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洪 《上海水务》2006,22(1):31-34
前言市区防汛墙是城市防洪的重要设施,其防洪能力主要体现在挡水高度、结构稳定和防渗效果等方面。在建设、管理和运行的过程中,防汛墙在担负防洪重任的同时,也受到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其中,造成或引发防汛墙墙体沉降致使防洪能力下降是十分突出的问题。上世纪二十至五十年代中期,上海市区沿江、沿河驳岸随地面沉降日积月累,挡水高度不断降低,导致潮水上岸次数逐年有增,危害越来越重。上海市区从1956年起,陆续在沿江、沿河修建砖砌防汛墙。尔后,分别于六十、七十和八十年代,多次在市区黄浦江沿江进行较大规模防汛墙加高加固建设。历经多…  相似文献   

2.
地裂缝变形对路桥结构的作用及其处理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公路沿线地裂缝变形对桥梁结构作用存在的问题和地裂缝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两类有效的防治措施:其一,桥梁结构自身优化.它可以自身调节地面不均匀沉降对桥梁路面的影响.其二,地基注浆防治措施.它是在桥梁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后,加固抬升已沉降的地基并实现不均匀沉降的调解.  相似文献   

3.
大型基坑开挖经常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以南京市某巨形深基坑为例,结合有限元软件进行建模分析,研究不同开挖施工阶段对支护墙自身变形及坑周不同空间位置的变形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坑外土体的位移与支护墙的变形有密切关联,长边方向地表沉降大约是短边方向的两倍;中部处的地表沉降大于角部处的地表沉降,中部处的地表沉降大约是角部处的四倍左右。说明基坑开挖对中部影响较大,角部影响较少,周边环境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  相似文献   

4.
黄浦江防汛墙是上海城市防汛的第一道屏障。受各种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沿岸部分岸段防汛墙破损、前倾、下沉,更严重的甚至出现岸线坍塌,形成防汛安全隐患或造成防汛出险事件。本文通过搜集黄浦江防汛墙近年来的出险事例,归纳了黄浦江防汛墙的常见险情,并分析了造成黄浦江防汛墙出险的主要原因,最后总结了近年来黄浦江防汛墙主要的加固改造方案,以期为黄浦江后续防汛抢险与堤防专项维修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浦江防汛墙是保证上海防汛安全的一线防洪工程,担负着保卫城市安全的功能,文章通过某企业段防汛墙改建工程,探讨防汛墙改建方案及结构型式,从工程造价、防冲刷效果、施工难易程度、施工对构筑物影响等方面对防汛墙结构型式进行比较,比选出最优方案,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面沉降对上海城市防汛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沉降是影响上海城市防汛安全的重要因素.根据上海地面沉降、黄浦江高潮位的历年发展变化,以及外滩防汛墙历次加高与沉降现状等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地面沉降对上海城市防汛安全的影响.自1921年发现地面沉降以来,至2006年地面平均沉降1.966 m,最大沉降量达3.018 m.1957~1961年期间,沉降急剧发展,沉降速率超过110mm/a.地面沉降的长期危害使其成为城市灾害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地面沉降实施监测与防治是城市安全设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梁观球  郑斌 《人民珠江》2010,31(6):64-65
沿海巨厚淤泥质土地区水闸边墩与两侧墙后填土之间的不均匀沉降处理措施是水闸工程建设的重点及难点,本工程通过采取几项经济、适用、有效的工程措施,较好的处理了不均匀沉降对工程的不利影响,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现阶段黄浦江上海市市区段防汛墙墙后堆载控制存在管理和执行上的盲区问题,采用有限单元法和刚体极限平衡法建立防汛墙自身变形控制和整体稳定控制的双控指标,研究防汛墙墙后所允许的堆载限值。研究结果表明:防汛墙墙后堆载限值的确定应以变形控制和整体稳定控制进行双控;墙后堆载限值符合伽马分布,堆载随着距防汛墙距离的减小而对防汛墙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市区段防汛墙墙后堆载控制量值较小。在后续防汛墙的巡查和管理工作中,堆载控制可参考文中给出的墙后堆载限值。  相似文献   

9.
多厢互联式渡槽是针对南水北调输水量大而专门提出的一种新型渡槽结构型式,与传统单厢渡槽相比,这种新型渡槽纵向与横向尺寸相差不大,并采用三向预应力设计,导致其横向刚度与纵向刚度相差不大,承载以后的受力表现更像板而不是梁,这种结构挠度变形很小,但对不均匀沉降变形异常敏感。为此,以某三厢互联预应力渡槽为例,通过对现有沉降变形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不均匀沉降变形模式,即"一头倒"和"扭麻花"沉降变形模式,并指出实际不均匀沉降是上述两种的复合模式。同时,当不均匀沉降发生时,将会改变槽身受力状态,对渡槽安全运行产生不利影响;随着不均匀沉降变形增大,槽身内壁及外壁应力状态逐渐恶化,内壁受拉区范围逐渐增大,最大拉应力值也逐渐增大;该不均匀沉降变形达到当前状态的1.5倍时,槽身内壁环向正应力将超过1.70 MPa,内壁存在很大的开裂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两级挡墙式防汛墙也称为分体式防汛墙,是近几年上海市区黄浦江及其支流防汛墙一种新的结构型式,随着城市河道景观功能的提升,这种结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详细阐述了两级挡墙式防汛墙的由来,结构特点以及设计、管理和完善方面等要点与问题。  相似文献   

11.
依托北京地铁某车站盖挖逆作法施工过程,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顶板、中板、底板和侧墙的受力和变形状态随施工过程的变化规律,分析中间桩(柱)受力随施工过程的变化过程。计算表明,随施工过程进行,中柱的应力变化情况为先处于受拉状态,在上覆土回填之后又转为受压状态,而顶板上侧在靠近侧墙和中间柱附近位置处于受拉状态,下侧则相反。此外,还研究了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中间柱差异沉降规律,表明中柱间最大差异沉降以及中间柱与侧墙最大差异沉降均小于规范允许值。最后对车站施工期间的安全性以及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进行了评价。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防汛墙墙后渗水现象是上海市区防汛墙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在市区防汛墙加高加固工程中已有所克服,但尚未得到彻底解决。1992年8月28日至31日,由于上海遭受16号台风边缘影响,市区黄浦江连续出现较高潮位,其中31日清晨黄浦江公同站实测高潮他达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同一条河道上不同水位站之间水位差值年际变化的研究,探索出一种简便测算河道不均匀沉降的方法。将此方法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测算河道不均匀沉降趋势完全一致,特别是在样本容量较多、水力条件平稳、河道距离适当的情况下计算值与实测值更为接近。运用此种方法,除了可以简便测算河道不均匀沉降趋势及沉降量外,还可以在防汛调度中统一不同水文站及水利工程的水位高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河道沿线固定点位布设水尺观测水位后通过此方法计算可获取河道沿线整体沉降情况的设想。最后,通过对海河干流2008—2016年水位差数据及实测沉降数据的计算,得出二道闸沉降在海河干流河道已经形成漏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张秀才 《中华建设》2015,(1):146-147
建筑物的状态在建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土层结构的复杂性,建筑物基础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沉降。主要原因是上层构筑物载荷、基础自身重力以及外界地质等因素的影响,不过一般情况下这种沉降是均匀的,不会对造成严重的危害。但是,由于土层地质条件是多变的,而有时人为地又会造成一些不利因素,导致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一旦发生较大幅度的不均匀沉降,会产生严重危害。所以,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严肃认真地处理沉  相似文献   

15.
越江隧道工程穿越防汛墙对防汛墙安全影响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型越江隧桥、轨交等工程穿越防汛墙给堤防设施带来较大安全影响,本文针对人民路隧道穿越黄浦江十六铺和东昌路轮渡站防汛墙对两岸防汛墙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措施,对增强城市堤防保护措施的针对性、操作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武汉地区长江一级阶地是典型的二元结构地层,承压水与长江和汉江贯通,地下水位的变化极易对该区域的基坑工程造成危害,尤其是当基坑地连墙存在渗漏点时。假设承压水位上升导致渗漏点出现渗水或流砂,渗漏点逐渐增大甚至会威胁地连墙稳定,或导致墙外地表下沉。以武汉地区某临江基坑为原型,采用离心模型试验,针对地下水位升高引起地连墙薄弱点出现渗透的问题,研究基坑的变形和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当基坑地连墙上部预设薄弱点且承压水位超过地连墙薄弱点时出现渗漏破坏,造成的地连墙外侧地基沉降明显增大,且影响范围大,这与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规律显著不同。研究成果为武汉地区长江一级阶地受承压水位影响的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73807部队黄浦江防汛墙安全鉴定工作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全长318km,由于结构形式各异、建造年月不一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受损和存在的隐患也各不相同,为了真实了解运行一段时期后防汛墙的现状,科学评价防汛墙安全等级,为制定防汛墙除险维修方案提供依据。作者通过对73807部队黄浦江防汛墙安全鉴定工作实践,剖析目前黄浦江防汛墙安全鉴定工作,为全面开展上海市318km黄浦江防汛墙安全鉴定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桩基式防汛墙是近年来上海市区防汛墙最普遍的形式。通过对典型的“前板桩、后方桩”桩基防汛墙结构进行三维有限元受力计算分析,系统总结了该结构的受力特点,分析了常规计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了有限元法和常规计算方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在水工建筑物施工及运行管理过程中运用沉降观测技术加强监控,可避免因不均匀沉降原因造成水工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  相似文献   

20.
顾相贤 《上海水务》2005,21(2):15-18,35
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始建于1956年,当时为了抵御潮水漫溢,在黄浦江支流苏州河部分岸段修筑了砖石结构的防汛岸墙,称为防汛墙。1956年至今,五十年来,黄浦江防汛墙经历了四次全市性的建设高潮,其设防范围不断扩大,结构型式不断改进,防御标准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上海市区最主要的防汛工程措施,为确保城市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回顾黄浦江防汛墙的建设历史,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必将有利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取得更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