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陌生化”是对熟悉、惯习、自动化的一种革新和挑战。“教学陌生化”是将“陌生化”概念引到教学中的一种表达,主要是指通过观念悬置、权变性审视、全面觉醒、教学创新等陌生化手段唤醒教师对教学的真实体验,回到教学现象本身。教学陌生化蕴含一种开放、谦逊的态度,在引导教师重新审视、反思和质疑教学中习焉不察的教学现象,打破教学认知局限,深化教学认识,提升教学创新素养等方面有独特价值,为程式化教学注入生机活力,让日常教学充满魅力。教学陌生化要求教师要保持经验悬置,不断接受新鲜事物;保持审美距离,不断超越对教学的经验固化;保持教学敏感,不断发现教学细节的教学价值;保持教学创新勇气,构建身份认同,不断追求教学事业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大学教学取向正由认识论、政治论向人本取向转移,人本教学取向需要大学教学从学生的利益出发,通过教学政策、教学资源、教学伦理与教学能力等方面,向学生提供优质办学条件,实现教学公平.  相似文献   

3.
满足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由预设到生成的教学理念的转换,是当代大学教学变革的重要取向.生成性教学关注教学中的生命存在,关注教学目标的表现性、注重教学的过程性、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关注教学事件的偶发性、关注师生的互动性、体现艺术性与审美性.实施生成性教学需要正确认识教学计划的功能、注意区分意义性生成与非意义性生成以及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的转换和提高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制度自建立以来,取得显著成效。然而,人们对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内涵、特征和教学成果培育过程的理解存在偏差,滋生了过于追逐热点、协同创新不足、失衡问题显著、宣传推广不到位等问题,存在重申报文本、轻成果内容的现象。这种现象与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的宗旨方枘圆凿。本文基于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的基本精神,主张在培育教学成果奖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教学成果奖的内涵与特征,避免表层现象和同质现象,注重反思、关注合作、优化氛围和强化激励,形成自下而上的、由重申报转向重培育的思路打造教学成果。在教学成果奖的遴选过程中,评审者应当尊重教学成果奖的生成规律,差异化倾斜分配教学成果奖项,鼓励高校分类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的相关主体应当坚守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的宗旨,强化教学成果奖项的激励效应,持续优化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以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中冲压模具拆装模块为例,从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实施等方面探讨,形成冲压模具课程“三全育人”思政教学案例,通过实践教学,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为同类课程的思政教育教学探索和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冲压的基本工序为例,从教学目标与任务的确定、教学内容和信息化处理、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设计总结4个方面阐述了《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系统变革。  相似文献   

7.
以冲压的基本工序为例,从教学目标与任务的确定、教学内容和信息化处理、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设计总结4个方面阐述了《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系统变革。  相似文献   

8.
《模具工业》2021,47(6)
现代高职教学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应兼顾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需求,基于以成果导向的OBE教学理念,针对传统《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理论教学、教学工厂实践、综合训练"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学习探索、实践验证、工程实现、成果反馈"的教学体系,并在实践中得以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9.
《模具制造》2021,21(5):88-92
蓝墨云班课是一款基于互联网及时反馈的移动教学助手,由于使用方便快捷,得到了愈来愈多职业院校教师的青睐。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两方面阐述云班课在模具实训教学中的显著优势,提出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搭建微课平台、筑建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具体实施策略,运用蓝墨云班课进行模具实训教学,学生心理得到充分满足、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高、翻转课堂得以轻松实现、数据分析可以改进教学,探索运用蓝墨云班课线上教学+X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焊接专业教学法的界定,分析焊接专业教学法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专业教学法研究理念及思路,即从专业教学全方位包括专业教学对象、专业教学目标、专业教学内容、专业教学媒体、专业教学环境及教育类型等各教学要素方面进行系统的教学方法研究.介绍研究成果——《焊接专业教学法》及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11.
单岩  苗盈  赵悦 《模具工业》2013,(2):70-73
针对现有模具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虚拟现实的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方案。依托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结合立体词典教学资源库,开发了可用于各类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训的新型教学与实训平台。集教学、实训、考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实现了以"教学互动""、虚实结合"为特征的新型教学与实训平台应用。在模具专业实际教学应用中效果显著,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在回顾国内外对大学有效教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有效教学的最主要特征,它们是:教学清楚明了、充分地准备和科学而合理地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并与学生合作,教学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以及富有教学热情.  相似文献   

13.
《模具工业》2021,47(8)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塑料模具数字化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教学现状,提出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定义,借助蓝墨云班课智能教学平台,从学前分析、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向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型。运用该模型,以《塑料模具数字化设计》课程盒盖两板模浇注系统设计为情境化教学任务,设计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过程,并通过对教学效果的数据比对,证明基于蓝墨云班课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具有显著地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美国大学教学中心是一类致力于促进大学教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和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支持机构,中心向在职教师和学生助教提供的教学支持包括:面向教学实践的教师培训、满足个体需要的教学咨询、立足教师发展的教学研讨、致力改进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基于网络媒体的技术支持,其外显形式和运行机制可对我国大学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杨潇  黄勇刚  陈鹏 《模具制造》2024,(3):118-120
针对机械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结合本校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原理课程,从教学体系、教学难度、教学评价等层面,分析其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此外,探索多维一体的机械原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包括工科特色的工匠精神和商科特色的诚信服务等。最后探析机械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及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6.
对《注塑模具设计》课程进行了基于移动信息化的教学改革,通过加强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建设,从信息化的形式及资源2个方面优化升级,开发运行于移动终端的课程专用教学APP,以此为核心采用行动导向教学。课程实施分为项目化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2个阶段,教学过程实现了移动信息化与项目化教学、翻转课堂的有机融合,翻转课堂与教学评价过程化的有机融合解决了"记忆难、理解难、应用难"三大难题,提升了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上半叶,欧美教育"科学化"运动的兴起及发展影响了教学论"科学化"的发展进程。这主要体现为:中小学教学实验的开展;师范学校或大学教育学院教学论科学化课程的设置;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术研究机构的创立;藉助教学论著作来推广教学论科学化运动的理论成果。尽管教育"科学化"运动在促进教学论发展方面有其不足之处:过多注重教学方法、课程编制、教师教学技术的研究,甚少注意教学价值、教学目标等。无疑,它却巩固并完善了近代教学论的学科发展地位:教学论学科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得以增强;教学论学科建制日趋完善;教学论在师范学校及大学教育学院的地位日渐巩固。  相似文献   

18.
模具虚拟制造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一种模具教学、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新方法,将模具虚拟制造技术运用于院校教学、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之中,使模具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发生本质变化,实现课堂教学仿真化,技能考评虚拟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无界化。  相似文献   

19.
杜静  张慧  陈剑 《模具技术》2021,(5):62-66
SolidWorks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类及近机械类本科生必修的职业能力核心实践课程,本文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在SolidWorks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环节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每一个环节,由多个项目构成教学体系,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及考核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在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深入...  相似文献   

20.
邝建生 《模具制造》2008,8(3):78-82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成本、技能教育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模具教学仪器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