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膜法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工艺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新  徐国勋  朱友兵 《给水排水》2005,31(11):35-38
采用微滤膜过滤(MF)、活性污泥-膜生物反应器(AS-MBR)、接触氧化-膜生物反应 器(CO-MBR)和生物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BPAC-MBR)四种工艺对微污染原水进行处理试验, 主要考察了这四种工艺对CODMn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四种工艺对CODMn的平均去除 率分别为10.6%、47.4%、49.2%、62.8%。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了BPAC-MBR工艺的净化效果 和工艺特性,该工艺对UV254、NH3-N和浊度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明显提高了膜生物反应器的 操作性能。  相似文献   

2.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地表微污染水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确定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净化微污染地表水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三家店水库下游的京永引水渠旁建立了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开展了不同季节三家店水库微污染水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高温季节,CODMn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5%和65%,去除率随着渗透速率的提高而降低,但是变化不明显;随着水温的降低,CODMn的去除率开始下降。在低温季节,CODMn的去除率明显随着渗透速率的提高而显著降低,而NH+4N受温度和渗透速率的影响不明显,但其平均去除率仍可达到60%。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微污染地表水中CODMn和NH+4N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且该系统在冬季低温条件下仍可以正常运行,但为保证净化效果,需要适当减小渗透速率。  相似文献   

3.
微污染水源水的强化絮凝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微涡旋控制理论对南方某水厂传统絮凝网格进行了强化絮凝改造。运行结果表明,基于对剪切力与粘性力控制的强化絮凝网格处理微污染水源水具有一定优势:絮凝能耗小,出水矾花密实(分形系数大),矾花粒径大,对应的沉后水浊度降低0.1~0.3 NTU,沉后水、砂滤水藻类和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增加2%~5%。  相似文献   

4.
二氧化氯和超滤组合处理微污染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氧化氯预氧化和超滤组合工艺进行微污染水处理试验研究。进出水水质检测结果表明:二氧化氯预氧化和超滤组合工艺能将出水中浊度和细菌总数分别控制在0.8NTU和2CFU/mL以下,总大肠菌群未检出;投加0.5mg/L二氧化氯能使混凝—沉淀预处理和组合工艺的CODMn去除率分别提高约11.6%和7.4%,而且二氧化氯产生的亚氯酸盐和氯酸盐浓度均低于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限值。跨膜压差监测表明二氧化氯预氧化能通过降低膜表面污染物负荷、降低有机污染物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减少微生物在膜表面滋长等方式缓解膜污染。  相似文献   

5.
采用预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生物接触预氧化、PAC吸附预处理三种工艺对吴淞江微污染水源水处理进行研究;常温下,臭氧投加量2 mg/L,预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对氨氮的去除率维持在70%以上,出水NH3-N约1 mg/L,CODMn平均去除率34.16%;生物接触预氧化对氨氮去除率可达80%以上,但CODMn平均去除率只有7.6%;PAC对色度及臭味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但对其他物质去除率较低.三种工艺相比,作为水厂改造或备用应急方案,预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保定中法供水有限公司原水取自西大洋水库,在夏秋两季存在原水微污染现象,尤其在溶解性锰含量高时会造成出厂水色度超标。通过对原水进行差压曝气、预加氯处理,并结合生产工艺进行一系列技术改造,引进了国内第一台水中锰在线分析仪,实现了高锰酸钾的及时精确投加,从而确保出厂水色度控制在5度以下。  相似文献   

7.
超滤膜是近年来水处理行业中蓬勃发展的一项新技术,特别是国家在十三五计划中,将其列为农村人饮工程中的主要净化设备,超滤技术在农村人饮建设将会跨越式发展。而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中,互联网+将是转型的重要引擎,因此这两项技术的有机结合,将极大改善我国农村饮水质量。  相似文献   

8.
微生态菌剂直投技术原位修复微污染水源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微生态菌剂直投技术处理城市微污染水源水体是控制季节性水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方法。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筛选制备的生态菌剂在自然条件下不同投加量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试验进行了32d,结果表明,微生态菌剂原位直投技术用于水源水质的原位改善是可行有效的,对水中主要污染物指标及其去除率分别可达到:氨氮100%、硝态氮76.2%、总氮80.9%、总磷90%、TOC 67.6%和CODMn40.6%;微生态菌剂可与水体的土著菌种叠加形成稳定的生态位,充分发挥了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潜流人工湿地在预处理黄河微污染原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旭  于水利  修春海  姜路  李玲 《给水排水》2007,33(11):133-137
近年来,黄河水质不断恶化,呈现显著的微污染特征.在济南市玉清湖水库进水口处进行了潜流人工湿地对入库微污染黄河水的净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4 m/d的水力负荷条件下,推流式人工湿地与往复式人工湿地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CODCr、TP的平均去除率均可达到45%~50%,NH3-N、NO-2-N、NO-3-N的平均去除率均可达到35%~40%,TN的平均去除率为25%~35%.二者没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净化城市径流的净水箱护岸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集防护效果、景观效果、生态效果和净水效果于一体的陡坡净水箱护岸结构。模拟试验表明,净水箱护岸系统在不同进水浓度和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运行条件下,对以氨氮为代表的径流污染物去除效果都是理想的。该结构既可用于岸坡陡直条件下的新建护岸工程,也可用于已建挡土墙护岸改造;既可用于以漫流方式入河径流雨水的净化,也可通过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对以管沟方式入河雨水的净化。该结构运行维护成本低,在我国城市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太阳能光催化反应器的研究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小平  李田  刘华平 《给水排水》2004,30(11):104-109
通过对电光源反应器 ,使用太阳能的抛物槽反应器、平板型反应器、复合抛物面反应器性能的比较 ,提出复合抛物面反应器最具应用潜力。总结了光催化反应器研发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了实用型太阳能反应器向固定相、非聚光型反应器发展的趋势。剖析了太阳能光催化技术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焦跃腾  顾正华  丁昊  周欣 《人民长江》2017,48(21):23-28
电絮凝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低廉高效污水处理技术,已经被证明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严重的水体处理上具有显著效果,但是目前对于电絮凝净化微污染水的相关研究较少。通过对电絮凝分批处理河水的实验研究,分析电絮凝方法处理微污染水的可行性,讨论极板间距的改变对电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絮凝处理技术可以用于微污染水净化中,在电流密度为17.75 A/m2、极板间距为1.5 cm的条件下,反应30 min时,色度去除率为73.76%,浊度去除率为76.00%,悬浮固体去除率为85.71%,化学需氧量去除率为42.86%,总磷去除率为61.36%。在电絮凝反应中,极板间距对于微污染水的色度、浊度、悬浮固体和总磷去除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浸没式超滤膜处理地表水的膜污染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中试考察浸没式膜处理地表水的膜污染影响因素,主要通过运行压力的变化,确定膜通量、混合液性质、膜材料对膜污染状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膜通量高于临界膜通量越多,膜运行压力增长速度越快,试验用膜的临界膜通量为20 L/(m2·h);混合液的浊度及有机物含量越高,膜运行压力增长越快,膜污染越严重;温度升高可以减轻膜污染;对于相同的膜通量,PVDF超滤膜运行压力要低于PVC合金超滤膜,PVDF膜的抗污染能力要强于PVC合金膜.  相似文献   

14.
刘静  郭海莲  史勇 《给水排水》2007,33(1):23-24
原水的突发性锰污染严重影响了成都市自来水二厂的正常生产,通过采用预加氯的方式,可提高锰的去除率.在原水锰浓度小于0.3 mg/L时,预加氯5 mg/L,再通过沉淀、过滤,锰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89.71%.预加氯对成都市自来水二厂处理受锰污染的原水是有效的应急方式.  相似文献   

15.
生物生态法是目前国内外治理河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方法,但使用单一净化装置的处理效果均不甚理想,故将生物生态法中的生物膜法、曝气富氧法和生态浮床法相结合,开发了一套新型膜曝气生物膜-生态浮床立式组合净化装置。试验结果表明,组合装置较水体自净和单一净化装置可显著提高水体净化效果。具体表现在:组合装置、生物膜反应器、生态浮床和河水自净作用对NH_4~+-N的去除率分别为98.0%、96.6%、66.6%和48.5%,组合装置较河水自净作用的去除率可提高49.5%;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34.7%、26.9%、19.3%和9.6%,去除率可提高25.1%;对TP的去除率分别为60.7%、33.9%、86.9%和38.5%,去除率可提高22.2%;对COD_(Mn)的去除率分别为78.3%、53.1%、58.4%和40.2%,去除率可提高38.1%。同时,组合装置对叶绿素a同样具有最强的抑制作用且可大幅提高水体透明度,减少水体黑臭现象的发生,这一结果为该装置应用于受污染河道的水体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膜处理是管道直饮水处理工艺的核心,介绍了微滤膜(MF)、超滤膜(UF)、纳滤膜(NF)、反渗透膜(RO)四种膜在管道直饮水处理系统中应用的对比,内容包括基本性能、去除杂质能力、工作压力以及出水电阻率等。结果显示,相比于其他三种膜,纳滤膜(NF)在直饮水处理工艺应用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污染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及其集成化策略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如何选用和集成适宜的技术实施污染河流的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以及如何评价其工程措施的效果,是污染河流治理实践中面临的难题。分析了我国河流水质污染及生态破坏的现状、特点及其成因,总结了污染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技术的特点及其对不同类型河流的适用性进行了剖析。探讨了污染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的选择原则与集成化策略,在分析我国北方河流的物理结构与生态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生物/生态技术为核心的污染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综合技术方案。还就污染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健康河流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太湖B支流地表水受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水体污染严重,水中有机物浓度和藻密度相对较高。常规的"混凝—沉淀—砂滤—加氯消毒"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地去除水中有机物、铁锰、藻类等物质。采用高锰酸盐(PPC)-聚丙烯酰胺(PAM)联用强化混凝工艺对原水进行处理。高锰酸盐投量在0.45 mg/L和聚丙烯酰胺投量在0.07 mg/L条件下联用强化混凝的静态试验结果表明:PPC-PAM联用强化混凝对浊度、色度、铁、锰和耗氧量的平均去除率为90%、73%、92%、99%和38%。PPC在0.3~0.5 mg/L投量和PAM在0.05~0.10 mg/L投量下联用强化混凝生产试验的出厂水浊度、色度、铁、锰等指标,均比历史同期水平要好。  相似文献   

19.
嘉兴市南郊水厂一期工程设计规模15万m3/d,针对劣V类原水考虑预处理、加强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和紧急处理四种措施,具体采用预臭氧-生物预处理-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后臭氧-上向流活性炭吸附池-下向流序批反冲洗砂滤池工艺.从调试运行情况看,出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出厂水浊度控制在0.1~0.2NTU.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随机骨料建立了二维混凝土的细观数值模型,利用无厚度cohesive单元模拟界面层及基体的损伤,用弹性单元模拟孔隙水,并结合黏性效应、惯性效应,模拟分析了应变率和孔隙含水率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峰值应变和弹性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动力分析时混凝土组成材料采用静力参数,考虑了惯性效应与黏性作用后,数值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动力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名义动力强度增长因子(DIF)、单轴压缩弹性模量和峰值应变随应变率增加而增加的宏观现象,以及随着孔隙含水率增加混凝土静动态抗压强度线性减小、DIF线性增加、率效应增强的变化规律。以应变率和孔隙含水率为参数,提出了以干燥混凝土静态抗压强度为基准的含水混凝土动态抗压强度的预测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