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多晶硅的生产过程会更加注重对还原炉内的残留物进行有效清理工作,因此针对如何提升还原炉内的清洁程度、保证多晶硅在生产过程中的高效性和纯净性,成为目前提炼多晶硅工作重点攻克的问题。本文围绕多晶硅还原炉作为中心围绕点,以满足还原炉内的清洁为目的,通过分析清理多晶硅还原炉内残留物等污垢的具体技术,来保证多晶硅生产过程中还原炉内的洁净程度和还原炉作业的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多晶硅提炼的纯度,促进多晶硅生产效率,保障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2.
以湖北某有色金属公司铜冶炼烟气制酸净化工段产生的含砷氟污酸(其中氟离子质量浓度为1 149 mg/L,总砷质量浓度为2 532 mg/L)为研究对象,采用“砷利用工序—氟利用工序—尾酸处理工序”的资源化利用组合工艺,在治理污酸达标排放的同时,回收砷、氟资源制得三氧化二砷、冰晶石产品。结果表明:控制适宜的药剂投加量及pH值、温度等,砷、氟的总去除率可达90%以上;制得的三氧化二砷与冰晶石产品分别符合YS/T 99—1997和GB/T 4291—2007的质量标准;再经过尾酸处理,出水砷、氟质量浓度分别为0.27 mg/L、5.4 mg/L,达到了《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7—2010)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3.
高纯多晶硅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所属内蒙古神舟硅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专业从事多晶硅及下游产品,以及副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采用改良西门子法(即闭环式三氯氢硅氢还原法)工艺技术,主要生产电子级高纯多晶硅(纯度在9N以上)和太阳能级高纯多晶硅(纯度在6N左右)。改良西门子法是目前生产多晶硅所采用的首选工艺。该工艺首先将氯和氢合成氯化氢,  相似文献   

4.
我国制革工业清洁化生产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由联合国工发组织援助中国皮革工业污水的污染治理项目在英国BLC举办的技术培训内容(清洁工艺部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这些清洁技术在我国制革工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做几点阐述。本文只涉及铬鞣之前的工序。  相似文献   

5.
国内硅烷法制备电子级区熔用多晶硅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硅烷热分解法制备多晶硅的工艺作了介绍,探讨了硅烷法制备电子级多晶硅的优势。硅烷CVD法所沉积的多晶硅,在电阻率、少子寿命、杂质含量等方面符合高纯多晶硅的要求,纯度不仅可以达到国标(GB/T 12963-2009)电子一级品的标准,还可以满足区熔用超高纯多晶硅的要求。合理控制反应条件、保持反应环境的高度洁净,能够得到均匀、致密的高纯多晶硅棒,可以作为区熔法生产单晶硅棒的原料。  相似文献   

6.
金刚线切割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硅片切割技术,然而与传统酸法(HF/HNO3)制绒工艺不兼容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其在多晶硅片切割领域的大规模化应用.研究新一代高效率、低成本的金刚线切割多晶硅制绒技术对太阳能电池提效降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较为全面地综述了金刚线切割技术的运用现状和问题,对当前较为主流的几种制绒技术(直接制绒技术、气相刻蚀法、反应离子刻蚀和金属辅助化学刻蚀)从制绒原理、技术特点和各自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相比较而言,金属铜辅助化学刻蚀技术具有刻蚀效率高、操作简单,且能在硅表面形成均匀的倒金字塔黑硅绒面等优势,而有望成为金刚线切割多晶硅制绒技术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精梳制绵工艺中各工序进行分析 ,讨论了绵粒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一些控制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探讨绢纺落绵(又称Chou丝原料)的性能与纺纱工艺之间的关系,并对梳理工序和转杯纺工序产生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为开发利用落绵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测试了益阳市4种典型天气(晴天、少云、多云、阴雨)条件下的太阳能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的性能参数,比较了3种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测试结果表明:在晴天和少云的天气下,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最高,约为10.0%左右,多晶硅电池次之,为9.0%左右,非晶硅电池的光电效率最低,为4.5%左右,随着云层的增厚,单晶硅、多晶硅电池光电效率下降,而非晶硅薄膜电池光电效率略有上升,该测试结果对长江中游地区应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经第三方权威机构测试,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大面积(156mm×156mm)工业级多晶太阳电池,以及P型与N型单晶太阳电池效率刷新世界纪录。这表明天合光能在高效多晶,以及P型单晶与N型单晶电池研发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中,天合光能多晶硅太阳电池采用了叠加高效电池技术和高效多晶铸锭技术,经中国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试,其在工业级大面积方形多晶硅(156mm×156mm)衬底上可获得高达20.53%的光电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为了降低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太阳能电池制造成本,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介绍了目前世界上多晶硅的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论述了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方法和发展现状.国内生产表明,采用改良的西门子工艺技术生产的多晶硅纯度不高.根据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多晶硅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即怎样改良技术进一步提高多晶硅纯度.  相似文献   

12.
ETL即数据抽取、转换、装载的过程,它是构建数据仓库的重要环节,而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且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数据集合。数据清洗是一个减少错误和不一致性、解决对象识别的过程,目前有很多数据清洗研究和ETL研究,但是如何在ETL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数据清洗,此方面研究不多。本文将以此为问题出发点,探讨ETL中的数据清洗技术在税务系统(贵州省省直属局和九个地市州的原始数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绿色施工发展的研究,推断出绿色施工的理论基础就是清洁生产。通过对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环境因素识别,得出目前建筑行业影响绿色施工清洁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大气污染、垃圾污染、建筑施工中建筑机械发出的噪音和强烈振动、高层建筑的光污染和可能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给出绿色施工的定义为"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少施工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施工技术"。最后得出实施绿色施工清洁生产的对策:一是采用绿色建材,减少资源消耗;二是清洁施工过程,控制环境污染;三是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和工地卫生文明管理;四是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14.
利用低压化学气相淀积法(LPCVD)在表面有热氧化二氧化硅的(100)硅衬底上生长80nm厚多晶硅纳米膜,并对其界面进行表征.制作出单层Al金属的欧姆接触样品,在不同退火温度条件下对样片的电阻进行测量.结果表明,退火使欧姆接触的电阻率降低,接触电阻率可达到2.41×10-3Ω.cm2.  相似文献   

15.
为了降低建筑物内耗,减少环境污染,介绍了太阳能为建筑的采暖供热、制冷、发电、采光、调湿和通风等系统提供能源供给的方法.首先介绍了7种太阳能技术在智能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应用组成,然后,提出了在智能建筑中对太阳能应用系统应实施集中式中央管理,最后,指出了太阳能应用于智能建筑时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太阳能应用到智能建筑中,使智能建筑在自动和便利的基础上更绿色节能,但是,由于各地能源结构的差异,太阳能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会受到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操作中,除了要求控制过程的自动化外,还应注意设备与建筑的一体化及系统管理的集中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海绵道路对降雨径流过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削减效果,以武汉市青山区某工业道路为研究对象,设计3组低影响开发(LID)措施方案:下凹式绿地(方案I)、下凹式绿地与透水砖组合(方案II)、下凹式绿地与透水砖和透水路面组合(方案III)。通过暴雨洪水管理模型对研究区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模拟研究,分析不同暴雨重现期下研究区降雨径流中污染因子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总氮量(TN)和总磷量(TP)的负荷迁移过程及削减效果。结果表明:3组方案在不同降雨事件中对4种污染负荷均有一定削减作用,SS、COD、TP、TN负荷削减率分别提高了21.28%~50.70%、15.31%~49.57%、11.61%~51.23%、13.13%~44.75%。LID方案在小降雨事件中对负荷削减率提升幅度最大,且方案II和方案III对污染负荷的削减效果明显优于方案I,但方案II和方案III对污染负荷控制效果接近,说明透水路面对污染负荷的控制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7.
微机电系统(MEMS)表面加工工艺中的材料层厚度是决定MEMS器件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如多晶硅结构层厚度和牺牲层厚度,直接决定了MEMS器件的机构性能和结构的纵向移动范围,因此对材料层厚度进行测试和工艺控制监视是极具意义的.当前的材料层厚度测试大多采用光机械的方法,因其测试方法复杂、设备昂贵、测试时间长且很难集成到一个工艺控制监视(PCM)系统中,提出一种新颖的材料层厚度电学测试结构,该测试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测量方便并且便于MEMS测试系统集成的特点.通过软件对测试结构和测试模型进行闭环验证,结果表明,模拟值与理论值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液排放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利用稀土固体超强酸催化氯乙酸和十二醇合成氯乙酸十二酯的方法替换原有的氯乙酰氯和十二醇缩合的方法.以稀土(镧)钛系固体超强酸为催化剂,用单因素试验法研究了催化剂用量、醇酸摩尔比、反应时间以及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对酯化反应产率的影响,并对合成的产品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后得到了优化工艺参数.以加入0.09 mol十二醇为基准,醇与酸物质的量之比为1∶1.15,催化剂用量的质量分数为2.8%(以醇的质量计),反应温度为135 ℃,反应时间3.0 h.结果表明,在优化工艺条件下氯乙酸十二酯产率可达97.79%,且该催化剂易于回收,经过简单处理可重复使用多次,催化效果好、操作简单、无环境污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