2参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