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研究了稀土变质处理后HAL61-4-3-1和HAL64-5-4-2铸态金相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入一定量的混合稀土可以使HAL61-4—3-1和HAL64-5-4-2的铸态金相中的富铁相的树枝状组织和鱼骨状组织受到抑制,使两种材料的综合性能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铍青铜半连续铸锭为原料,研究了挤压、锻造及锻造+挤压工艺对铍青铜棒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挤压时铸锭内外层变形不均匀,导致沿断面上棒材的组织不均匀;在加工率相同条件下,锻造棒材的微观组织比挤压组织均匀,抗拉强度比挤压工艺的略低,但延伸率较高,而锻造+挤压工艺对棒材组织改善最为明显,微观组织细小均匀,综合力学性能和内部组织最好。  相似文献   

3.
王宇斌  王勇  陈旋  吴晓春 《工程科学学报》2020,42(10):1343-1351
通过热处理制备出具有回火马氏体组织、下贝氏体组织以及粒状贝氏体组织的718钢,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万能拉伸实验机比较其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同时借助高速铣削实验及光学轮廓仪,研究力学性能以及组织结构对切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切削速度低于145 m·min?1时,贝氏体组织类型比回火马氏体组织更易切削,切削贝氏体组织比切削回火马氏体组织的刀具使用寿命高30%~40%。当切削速度高于165 m·min?1时,马氏体组织发生了加工软化现象,刀具使用寿命提高,切削性能上升。粒状贝氏体组织加工表面因为严重的刀具黏附而出现背脊纹路,马氏体组织具有最佳的切削表面粗糙度。综合考虑之下,三种组织的综合切削性能从高到低排序为:下贝氏体组织、马氏体组织、粒状贝氏体组织,采用300 ℃等温淬火工艺可以有效提升718塑料模具钢的综合切削性能。   相似文献   

4.
CT20钛合金管材的冷轧工艺及组织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CT20低温钛合金管材的加工工艺及冷轧变形量、退火温度对管材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T20合金对加工硬化不敏感,冷轧最大变形量应控制在45%以内;CT20合金管材通过不同温度热处理所获得的等轴、双态和片状组织的室温力学性能差别不大;20K低温下由于孪生变形的发生,片状组织的塑性最好,双态组织则介于片状和等轴组织之间;管材为等轴和双态组织时,冷成型性能优异;对管材进行αt+β两相区910℃×1h,FC的热处理,可获得综合性能优良的双态组织。  相似文献   

5.
梁剑雄  雍岐龙  张良  王长军 《钢铁》2016,51(9):82-89
 运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1Cr17Ni1马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在变形温度为950~1 150 ℃、应变速率为0.1~10 s-1条件下的热压缩变形行为。运用双曲正弦函数构建了本构方程,得到了表观激活能为391.586 kJ/mol,并基于动态材料模型绘制了1Cr17Ni1钢不同应变量下的热加工图。观察变形后的组织形貌得到较低温度下发生动态回复与动态再结晶,较高温度只发生动态回复,综合热加工图与变形后组织得到最佳热变形工艺:热加工温度范围为950~1 000 ℃、热加工变形速率范围为0.1~0.3和5~10 s-1。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Ti-5Mo-5V-5Al-1Cr-1Fe合金两个规格的棒材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它们之间影响的规律。研究发现,强化热处理后的组织使棒材具有高强度,而室温塑性较低;退火后的组织使棒材具有最高的塑韧性,而强度稍低;两阶段退火的组织使棒材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Y对Au-Zr-Ge金基微合金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Y能改善第二相的形态和分布,显著地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通过分析Y的强化作用.提出了组织特征参数--第二相尺寸因子,以表征合金的组织结构对性能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低碳的成分设计以及轧后调质工艺,开发出满足标准的50 mm厚460 MPa级钢板,并研究了回火温度对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此成分设计的条件下,调质态的组织为回火贝氏体和M/A,此类组织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而且在较宽的回火温度范围内获得良好的性能匹配。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的压制压力制备纳米Ti(C,N)基金属陶瓷生坯,研究低压烧结后金属陶瓷的微观组织、收缩性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压制压力过低时,粉末排列不紧密,金属陶瓷组织不均匀;当压制压力过高时,金属陶瓷组织发生分层,孔隙度和缺陷增加。当压制压力为180 MPa时,得到的纳米Ti(C,N)基金属陶瓷最为致密,其相对密度为97.06%,收缩系数为1.23,孔隙率最低,为A02B00C00;同时,该金属陶瓷具有最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其中维氏硬度为1 680 HV30,抗弯强度为1 650 MPa,断裂韧性为8.8 MPa·m1/2。  相似文献   

10.
稀土Y强化金基微合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Y对Au-Zr-Ge金基微合金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Y能改善第二相的形态和分布,显著地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通过分析Y的强化作用,提出了组织特征参数——第二相尺寸因子,以表征合金的组织结构对性能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技术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以钢铁行业节能环保为目标,通过钢铁行业节能试验工程建设、钢铁企业能源精准化设计、钢铁企业能源综合管控、钢铁行业能源信息咨询服务四大平台的建设,开发出钢铁行业能源精准化管控集成系统。此项目的实施可降低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3%~5%,吨钢节省18.1kg标准煤,吨钢减少CO2排放超过45kg。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1~15mm不锈渣钢的粒度及成分含量,并对1—15mm不锈渣钢的90t电炉利用工艺进行开发与研究。通过生产试验证明,电炉配加1-15mm不锈渣钢不超过3t,对冶炼影响小,镍收得率高(采用在电炉底部配加工艺镍收得率可达到96%以上),还可以节约金属料、造渣剂、还原剂的消耗。使每炉钢成本降低7000余元,吨钢成本降低100元,证明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13.
钢渣处理工艺与国内外钢渣利用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钢渣的组成成分,简述了目前国内钢渣的主要处理工艺,对其中最为主流的热泼法、滚筒法、热闷法等钢渣处理工艺的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进行简要评述.并在介绍钢渣特性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钢渣在钢铁冶炼、建材生产、环境工程、农业等方面的综合利用途径.从钢渣综合利用的现状出发,总结了制约钢渣应用的问题,提出针对具体问题所需提高的钢渣再利用技术与理念,展望了钢渣利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特厚临氢设备用12Cr2Mo1R(HIC)钢板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指标,详细研究了钢板热处理工艺与组织对模拟焊后热处理和回火脆化倾向等性能的关系。以118mm厚钢板为例,给出了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结果,结果表明该特厚临氢设备用12Cr2Mo1R钢板成分均匀、杂质元素含量低、综合力学性能优良、回火脆化敏感性低。  相似文献   

15.
仝永娟  蔡九菊  王连勇 《钢铁》2016,51(6):82-86
 钢铁在工业领域里是耗水和排污大户,钢铁企业的节水减排势在必行。运用物质流分析跟踪观察模型构建钢铁企业的水流模型,依此分析吨钢综合水耗的构成;借鉴系统节能理论,建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水耗的[w-p]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钢铁工业综合水耗的[w-p]分析方法。以中国某大型钢铁综合企业为例,分析工序水耗变化和钢比系数变化对综合水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各工序的工序水耗是降低吨钢水耗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指出随着钢铁企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进步,降低工序水耗是钢铁企业节水减排的主要研究趋势。通过模型分析及案例研究得到降低吨钢综合水耗的方向及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钢材综合成材率的定义及韶钢轧钢生产的实际情况,结合《班组经济核算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介绍了钢材综合成材率在韶钢班组经济核算信息系统中的开发背景、计算原理、实现方法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加氢反应器用大厚度12Cr2Mo1VR钢板的生产工艺和主要技术难点,通过两次正火+回火的热处理工艺,促进了晶粒细化和组织均匀性,成功研制开发出182 mm厚度12Cr2Mo1VR钢板。钢板的综合力学性能及晶粒度均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8.
罗兴宏  陈晓 《特殊钢》1998,19(2):19-23
对Al-B或Ti-B处理的1.25Cr-0.5Mo钢的研究结果表明:(1)Al-B和Ti-B处理明显增加了1.25Cr-0.5Mo的淬透性,强度及塑、韧性;(2)Al-B和TiB处理均使.25Cr-0.5Mo钢的抗氧性能明显提高,当B含量相当时,Ti-B处理钢的抗氢蚀性能优于Al-B处理钢;(3)B含量较高时,钢的抗氧蚀性能较强,但塑、声望生及回火性能却相对较差,因此,较低含量B处理更有利于材料综  相似文献   

19.
Additions of elements of the rare-earth group to steel, mostly in the form of “mischmetal”, are generally made to improve on the deoxidation and desulfurization. Spring1 was the first to carry out experiments with the addition of mischmetal to certain types of steel as far back as 1918.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lanthanum and cerium additions to steel was given by Richerd.2  相似文献   

20.
采用 Gleeble-1500试验机对低碳钢进行热变形试验,获得了真应力-真应变曲线,进而研究了变形温度为900~1200℃,应变速率为0·1~10 s-1对材料热变形行为的影响。通过非线性回归获得了材料在不同变形条件下的材料常数,建立材料的热变形本构方程,进而分析了热变形低碳钢的微观组织演变及极限压缩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热变形方程真应变为0·5时的热变形激活能Q为216·95 kJ/mol,利用该本构方程计算的峰值应力与试验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的峰值应力吻合较好;应变速率1 s-1,变形温度1100℃下的显微组织较其他温度相比都要细小、均匀,此时其极限压缩率最大可以达69%,可在此工艺条件下实现较大的塑性变形,且变形后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