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宗跃光 《规划师》2008,24(4):12-16
城市规划作为调整和分配城市空间利益的公共规则,其本质是协调城市空间利益的公平合理分配.在合作博弈条件下,城市规划引导空间资源分配应遵循边际综合效益极大化原理,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构建和谐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2.
陈竹 《新建筑》2010,(3):6-10
中国3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使城市空间的产生、空间的意义以及相关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列斐伏尔关于"空间的生产"的基本理论出发,对中国住宅在市场改革前后的生产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后指出:目前城市居住空间的生产已经从计划经济时期以社会平均分配方式转变为由房地产主导的商品生产的过程。通过对房地产开发空间的主要策略进行剖析,指出市场经济下的居住空间生产过程实际上带来了由私人资本扩张所引发的对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和公共空间价值的侵占、转化,以及社会关系转变的危机。利用西方相关理论分析指出居住空间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其所引发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重新奠定作为公共干预政策的价值定位已成为城市规划控制的必然需求。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的物质载体,其内容、形态及发展受到经济与社会政治环境的直接影响。本文以"城市性"及其质量的实现为评价标准,分析欧洲城市空间在社会政治条件变迁下的发展历史,指出城市公共空间在受外力影响而变化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自适应性,其内容与形态连续演变,而城市性的质量则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诠释和发展。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公共空间尽管没有催生出新的城市性质量,但公共空间所承载的内容已经发生深刻转变,其形式也在理性和艺术的推动下向更开放、更自由的方向转变。基于此,论文归纳了当代欧洲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趋势,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预测。  相似文献   

4.
在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城市经济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城市产业空间发生空间移位,呈现新的分布特征,引发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转变。对于一些已经完成经济转型的欧洲城市而言,成功的城市规划不仅帮助解决该时期制造业衰败带来的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更借此为城市空间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实现其空间战略诉求。现试图在时该现象的历史发展和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产业空间"再布局"和"再开发"的角度,深入分析四个欧洲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寻找城市规划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共空间规划中的空间效应与社会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规划对公共空间资源的配置过程有着深刻的社会影响,尤其在中国准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公共空间规划的价值取向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以城市公共空间精神回归和城市发展哲学思考为背景,并以南昌八一广场方案的设计咨询为例证,探讨公共空间规划中关注于空间效应与社会影响的双重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镇化的"巨型"特征也愈加明显,人与空间的矛盾、空间与空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城市空间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使得在对空间的分配和使用时会体现出一定的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矛盾,当矛盾愈加突出之时,对于城市利益的划分需要考虑不同利益群体的实际需求,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空间资源的安排要更加公正、合理。社会正义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目标的手段之一,它可以保证在城市之中被边缘化的群体获得对于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获得更多的机会来缩小与其他阶层之间的差距。然而,实现社会正义在现实生活中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文章从城市规划的视角下来探讨实现社会正义即将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相似文献   

7.
一、指导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作出总体的安排,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项设施在空间上加以落实。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任务。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并通过城市规划这一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手段加以落实,以保证和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其思想基础是“人是自然一员”、人地和谐的现代生态文明发展观。其行为准则是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和体现整体…  相似文献   

8.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21,28(9):14-18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微更新关注人的日常交往和基本需求,强调“人民参与”的治理模式。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由增量阶段转变为存量阶段,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逐步聚焦在空间重构、公众参与和社区激活方面,空间关怀落实到社区需求、社会关系等社会治理层面。针对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的综合问题,以人民需求和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公共空间设计为切入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关联,以及社会治理的适应性策略。从人与社会的角度系统提出切实可行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社会治理途径,体现在公共空间的社会文化治理、社会需求治理、社会活力治理、层级化治理和机制治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城市开发》2022,(2):74-76
"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坚持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科技赋能,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提倡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背景和趋势下,物业服务企业在社区公共空间服务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服务,参与城市治理,助力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0.
学界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和探讨从未间断.近年来,高质量人居环境营造成为我国城市建设领域的重要议题,绿地、街道、广场、滨水等传统的公共空间划分方式已经不足以支撑当下微更新、微改造中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需要.基于"公共性"这一本质属性思考如何真正地发挥城市公共空间"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价值,应当是顺应当下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城市微空间的核心价值导向.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双修、城市设计、城市更新等工作的开展,我国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和实践逐步转向日常化、小型化,微观层次的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宏观中观层面的大中型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补充,成为构建多层次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空间规划与治理领域的专家们就"微空间治理""微空间利用"等论题也展开了深入探讨.从近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发文内容上来看,关于微空间的探讨和研究2015年之后大量涌现,体现了微空间这一命题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彭海东 《规划师》2007,23(8):47-51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过程中,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也日益从以工具理性为导向转向以价值理性为导向,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特征日益凸显.城市规划是典型的城市公共政策,具有公共政策的一般特征,同时城市规划具有作为公共政策的独特属性,如不可逆转、技术性、艺术性、独特的政策形式等.  相似文献   

12.
公共健康和福祉视角下英国城市公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健康和福祉作为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其内涵随时代而改变,推动了城市公园的发展。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英国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公共健康主题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根据其所处的社会与政治经济背景及卫生条件,将民众的健康诉求内涵归纳为六个阶段:预防传染疫病,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关注休闲运动,寻求社会融合与促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构建社会与生态系统共同健康。城市公园随之经历了"隔离效应"选址、风廊道建构、运动设施增设、交往空间系统建立、目标人群空间细化、公园生境体系建设的演化。由此可见,公共健康和福祉视角下英国城市公园的发展呈现出了从建立城市公园到构建公园城市,从关注个体生理健康到追求个体、社会及生态系统深层健康,从"泛健康"到细分目标人群的发展趋势。本文旨在总结英国的经验,探求"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公园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3.
薛晖  潘振 《规划师》2006,22(11):25-26
城市规划是政府掌握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它既能将经济社会发展的意图综合反映到空间环境上,促进城市功能和空间秩序的优化,又能在利益差异中寻求平衡,建立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公平的价值秩序.以公共政策的视角分析城市规划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进步思考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和探索改革的方向,为按照公共政策的范式研究规划编制的体制和办法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人本规划体系的建构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阎魁 《规划师》2008,24(9):99-103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基础的科学发展观的建立,为城市规划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我们重新认识和实践城市规划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和行为方式。基于此,通过人的活动探讨城市空间的生成,以城市规划在城市空间融合中的作用为出发点建构城市规划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城市规划科学性地位的确立,有利于建立人与城市规划之间的有机联系,还有利于城市规划为和谐社会建立基础,为创新城市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岳华 《华中建筑》2014,(11):109-114
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重要的公共领域以及城市人居环境中重要的构成要素。自20世纪中期美国城市更新运动以来,伴随着当代美国市民社会的发展,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市民公共生活的重要的空间载体,其市民性日益得到广泛关注。该文以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为样本,探讨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之市民性及其空间表述,以期对当前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宪谋 《规划师》2005,21(11):16-19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逐渐分离使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成为客观需要。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应在公众参与实践中不断予以调整和完善。涉及城市规划公共利益的民主参与应以代表制民主为主,以参与制民主为补充;涉及城市规划个人利益的民主参与应以参与制民主为主。推动与城市规划有关的政治性社团的发展并通过其开展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工作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7.
浅谈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各方减少矛盾、协调思想,增强市民的参与性和主体意识,提高公共决策科学性和民主性,进而保证城乡规划更加有效地实施,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对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研究,分析规划实施许可中的条件、程序和结果,探索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佐  高亦兰 《规划师》1999,15(1):57-62
作者以哈尔滨为典例, 分析经济转型期间我国城市中心区历史地段公共空间环境整治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以循序渐进的环境整治为基础的城市空间旅游开发的规划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共空间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城市中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自然或人为的外部空间。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强,通过城市设计的6个维度,探讨公共空间的定义、历史、演变、发展和设计运用的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任国岩 《规划师》2000,16(5):73-75
作者在文中分析了国外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某些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城市规划现状,探讨21世纪中国实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