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川盐济楚是在突发事件之下,在清王朝所允许范围内所实行的食盐销售制度,采取市场化行为。太平天国起义后,两淮盐区受到巨大冲击,"川盐济楚"顺理成章地推广开来,成为清代盐业史的重要政治活动与经济活动。然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有关利益各方对此事件的态度前后迥异,充分显示了晚清盐政变革和地方财政逐步势大及相互纠葛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透过川盐济楚,从川盐破岸行楚的艰辛、清政府对盐业的苛刻管控、地方政府对入楚食盐的厘课博弈、清中央政府盐政改革的被动和迟滞等视觉解析出近代中国经济转型中面临的制约因素:国内统一市场形成艰难;经济活力培育困难;商品跨区域运销阻力重重;中央政府经济统筹协调作用发挥失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清末民初的富荣盐区城市社会结构的核心——社会阶层结构和作为社会阶层结构分析的决定性因素职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做了粗略的勾画,并对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富荣盐区城市是资源型城市的代表之一,其社会结构变化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源型城市社会结构在清末民初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是川酒的重要发展期,运销活动发达。运销活动主要集中在盆西平原区、川东丘陵区及沱江、涪江、川江沿线,运销中心有灌县、绵竹、成都、犍为、遂宁、合川、江津、重庆、万县。川酒主要销往以成都、重庆两地为消费中心区域,出川运销湖北、湖南、南京、上海、陕西、甘肃等地。川酒运销线路与酒的产地分布、人口分布、消费水平及交通条件等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石版印刷术在清代道光初年传入中国并带来技术革新,由此兴起了中国近代石印业,对于近代大量书籍以及画报等出版物的印刷具有很重要的推进作用。从技术的角度分析石印技术较传统雕版印刷技术的优势,阐述石印技术以其效率高,废品率低等实用性从而走向兴盛的原因,同时分析了因为新的铸字技术,纸型版复制技术以及感光制版技术的发明对石印技术的冲击,导致石印技术走向衰落的原因。阐释了印刷技术的兴起、发展、衰落背后主要是技术因素的推动。  相似文献   

6.
川盐入黔是贵州食盐消费的主渠道,民国军阀统治贵州时代,川盐行黔运销体制变动频繁,川黔两地围绕川盐的价格问题产生了争执,双方各执一词,川责黔之保税,黔咎川之加价,双方协商不断。这种争执反映了民国前期川黔军阀政治下的政治生态,中央威权的消失、军阀乱政下的苛捐杂税及经济贫弱等是造成川黔盐务纠纷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7.
钱欣  万芳 《纺织学报》2008,29(3):91-96
 在了解清代女裙形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间的部分传世实物,认为在西式女裙取代传统汉族女裙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中西合璧的裙式,而这种独特的裙式可被看作是传统汉族女裙的西化产物。女裙西化的关键是由"围系"到"套穿"的转变。随之而变的还有传统的"裙腰"裙门"等结构。留存至今的此类中西合璧式女裙实物较少,其应用时间及人群可能并不宽泛,但仍不失为近代女裙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女装古典袍服的传统型、过渡型和改良型的三种结构形制并未在男装袍服中出现,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亦是客观的两性选择。不变的是她们都坚守着"十字型平面结构"敬物尚俭的民族智慧与传统。  相似文献   

9.
1937—1941年国民政府食盐运输制度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国统区的食盐运输主要采用商运制;1942年1月1日国民政府开始实施盐专卖制度。1937-1941年国民政府食盐运输制度承前启后,其变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着重就其变革的内容,特点及其意义进行述论。  相似文献   

10.
古代湘南地区是淮盐和粤盐销售区的交界地带,淮盐和粤盐在这一地区交替销售。清代和民国时期,嘉禾县的食盐贸易从以销售淮盐为主变为以销售粤盐为主,与食盐贸易密切相关的盐埠和盐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嘉禾人穿越南岭山上的古老盐道,以肩挑的方式到广东运盐,备尝艰辛。嘉禾县的食盐贸易是湘南地区食盐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食盐贸易的发展状况在湘南地区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徐铮 《丝绸》2013,(3):53-57
轻薄的绉类丝织物是民国时期女装的主要面料。通过对民国时期大量绉类丝织物实物的分析,以及与相关文献史料的比对研究,梳理了民国时期绉类丝织物的发展,归纳了民国时期主要的起绉设计方法,并探讨了民国时期绉织物大为流行和设计呈现多样性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民国时期起绉的主要设计方法包括利用经纬线加捻和利用绉组织这两个大类,而设计方法更加丰富多样、厂丝和人造丝等新型原料的引用,以及机械设备和精练技术更为先进则是推动民国时期起绉繁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盐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时期,沿海海盐产区相继沦陷,四川成为全国盐产中心,井盐生产快速发展。保证了大后方鄂、湘、黔、滇、陕、甘、西康和四川八省的军需民食,大大充裕了抗战财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川盐生产发展,市场扩大,资本大量向自贡盐场集中,推动了井盐制作技术工艺的革新、现代机械设备的推广,为四川盐业现代化生产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