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满清统治之下,人民正在酝酿革命巨变,反对异族统治、号召被奴役的民族起来争取自由独立精神的革命浪漫拜伦诗激励了中国人民的士气,一股"拜伦热"席卷中国,而被称为"奇才"的南社成员苏曼殊即是介绍拜伦文学给中国的第一人。苏曼殊极其崇拜拜伦,其诗与拜伦诗都充满了浓厚的浪漫色彩,同时翻译了大量的拜伦诗,对拜伦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2.
译者的翻译动机是翻译主体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出于什么目的进行翻译,这就是翻译的动机。本文从动机论出发,从内在要求、外在诱因、中介调节三个方面来分析了苏曼殊为什么选择《惨世界》作为自己翻译的初次体验,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翻译动机对译者的操控。  相似文献   

3.
顺应论,简单而言,是指语言顺应环境,或环境顺应语言,或两者相互顺应。苏曼殊的翻译有其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都是顺应当时特定的文化语境的结果。本文旨在用语言顺应论阐释苏曼殊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边缘世界的呻吟——苏曼殊诗歌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是中国近代社会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其诗歌创作具有中西合璧、推陈出新;情真意切、婉转回旋的风格。其独特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近代诗歌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5.
将苏曼殊放置在中西文化大碰撞的大背景下,从心理与文化思想等层面解析苏曼殊的社会人格。苏曼殊佛禅的价值取向是双重的,既是为了逃避苦难的人生,又是追求一种禅境;在他身上,有士大夫英雄梦的精神传承,也有士大夫理想的现代变异;苏曼殊的社会人格是分裂的,他无法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是社会的游离分子,任何既定的称谓都不能准确地界定他。  相似文献   

6.
以《绛纱记》为例,重新解读了近代极具传奇性的人物苏曼殊。从生存困境来源于“情”的缺乏与焦渴;爱情、友情并行于《绛纱记》,且插入素材说明主要素材;《绛纱记》结构空间充分地展示了苏曼殊对“情”的追求;《绛纱记》的悲惨结局也缘于一个“情”字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苏曼殊以“情”为核心的人生表现。  相似文献   

7.
以<绛纱记>为例,重新解读了近代极具传奇性的人物苏曼殊.从生存困境来源于"情"的缺乏与焦渴;爱情、友情并行于<绛纱记>,且插入素材说明主要素材;<绛纱记>结构空间充分地展示了苏曼殊对"情"的追求;<绛纱记>的悲惨结局也缘于一个"情"字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苏曼殊以"情"为核心的人生表现.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任何语言形式都有触发大规模的认知构建活动的潜能,认知过程中伴随着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相互作用,二者密不可分。而视觉化是一种语言表达(概念思维)中的关键成分触发相关场景(形象思维)的认知过程。了解和认识这一认知过程将有利于实现创造性翻译,摆脱语言形式的束缚。而诗歌的形象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强,翻译诗歌时掌握视觉化的技巧必不可少。本文以诗歌翻译来浅析视觉化在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围绕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五四时期中国新诗的影响这个中心,通过分析拜伦和华兹华斯两位英国诗人的诗歌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阐述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的中国现代诗歌在观念和形式上的演变,从而得出外国文学思潮的引进有一个民族化的过程,与民族文学传统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诗歌创作中,意象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诗人往往通过生动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赋予浓缩的意象深层的文化涵义,因此,意象的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理论,本文运用接受美学探析诗歌翻译中的意象翻译,同时赏析了许渊冲先生英译的《满江红》以及他在处理意象时的技巧。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身为作家和翻译家的余光中从自身创作和翻译实践出发对文学翻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提倡文学翻译时采用变通手段,呼吁“以诗译诗”,再现原诗的音韵美和意象美,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翻译美学的相关理论不吻而合。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余光中所译诗歌,探讨其如何以变通手段以诗译诗,再现原诗的音形意之美,能够为普通译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意境对诗歌的重要性早已为文学理论家所强调,但如何在译文中实现对源语文本意境的重构一直是困扰诗歌翻译的未解难题。研究认为,成功的翻译必须经由阅读的不同境界,突破诗歌的语言层面,以译者的个人经验和世界知识对原作意境进行反复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发挥目的语优势,实现对原诗意境的重构。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如何让这颗明珠在全球化的今天散发出更大的魅力,一直是译界关注的话题.但由于历史文化、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译者很难再现原诗作的意思,形式和意境.本文拟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诗歌翻译的难点,以期从语言文化的层面来探索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14.
15.
借助科学元素营造诗歌意象、通过科技常识切入创作主题以及对数理性和明晰性的自觉追求是拜伦诗歌创作中科技元素最突出的三个特征。浪漫情怀与理性精神的融合,对丰富诗人的创作意象、深化其创作主题、体现其个性化创作风格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将前景化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使其成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有效工具乃为译界正在探索的课题。笔者选取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一首政治抒情诗"Song to the Men of England"为语料,尝试以前景化为视角,对比分析这首诗的三个中译本,旨在为诗歌翻译批评与实践提供一种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歌浓缩了古老的东方文明,也涵括了中国人的智慧与思索。从十七八世纪起,德国开始认识中国诗歌。按世纪分析了德国的中国诗歌翻译与研究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其翻译的难度和重要性分别显示出其难操作性和必操作性。关于诗歌翻译,目前存在很多争论问题,有可译不可译之争,归化异化之争等。同时,现存诗歌翻译理论与方法的区别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站在视诗歌为文化传播的立场上,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  相似文献   

19.
不同体裁的文本有着不同的文体特征,不同体裁的文本有着不同的语言特征,针对不同文体的文本宜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做到量体裁衣。该文分析了德语诗歌的文体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对其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于诗歌的翻译也层出不穷.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他们以认知语言学的不同角度为出发点,对诗歌翻译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积极探索新的视角来研究诗歌翻译.文章以认知语言学的主观化理论为框架,从主观化对等的四个方面——辖域与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并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