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潜江凹陷隐蔽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潜江盐湖潜江组-荆河镇组沉积时期,经历了断陷期、断坳期和隆升剥蚀定型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各阶段古构造面貌各不相同。受古构造面貌、物源、古气候、水体条件等因素控制,潜江凹陷潜江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盐湖两大沉积体系和断坡带、弯折带、盐湖密度流、南部缓坡膏盐4种盐湖沉积充填模式。潜江凹陷潜江组古构造面貌控制了沉积充填,今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成藏,水介质条件影响了砂体延伸及展布,砂体成因类型控制了油藏类型和规模。凹陷中部是构造-岩性油藏,东部斜坡带是区域上倾尖灭型岩性油藏,向斜周缘是局部上倾尖灭型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
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东营组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构造背景,东营组曲流河河道砂体发育,储层物性主要为中孔—中渗储层,东营组一段为区域性盖层,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油气运移方式以阶梯状运移方式和"T"形或网状运移方式为主,具有形成源外下生上储河道砂岩岩性油藏的良好条件。新近系明化镇期油气聚集成藏后,该区构造运动减弱,断层不发育,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区内发育两种典型的东营组河道砂岩岩性油藏成藏模式,分别是同生断层下降盘负向区河道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藏模式和构造翼部河道砂岩侧向尖灭岩性油藏模式。东营组河道砂油藏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油气资源、构造和岩性三重控制,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3.
歧口凹陷西南缘是构造岩性油气藏发育区,受斜坡背景控制,发育不整合、上倾尖灭、孤立砂体、颗粒灰岩等多种类型构造岩性油气藏,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通过剖析歧口凹陷西南缘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对该区油气分布规律与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指出下步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勘探方向,对歧口凹陷今后的油气勘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构造背景,沙河街组三角洲前缘砂体发育,储层物性主要为中孔-中低渗储层,沙三亚段顶部发育稳定的厚层泥岩段,北东走向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油气运移方式以阶梯状运移方式和"T"形或网状运移方式为主,具有形成下生上储三角洲前缘砂岩岩性油藏的的物质基础。古近系东营组地层沉积末期,该区构造运动减弱,断层不发育,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区内发育4种典型的砂岩岩性油藏成藏模式,分别是砂体上倾尖灭油藏、透镜体油藏、不整合遮挡油藏和断层-岩性油藏。研究认为沙河街组分流河道砂岩油藏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烃源、构造和岩性三重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5.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岩性油藏形成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岩性油藏的勘探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对高邮凹陷岩性油藏成藏过程动态解剖研究,高邮凹陷岩性油藏成藏期处于有利的充注动力窗口,储层物性普遍高于充注临界物性,岩性圈闭早期开始持续发育,因此,高邮凹陷整体具有形成岩性油藏的有利条件。高邮凹陷上含油气系统岩性油藏成藏的关键因素是运移通道和圈闭条件。主控断层早期开启,晚期封闭是研究区岩性油藏成藏的必要条件,同时,砂地比较低,砂体欠发育,泥岩发育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也是成藏不可或缺的条件。岩性油藏在陡坡带和缓坡带均有分布,戴南组岩性油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靠近凹陷两侧断裂带向深洼带依次发育有断层-岩性油藏、上倾尖灭岩性油藏、砂岩透镜体油藏。  相似文献   

6.
砂体和断层是泌阳凹陷油气运移的基本要素.砂体与断层匹配形成三类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砂体单因素输导体系发育于凹陷南部.以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藏为特征;断层单因素输导体系主要由东、南部边界断层构成.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在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砂体一断层复合输导体系主要发育于凹陷北部,受断层性质、断面产状、形成时期、以及与砂体和鼻状构造的匹配关系的影响。油气输导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油气藏类型和分布规律.南部以各类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藏最为发育,南部边界断裂附近是寻找浅层次生油气藏的有利区带.北部斜坡带发育复杂的断鼻断块油藏。  相似文献   

7.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不同地区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双河地区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及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赵凹—安棚地区主要形成成岩物性封堵、上倾尖灭及透镜状浊积砂体油气藏;下二门地区主要形成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边界大断裂附近发现少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和基岩潜山油气藏。控制该区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有古构造背景、油气疏导体系、生储盖组合等,其中,断层作为油气的疏导体系是影响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饶阳凹陷中部油气资源丰富,环主生油洼槽发育断裂背斜构造,东营组-沙-上亚段是该区主要的含油层系。东营组-沙-上亚段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的河道砂体,其成藏特点主要表现为油源断层控制油气分布,河道砂体控制圈闭形成及油气富集;构造油藏与岩性油藏共生互补,断裂背斜构造高部位以构造油藏为主,翼部以岩性油藏为主,翼部岩性油藏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大。分析断层与河道砂体的配置关系,该区主要有3种成藏模式,即河道砂体侧向尖灭成藏模式、断层负地貌河道砂体上倾尖灭成藏模式、低幅度背斜形态透镜状孤立砂体成藏模式。近两年,通过构造、沉积、储层等精细研究,刻画河道砂体展布,在大王庄-肃宁构造翼部落实了一批岩性圈闭,提供钻探的饶10x、宁75等目标均已成功,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成效,展现了饶阳凹陷中部整体含油连片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9.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油气成藏作用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发育有岩性、背斜和断块3类油气藏。对于自生自储型的岩性油气藏来讲,上翘尖灭砂体与鼻状构造背景的构造等高线近于正交,形成了大面积砂岩上翘尖灭或侧缘上翘尖灭岩性油气藏。此类油气藏大体有3期油气充注,但以中晚期充注为主。背斜油气藏油源为核桃园组二、三段烃源岩的混源,油气先后沿层状砂体向下二门背斜运移并聚集成藏。廖庄组沉积末期是古背斜+岩性油藏形成期;上寺组沉积末期的断裂活动改造了早期油气藏,并形成了新的断层+岩性油气藏。北部斜坡因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活动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复杂断鼻、断块圈闭。此类油气藏油气源自南部的深凹,廖庄组沉积前由深凹向北作侧向运移,廖庄组沉积后经断层向浅层运移,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预测凹陷南部断裂陡坡带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地区,东部是寻找背斜油藏的有利地区,北部斜坡带是断块油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低位三角洲砂体隐蔽油气藏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低位三角洲砂体隐蔽油气藏是近年来在深化东营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发现的一类新型油气藏。文中着重剖析了该类砂体的形成环境、沉积特征,指出它以发育河口坝砂体为主,主要分布在凹陷内的同沉积断层的下降盘;在岩相组合、沉积构造、电相特征上表现为反旋回的不完整型三角洲沉积。该类砂体在油气成藏中具有储集条件好、近油源、临近断裂疏导体系和储盖配置好等多个有利条件,主要在凹陷内较大型的同沉积断裂带上形成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应用相控储层地震解释技术描述砂体是勘探该类油气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军 《中国石油勘探》2012,(2):8-11,21,87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经历了20多年的勘探,目前发现了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构造—地层油气藏及潜山油气藏等多种油气藏类型。纵向上,油气主要分布于基底潜山、铜钵庙组及南屯组,其次在大磨拐河组地层中也见到少量的油气显示;平面上,油气分布主要集中在生烃次凹内及其周边的断裂带、潜山带内,以及生烃次凹附近的岩性砂体中。贝尔凹陷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主要受生烃次凹、断裂构造带和不整合面及沉积相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26,自引:26,他引:26  
海拉尔盆地是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的复杂断陷,内部发育了三套烃源岩地层,烃源岩厚度较大,有机质含量高;发育了背斜型油气藏、断块型油气藏、变质岩潜山油气藏、岩性油气藏。该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为主力生油凹槽的两侧是油气的有利富集带,不整合面控制着油气的分布,其界面上、下油气最富集,控制断陷结构的大断裂,特别是凹槽的传递断层带所控制的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苏德尔特构造带下降盘、贝西斜坡带、巴彦塔拉构造带、乌北洼陷岩性带为最有力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吐哈盆地西部葡北-葡萄沟和红连等油田已发现油气藏的油气来源、构造位置、储层物性及砂体厚度等成藏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油源断裂、源区、与构造配置关系、物性及薄层砂体是岩性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离生烃灶较远地区的成藏关键因素为油源断裂及构造翼部物性较好的薄砂层,生烃灶范围内的成藏关键因素为构造斜坡物性较好的薄砂层.据此归纳出远源断裂--砂体榆导构造翼部岩性油气藏和凹陷内砂体输导隆起斜坡岩性油气藏2种分布模式,指出葡北和红连地区向凹陷方向的上侏罗统三角洲前缘砂体及葡萄沟地区构造高部位的三间房组三角洲前缘砂体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渤海油田石臼坨凸起缓坡带A区块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模式、预测勘探有利区带,亟须精细刻画层序格架下沉积体系的分布形态、分析储层顶底板油气保存条件及上倾封堵条件等。首先利用时频分析技术精细划分井上体系域,再采用基于地震数据驱动的Wheeler域变换技术将井上划分结果向三维空间进行推广,快速建立精细体系域格架,进行储层预测及保存条件分析。结果表明:石臼坨凸起缓坡带紧邻秦南富烃凹陷的主洼,汇烃条件优越;区内控洼长期活动断裂与三角洲砂体共同组成复式输导网络,利于岩性油气藏成藏;缓坡带上的鼻状构造是油气运移的重要方向和轨迹,一旦上倾方向具有封堵条件即可形成油气藏。整体而言,渤海油田石臼坨凸起缓坡带A区块的保存条件及封堵条件良好,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5.
支东明  李建忠  张伟  王晓辉  马强  刘俊田  杨帆 《石油学报》2022,43(10):1383-1394
2020—2022年,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双吉构造带多口井在二叠系井井子沟组获得高产工业油流,表明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具有良好的常规油气勘探潜力。为深入研究吉木萨尔凹陷及其周缘二叠系常规油气的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综合岩心、录井、测井和有机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资料,对双吉构造带井井子沟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双吉构造带是受SN向和EW向两组断裂控制形成的断鼻型正向构造,规模储集体发育,砂体展布受古地貌控制,具有"沟槽控砂"特征,具备形成大型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储层条件。井井子沟组发育"新生古储"型成藏组合,芦草沟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生烃超压驱动下,在井井子沟组砂岩储层中聚集成藏,具有"生烃增压驱动、断裂垂向运移、岩性富集高产"的成藏模式。双吉构造带井井子沟组油气勘探突破证实优质烃源岩的下伏储层具备规模成藏的潜力,构造带北部及南部靠近主走滑断裂带,油气运聚成藏条件优越,是拓展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常规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孔店组构造、沉积及烃源岩演化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总结了孔店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建立了孔店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为,孔二段有效烃源岩控制了油气藏平面分布范围,区域主干断裂控制了油气富集区带,区域盖层控制了油气纵向分布,特别是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分布.孔南地区孔店组油气具有2种成藏模式:一种是构造型复式油气成藏模式,即在构造高点断裂发育带形成逆牵引背斜、断鼻或断块油气藏;另一种为地层岩性型油气成藏模式,通常在斜坡区形成砂岩透镜体、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或在构造高点形成断块-岩性油气藏.随着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总结油气成藏规律,特别是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富集条件,对于油田储量及产量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吉林油田乾西北地区的油气主要富集于三角洲前缘相带的薄层砂体中,圈闭类型主要为岩性圈闭、岩性一构造复合型圈闭。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处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应用优势频带相干体、倾角与断棱综合检测、沉积微相分析、地震反演等技术,获得了以下主要成果:认识了目标区断裂的空间展布规律,共解释断层135条(二维资料仅解释断层29条);建立了沉积相与测井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别给出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及席状砂等沉积微相在自然电位及电阻率测井曲线上的特征;落实了储层与油气分布范围。通过钻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吉林探区提高勘探效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莺歌海盆地特有的地质特征使泥底辟构造带广泛形成具有特色的油气藏。由气田成因上看,气藏类型主要是穹隆背斜控制的构造气藏及受断层和岩性控制的岩性构造气藏;从气田规模上看,大、中、小型气男均有,在窨的展布表现为平面上成群、成带分布,纵向上常压、浅埋藏中形成多个气层的叠合,泥底辟构造事有其独特的天然气成藏条件:雄厚的生烃物质基础,纵向上多套生、储、盖组合配置良好,泥底辟的发育和演化为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圈、运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红柳泉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岩性油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质、地震、测井、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断裂作用3个方面,对柴达木盆地红柳泉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E31)岩性油藏成藏的三大控制因素——沉积微相、胶结作用、微断层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红柳泉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岩性油藏并非相控,沉积微相只控制砂体的分布。压实作用主要使储层变得致密,储集性能变差,但对物性或含油气性在横向上的变化影响不大;胶结作用在红柳泉构造上倾方向产生封堵,大致在红113井、红22井、红15井一线形成封堵带,并使油气主要聚集于斜坡带中部,胶结矿物主要是硬石膏、石膏、方解石等。微断层发育区是红柳泉构造油气主要分布区,不同微断层封堵条件的差异则是岩性油藏的重要控制因素,造成了相邻井含油气性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岩性油藏成藏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文科  张研  方杰  王君  刘冬民 《石油学报》2015,36(3):337-346
岩性油藏是贝尔凹陷油气勘探和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对其成藏规律的研究和认识程度仍然较低,极大地制约了岩性油藏的勘探进程。基于测井、地震及物性分析等资料,通过油藏解剖和成藏条件分析,系统研究了贝尔凹陷不同洼槽岩性油藏成藏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认为岩性圈闭、储层物性以及输导通道是该区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断裂坡折带控制岩性圈闭的发育,即在垂向上,断裂坡折带类型控制砂体类型,主要发育断崖型坡折带形成的近岸水下扇,断阶型坡折带形成的浊积扇以及断坡型坡折带形成的扇三角洲砂体等岩性圈闭;在平面上,断裂坡折带的平面样式控制砂体的空间展布,主要形成断弯型、断接型、断沟型以及交叉型展布形态。砂岩储层临界物性控制岩性圈闭的成藏,只有当砂岩储层的物性高于临界物性时岩性圈闭才具备成藏条件。"断层-轴向砂体"控制岩性油藏的分布,特别是控砂断层下降盘扇三角洲砂体的轴向部位是油气的有利富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