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蓝牙资格认证的核心规范带来了物理层、链路层和同步适配层的新测试要求。介绍了蓝牙资格认证的四个要点,包括蓝牙资格认证流程、蓝牙技术联盟会员须知、蓝牙资格认证版本、蓝牙组网技术认证与测试规范,旨在为有蓝牙认证需求的企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只有经过蓝牙认证测试的产品才是真正的蓝牙产品。通过介绍蓝牙认证相关的蓝牙技术知识,蓝牙认证涉及的测试内容、认证流程以及蓝牙认证费用等内容。希望对蓝牙产品开发和认证测试的人员、以及需要做蓝牙认证的公司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4.
介绍了蓝牙认证中V5.2、V5.1版本在功能、协议层及射频一致性等方面的主要差异及认证流程、测试流程、注意事项等,企业可根据自己的产品选择合适的蓝牙认证标准。  相似文献   

5.
蓝牙产品质量认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茵 《电子技术》2006,33(7):34-37
如果发现蓝牙产品的质量认证流程令人望而生畏,你无需惊慌失措,因为救兵已经到了。  相似文献   

6.
7.
8.
《电子与电脑》2010,(8):60-60
蓝牙技术联盟(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宣布正式采用以低功耗技术为代表优势的蓝牙核心规格4.0版本。这对会员而言,也代表蓝牙技术联盟的资格认证计划,现已开放予所有蓝牙4.0规格产品。  相似文献   

9.
10.
2008年12月10日,中国泰尔实验室正式通过了国际蓝牙组织(Bluetooth SIG)的审核,顺利成为蓝牙认证测试实验室(BQTF),测试认证范围涵盖RF(射频)/Protocol(协议)/Profile(应用)全部内容。至此,中国泰尔实验室具备了完整的蓝牙产品的SIG、CE、FCC等全球认证和测试服务的能力和资质,  相似文献   

11.
蓝牙(Bluetooth)技术作为一项无线个人局域网络的开放标准,正越来越多地受到生产厂商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本文简单介绍了蓝牙技术及其标准化状况。对蓝牙特别兴趣集团(SIG)所组织,开展的产品认证要求和认证程序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Ericsson蓝牙开发包EBDK的特点,从多个方面解析蓝牙模块与计算机系统的通信过程,并介绍软件编程中的接口设置。  相似文献   

13.
Bluetooth的语音传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蓝牙也叫蓝芽起源于Ericsson公司在1994年起所推出的一个技术开发计划,其目的是解决移动电话边界设备的连线问题。蓝牙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数据通信技术的融合,为所有的移动装置之间提供一个有效的无线连接。各种移动设备,包括移动电话、无线电话、笔记本电脑、手持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和数字相机等,都可以通过蓝牙来进行连接。本文主要分析蓝牙的无线语音传输问题。2 蓝牙技术简介 蓝牙技术是一种无线的数据与语音通信的开放性全球规范,它以低成本的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为固定与移动设备通信环境建立一个特别连…  相似文献   

14.
周琛晖 《中国新通信》2008,10(21):68-70
蓝牙(Bluetooth)技术是一种短距离无线电技术,利用“蓝牙”技术,能够有效使数据传输变得更加迅速高效。本文主要介绍蓝牙的关键技术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Bluetooth技术是便携式电子设备和固定式电子设备之间代替电缆连接的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标准.由于使用无线电波传送数据,如何在这种网络上进行可靠安全的服务就成为首要问题.本文首先简介了Bluetooth的一些背景知识和自组网的安全问题,然后集中精力去剖析Bluetooth的安全措施,最后对Bluetooth安全体系结构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Device discovery and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are fundamental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Bluetooth (BT) devices. In this paper, we give an analytical model of the time it takes for the master in a piconet to discover one slave. We show that, even in the absence of packet interference, the discovery time can be long in some instances. We have simulated the discovery protocol by actually implementing it to validate the analytical model. By means of simulations, we show how discovery time is affected by (i)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potential slaves, and (ii) changes in the maximum backoff limit. Using simulation studies we observ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wo proposed improvements to device discovery, namely, (i) avoiding repetitions of the A and B trains before a train switch, and (ii) eliminating the idea of random backoff, or reducing the backoff limit. We show that discovery time can be reduced by avoiding repetitions of the A and B trains before a train switch. However, complete elimination of the random backoff is not a good idea, as discovery time will be too long when the number of BT devices is large. Instead, choosing a small backoff limit of 250–300 slots is highly effective in reducing discovery time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a large number (say, 50) of potential sla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