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提出建议,作者对“粗放型增长”、“集约型增长”进行理论界定,并分析了中国的资源状况。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建设的“总管家”周恩来,早在1929年就创造性地提出“群众路线”的科学概念;作为开国总理,在他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6年的革命生涯中,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民主化”的科学建国、治国、兴国的新概念,堪称“民主化”的典范。认真、学习、研究、宣传、弘扬周恩来的“民主化”精神,对于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视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我国古村落中保存完好的园林景观实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乡土园林”的概念 ,并从对比的角度对“乡土园林”的界定、特点以及进行“乡土园林”研究的意义等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 ,以求拓展和深化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选择面向21世纪中国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提出建议,作者对“粗放型增长”、“集约型增长”进行理论界定,并分析了中国的资源状况。  相似文献   

5.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出了“深度融合”的概念,提出要坚持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和海洋、空天、信息等关键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和共享力度,完善政策机制和标准规范,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一这对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军民融合推进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将“学习曲线”的概念应用在经济订购量模型中,对传统的经济订购量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一新的订购量模型,该模型对于降低总存货成本及企业长期的经营战略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具体总体”的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历史经验的哲学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将“学习曲线”的概念应用在经济订购量模型中,对传统的经济订购量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一新的订购量模型。该模型对于降低总存货成本及企业长期的经营战略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频繁地出现在经济语篇中.在大量搜集英汉经济语篇语料的基础上,从本体性概念隐喻、方位性概念隐喻、结构性概念隐喻三个角度对“钱”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分类和解读.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边际”和“弹性”两个概念出发,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决策,并对目前经济活动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应用分析,包括最优利润、最佳时间、消费者剩余和预测市场结果,市场受到干预所发生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11.
"科技成果"一词的起源、演变及重新界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成果"一词频繁地被人们所使用,并且也出现在有关科技成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上,然而对该词却没有明晰统一的认识,从而造成了很多问题."科技成果"一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词,它是从"科学"一词演化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初期、市场经济成熟期以及加入WTO后,它的内涵均有所不同.在新的时期,为了明确认识,把"科技成果"分解为"科学成果"和"技术成果"两部分,并把"软科学成果"排除在"科技成果"的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深刻,意义深远.本文试图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几个方面对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进行阐述.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人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有其自身内在逻辑演绎的全新发展模式,形成于我国四代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逻辑发展进程中.其逻辑发展内涵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发展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指向."中国模式"的内在发展逻辑是异质于西方世界的,显现了其所具有的历史性与世界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对我国经济进一步走向世界造成了不利影响.它是国际经贸领域中强势意志的体现,表明发达国家"要钱更要权",折射出当今世界不平等的经贸关系.我们要努力化弊为利,加快企业市场化建设,以品牌走向世界,为我国"走出去"战略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撰写的两篇著名的哲学文章《实践论》和《矛盾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辨证法,从根本上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石,也表明毛泽东哲学思想走向了系统化和完整化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论》和《矛盾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近代汉字术语多在中-西-日语互动中形成。同为汉字化圈成员的中国与日本,用汉字词意译西方术语的方式主要有二:(一)借用汉语古典词对译西方术语,古汉语词在翻译过程中发生词义缩小、放大或引申;(二)按汉语构词法创造新词对译西方术语。本以“科学”、“哲学”为例,分别论述这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史境"是研究中国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宪政是一个国家走向政治现代化所必须经历的过程,研究中国的宪政道路,就应将其置于"中国史境"下来进行.从中国宪政道路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关系中可以得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特点,由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史境"下中国的宪政道路和政治现代化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查尔斯·詹克斯宣布"现代建筑"死亡和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及新现代主义等等流派的取而代之,使人们对现代建筑的存在与否让感到迷茫.但是建筑作为适应当今人们生活场所的物质载体,对经济、技术的充分考虑和应用,却清晰地表明现代建筑依然活着,而且是活得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西方文化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东方文化是当今世界两大主流文化 ,两种文化瑰丽无比而又各具特色。笔者从两种文化中各拈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学范畴—“兴”与“移情” ,来追寻两种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长期历史积淀,形成了以“重生意识”为主体的民族性格特征,这种独特的民族性格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国家、风水、城市和院落的空间模式特性的探讨,指出其共同的特性—围合,并将不同层面上的空间模式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总结出“重生意识”下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图式—多重围合。同时,将物质建设活动延伸到社会文化层面,试图找出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模式与民族性格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