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保障性住房制度与城市空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制度与空间的视角出发,在两个层次综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指出在住房制度与城市空间层面,国内外的研究均较为充实;在保障性住房制度与城市空间层面,国外的研究无论是涉及面、方法还是研究深度,与国内的研究相比均走在前列。微观空间下涵盖多内容层面的我国保障性住区的实体案例研究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伴随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经历了大规模建设、缓慢建设和再建设阶段,最终形成多元主体供给、阶层混合、均衡分布、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社区。相较而言,我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大,根据政策要求和制度变化可分为保障房建设起步、保障房建设缺位、保障房建设回归和加大保障房建设4个阶段。研究结合国内外城市保障性住房及其住区建设演替特征的比较,包括住房供给目标、供给主体、住房类型、保障对象和住区居住环境建设等,总结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对比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和发展趋势,指导我国保障性住房及其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7年8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1日发[2007]24号)。如果说1998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货币化分配是新体制建立的开始,是个突破,那么国发[2007]24号文件的颁发就是住房新体制建设和发展攻坚战的开始。本文在城市开发和住区建没方面,仅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方式、管理体制、运行体制等方面,提出研究、探索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城市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等促使城市居住空问产生分异.城市居住空间整合是目前城市住区开发建设需考虑的问题.本文试就旧住区、单位住区和城乡结合部地区住区的空间再造与整合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回归城市--对住区空间形态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我国城市住区空间建筑形态演变的回顾,分析居住与城市生活密不可分构相互关系,指出当前一些基于居住安全或商业开发品质追求而过于封闭的住区空间形态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城市的尺度重新考量居住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多数住房市场的分析至今未能充分认识住房空间位置背景的复杂性及其市场意义,住房的空间分割要素常常被简化为住房所在社区邻里与城市中心区的距离等可达性变量,导致住房子市场划分的科学性不强,本文从城市空间结构分析入手,探究传统方法在住房空间分割和子市场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解析城市空间结构因素对住房市场空间分割的影响,进而探讨分割理论研究对当前城市住区规划编制和住房政策制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我国很多城市住区建设中忽视交往空间创造这一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和实地调查,从住区与城市、住宅形态、住区整体规划、细部环境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试图从理论上提出一些促进住区交往的可行性建议,作为住区建设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鉴于中国大都市中日益显著的居住隔离现象,对于住房选择的干预越来越依赖市场,而现有住房政策、土地政策和城市规划忽视了住房和社区的社会意义,应当在住房发展中让不同收入阶层、不同类型家庭在社区和邻里层面混合居住,享有同等的社会资源,使社会各阶层在城市空间层面上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减轻由于居住空间分异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这一理想的实现必须依靠适度正确的制度干预。通过介绍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城市混合式住区发展的经验,引发更多从政策和实践等各个层面对中国大都市住房建设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胡丹  王世礼 《中外建筑》2011,(10):43-45
本文以上海、厦门、广州三地廉租住房住区外部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心空间、宅间空间、宅前过渡空间、边缘空间,并指出现有住区目前在设计及使用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一个良好的秩序满足人们的居住生活和交往需要,创造充满活力的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程卓  肖勇 《规划师》2015,(1):254-259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以来,我国的保障性住房事业正以空前的力度不断向前推进。然而,现阶段在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和建设中还存在选址不合理、质量欠佳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住房保障目标的实现。研究以保障性住房的空间选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保障性住房选址布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保障性住房选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思路和具体对策,以期为保障性住房事业的健康发展及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杰 《规划师》2010,26(3):74-78
通过对旧城中低收入家庭经济适用房安居困境的分析,揭示经济适用房制度上的种种缺失,促使经济适用房由公共物品向非公共物品嬗变,并因此具有市场竞争性与排他性,成为社会利益群体博弈的对象。其根源在于政府职能的扭曲,致使经济适用房不是由政府主导,而是受制于开发商。解决经济适用房制度困境的核心在于政府职能的回归,即建构以政府为主导的建设与管理模式。此外,经济适用房制度的修正与完善需要通过整个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努力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2.
周卫 《建筑学报》2008,(4):22-24
在回顾我国既往历史性住区更新思路的基础上,以武汉汉口汉润里历史性住区的更新设计为例,探讨在一种微调式柔性介入的再设计策略之下,通过弱化历史性住区内固有的等级空间,达到改善住区人居环境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增进住区交往理论的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延续传统社区温馨、亲密的居住氛围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国内外建筑师就增进城市住区的邻里亲和展开了积极探索,然收效甚微。本文试对长期以来指导我国城市居住建设、旨在增进城市住区邻里交往、较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理论加以综述,并做以初步的评价与反思,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李宁 《建筑学报》2006,(10):26-28
解决城市居住区中停车难问题的关键自然是提供足够的停车位以满足住户的需求,同时,停车位与住户居室之间联系的便捷性以及空间过渡的适宜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文章以杭州山水人家住宅小区中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例,对城市居住区地下停车空间的有效组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居住区景观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鹭 《建筑学报》2008,(4):36-38
居住区景观直接影响居住水平,应处理好以下问题:景观设计贯穿于规划、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三者互动;将居住区静态交通对景观的负面影响尽量降低;改进居住区绿地指标体系,建议引入绿地比指标;研究不同类型住宅对景观的不同要求,通过风景分析手段对规划设计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6.
当前居住区公建配套标准的制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分析影响居住区公建配套的主要因素出发 ,归纳了 2 1世纪初居住区公建配套设施的发展趋势 ,并结合上海市 5 0年住宅公建配套设施建设的实际经验 ,以及《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定 (DBJ0 8- 5 5 - 96 )》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重新设计了居住区公建配套设施的项目指标及其规模 ,并提出若干建议 ,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参考  相似文献   

17.
俞静  朱嵘 《规划师》2006,22(10):68-70
城镇低收入群体很难依靠自身收入改善居住条件,而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又决定了这一群体将长期存在.为此,应采取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开放和完善租售多元市场、加强配套政策的调控作用等政策措施,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住房金融保障,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室外声源和室内声源两个角度分析影响城市住宅建筑声环境的主要因素,并从噪声源、传播途径和住宅建筑三方面论述改善住宅建筑声环境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住房制度改革与城市规划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宗辉 《规划师》1999,15(1):93-95
作者分析住房制度改革对城市规划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从居住区布局、居住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规划法规等方面探讨了城市规划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现代住宅小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住宅小区的主题定位应有自身特色,空间形态与环境要注重整合性,社区交通组织应因地制宜,户型设计应根据不同的发展定位创造合理的布局等,从而完善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