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汽轮机转子热应力计算中两种常用的换热系数计算公式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并分析了两种不同换热系数计算公式对热应力的影响,为汽轮机转子温度场及热应力计算中换热系数计算公式的选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量子力学方法计算溴化锂水溶液的活度系数及其热力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量子力学理论和超额吉布斯能量方程建立了溴化锂水溶液的活度系数及其热力参数的计算公式,此计算公式形式简单,适用范围广,对于设计溴化锂制冷机十分有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试验的方法,研究弹簧分离装置输出性能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及高低温长期贮存对弹簧分离装置输出性能的影响.最终得出弹簧刚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不锈钢丝剪切模量的温变系数及特定温度下剪切模量的计算公式,具有工程实用价值;证明了高低温长期贮存不会影响弹簧分离装置输出性能.  相似文献   

4.
李业发  张有为 《节能技术》2006,24(3):195-197,211
在国家规定的热网管道的每米热损失下,其保温层厚度随着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及工质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利用导出的计算公式,通过计算,将以上四个参数的关系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以供在热网管道的保温中予以应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级汽轮机管理系统在转子热应力计算中所采用的换热系数计算公式的多样性,具体介绍了阿尔斯通公司所推荐的换热系数计算公式及其在实际工程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系统的摄动原理建立了工序间的连接系数、断接系数概念及计算公式 ,并提出了工序特征指标的摄余量、摄近量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汽轮机叶片动强度设计中使用的尺寸系数的计算公式,通过使用回归分析法和迭代法分析尺寸系数的试验数据来确定该公式的待定系数。文中还给出了汽轮机叶片可靠性设计中使用的尺寸系数的均值和标准差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不同献中对空气预热处理器漏风系统,漏风率的计算公式及两相互关系上有着不同的规定或论述,造成实际使用中混乱或不便,本通过比较,论证和分析,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澄清。  相似文献   

9.
通过煤完全燃烧理论空气量和烟气产生量的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利用烟气参数测量值、煤中全硫量及锅炉效率值等易于测量的参数,导出锅炉负荷率的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计算介绍了负荷率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赵斌  刘景新 《工业加热》2007,36(2):25-27
推导了烟气在管内流动、均匀受热管壁的壁温计算公式,分析得出,影响壁温的主要因素是烟气温度和表面传热系数。降低管壁温度的有效方法是降低烟气温度,即在受热面前的高温烟气中混入冷烟气或冷空气,对降低壁温的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了热风炉计算中过量空气系数、再循环系数的确定方法及热风炉对风温变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single-phase flow and flow-boiling heat transfer augmentation in 3D internally finned and micro-finned helical tubes. The tests for single-phase flow heat transfer augmentation are carried out in helical tubes with a curvature of 0.0663 and a length of 1.15 m, and the examined range of the Reynolds number varies from 1000 to 8500. Within the applied range of Reynolds number, compared with the smooth helical tube, the average heat transfer augmentation ratio for the two finned tubes is 71% and 103%, but associated with a flow resistance increase of 90% and 140%, respectively. A higher fin height gives a higher heat transfer rate and a larger friction flow resistance. The tests for flow-boiling heat transfer are carried out in 3D internally micro-finned helical tube with a curvature of 0.0605 and a length of 0.668 m.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mooth helical tube, the boiling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n the 3D internally micro-finned helical tube is increased by 40-120% under varied mass flow rate and wall heat flux conditions, meanwhile, the flow resistance is increased by 18-119%,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2.
三维内肋螺旋管内强化换热实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实验方法测试了三维内肋螺旋管内的流动传热性能。实验用的螺旋管曲率δ=0.0663,测试段长1.15m,试验工质为水。对螺旋光管和两种不同结构尺寸的三维内肋管进行了测试,测量的雷诺数范围约为Re=1000~8500。结果表明,三维内肋对螺旋管内的对流换热仍然有较大的强化效果,同时流阻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与未加肋的螺旋光管相比,在测试的流动范围内,两种三维内肋管的平均换热强化比达1.71和2.03.热力性能系数为1.2~1.66。  相似文献   

13.
刘秀英 《热力透平》2005,34(2):88-91
从理论上对不锈钢螺纹管强化传热进行了分析,并以N-2200型和N-3500型凝汽器设计为基础,从水阻、泵耗、换热系数及真空值等方面,对不锈钢螺纹管与不锈钢光管、铜光管进行了计算比较,显示出:在以污染的淡水为冷却水的凝汽器冷却管材选择上,不锈钢螺纹管具有极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螺纹管在工业锅炉及换热器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到目前,尚未能对螺纹管的换主阻力特性做阳完全的数值解,其换热及阻力九的计算主要还依赖于各种实验所整一出的经验计算式。由于实验的方法,手段及介质的不同,得出不同的经验计算式,这些计算式的形式,适用范围及计算结果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选用螺纹管作为锅炉烟管时的热力计算中,采用何种经验计算式,对锅炉烟管的热力计算准确与否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对螺纹管的各种经  相似文献   

15.
螺旋管换热器是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蒸汽流失是影响其换热效率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此种换热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应用,并提出了几种防止蒸汽随凝结水排出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6.
多管型套管式换热器传热与流阻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管型套管式换热器是在大尺寸外管的内部布置多根内管所构成的换热设备 ,与单根内管的套管式换热器相比 ,流量大幅增加 ,选用螺纹内管和管间折流板可以强化传热。对于多管型套管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试验 ,采用修正威尔逊法进行试验计算 ,得出了两种多管型套管式换热器的传热与流动阻力性能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双管程热交换器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利用经典对流换热理论,采用定性判断和定量比较的方法,分析双管程热交换器与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对双管程热交换器而言,换热能力上,竞争优势明显;流动阻力上,无明显优势。在低品位能源余热利用方面,对深化双管程热交换器的研究,优化设备结构、降低成本有一定意义,值得工程技术人员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梁平 《热能动力工程》1998,13(2):104-107
工业现场试验的结果表明,带有小螺旋角的内外螺旋翅片管(简称内外螺旋翅片管或IOSF管)用于电站高压加热器有着显著的传热强化效果,其实测总传热系数是光滑管加热器的1.43倍,可相应节省换热面积30%。在等面积下使用,则可收到明显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阐述了某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制造难点及关键制造技术。重点介绍了内外壳体套装、封头组件、管束等关键部件的制造工艺措施及控制重点。  相似文献   

20.
板翅式换热器在燃气轮机进气冷却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板翅式换热器应用于吸收式燃气轮机进气冷却系统中,降低燃气轮机压缩机进口温度,提高燃气轮机高温条件下的出力,在国内尚无先例。针对板翅式换热器,简要介绍了结构、布置形式和性能。通过实测的运行数据,对板翅式换热器和管式换热器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板翅式换热器在传热系数、体积、进气阻力等方面,性能优于管式换热器,是一种值得发展的换热设备。最后提出了该板翅式换热器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应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