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地震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珠江组上段MFS18.5-SB17.5地层(K层系)进行了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共划分出8个砂层或砂层组。通过以层序界面、最大海泛面及次一级海泛面作为约束条件提取地层切片的研究方法,结合钻/测井、岩心和区域沉积背景,在研究区开展精细的地震相和沉积相研究。惠州凹陷珠江组K系列地层主要分布两大沉积体系,西侧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席状砂沉积体系和东南侧为陆架砂脊沉积体系,其中陆架砂脊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分布在三角洲朵体前端;(2)平行于岸线呈NEE方向,且为条带状展布;(3)向两翼减薄,部分砂脊一翼较厚并具有尖锐边缘,另一翼逐渐变薄,并具有不规则边缘。探讨了这些在陆架上沉积的条带状砂脊成因的机制,指出这些平行于岸线的指状砂脊是三角洲前缘砂受波浪搬运和改造的产物,其在侧向相变为泥岩,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
1前言在世界上,许多作为形成主要油气藏产层的水下砂岩,沉积于陆架斜坡或者盆地平原的低水位期间。已经突出表明作为油气储层的低水位沉积物的确定和预测分布的重要性,不仅能从中获得重大油田的发现,也会出现勘探井的失败。因为这些良好的砂岩储层存在于复杂的地质环境中(深海环境),拥有多源沉积物供应。利用层序地层学、地震岩相——属性分析和层速度分析,在常规的二维地震剖面上可以识别低水位沉积物,并在勘探的早期进行应用。可以从地震上预测含砂的部位。我们拥有两块三维地震资料区域(图1略),第一块覆盖了含砂的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3.
1前言用砂岩沉积相相模式指导砂岩储层勘探和开发起始于六十年代,许多石油公司在实验室对现代和古代沉积物做了探索性的工作。七十年代,使用自然地理学家提出的自然体系概念,沉积相模式综合为沉积体系一沉积上与环境相联系的沉积相三维组合。有8个主要的陆源碎屑(砂和泥)的沉积体系(图1):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滨岸带、陆架、斜坡、风成和湖泊。一个活动的沉积体系,在盆地的地理方面是一主要的特征。绝大多数盆地,在任一时间范畴内包含了多个活动的沉积体系。从一个沉积体系到另一个沉积体系逻辑的变化如图1所示,它解释了沉积物…  相似文献   

4.
强制海退概念与层序地层学体系域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正常海退与强制海退在Van Wagoner等(1987)的早期层序地层学概念中,体系域被定义为一连串同期的沉积体系。他们将层序划分为Ⅰ型层序(包括低水位、海进和高水位体系域)和Ⅱ型层序(包括陆架边缘、海进和高水位体系域)。但随着层序地层学的应用推广到被动边缘以外的地区,这些概念、术语和地层模式都有了变化,如Ⅱ型层序的概念已基本被废弃,而强制海退的沉积模式被提出来了。根据以往的概念及对现代和古代沉积物的研究,可识别出2种海退,即正常海退和强制海退。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受到容存空间及沉积物供给量的影响,故海退发生于2种特定条件下:(1)输入海岸的沉积量超过容存空间的增加量,即(△Vs/△t)>(△Va/△t)式中Vs代表供给海岸的沉积物体积,Va代表沉积物作用的现有空间,t为时间;(2)相对海平面下降。这2种情况下海岸线均向海迁移(图1)。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介绍的地震反演是在来自北海Snorre油田Statfjord地层的数据上进行的(图1)。该地层包括了河流沉积体系,储层为2400m~2700m深度上的河道砂岩。较低的地层为高度曲折、不连续的河道砂岩。一般沉积能量水平随时间而增加,从而导致了较高地层处低曲折度、具有较高砂/页岩比的连续河道砂岩。图2所示为油田的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6.
莺歌海盆地LD15-1构造莺黄组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D15-1构造位于莺歌海盆地中部坳陷,是由泥底辟引起顶部地层向上拱曲而形成的背斜构造。天然气产自莺黄组中、上部砂岩中。粒间原生孔和粒间溶蚀扩大孔是砂岩中极其重要的储集空间。砂岩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研究表明,莺黄组地层所经受的成岩作用阶段为早成岩阶段及晚成岩阶段A—B期。溶蚀作用对砂岩成为高孔中渗储层贡献较大。深海盆地水道浊积砂、浅海陆架席状砂是良好的储集砂体。巨厚的烃源岩和良好的储集砂体及其与完整圈闭的有机组合,是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富集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7.
层序地层分析中,层序界面的识别及界面性质的确定最为关键。在陆相盆地中,层序界面通常形成于基准面下降与上升的转换位置,也是盆地发育过程中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比值最小的位置。该时期物源补给充分,砂体发育,砂体成因类型和展布样式在界面附近发生变化,因而不同砂体成藏条件、成藏类型也显著不同。本文针对东营凹陷樊东地区下第三系沙三段中亚段发育的数十米厚的砂岩,用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比值法确定其层序界面,认为此层序界面之下发育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砂体,层序界面之上发育浊流成因的盆底扇砂体及重力流-牵引流成因的斜坡扇砂体。  相似文献   

8.
莺歌海盆地LD15—1构造莺黄组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D15-1构造位于莺歌海盆地中部坳陷,是由泥底辟引起顶部地层向上拱曲而形成的背斜构造。天然气产自莺黄组中、上部砂岩中。粒间原生孔和粒间溶蚀扩大孔是砂岩中极其重要的储集空间。砂岩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研究表明,莺黄组地层所经受的成岩作用阶段为早成岩阶段及晚成岩阶段A-B期。溶蚀作用对砂岩成为高孔中渗储层贡献较大。深海盆地水道浊积砂、浅海陆架席状砂是良好的储集砂体。巨厚的烃源岩和良好的储集砂体及其与完整圈 闭的有机组合,是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富集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南彭佳屿盆地位于东海陆架南端,本研究包括南彭佳屿盆地、观音隆起、东引岛海脊、彭佳屿台地的一部分和台湾-肉道褶皱带.(图1)《享特》号调查船于1968年在东海和黄海进行了地球物理调查,于东海陆架发现了台湾盆地.台湾中油公司于1969年在台湾近海开始地震反射调查.获得了重力和磁测记录资料.Wageman等(1970)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后出版了东海陆架晚第三纪和第三纪盆地的两张构造框架图,并预测该区烃类的广阔前景.在台湾北部近海,采集了数千千米的多道地震资料,并完成12口探井.这些探井位于南彭佳屿盆地周围,而不在该盆地中央,无法与常规的电缆测井资料作对比.地震和测井资料显示,在始新统和渐新统之间有一个广泛不整合.已出版了两幅构造框架图,一幅为早第三纪构造图,另一幅为晚第三纪构造图.黄廷章(1981)和纪文荣(1992)据钙质超微化石研究的结果,把该区探井中岩石确定为第三纪和白垩纪.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南彭佳屿盆地早和中新生代沉积物的构造和地层演化过程.这一时期为盆地形成和同裂谷期沉积物沉积的时期.这次调查不仅包括这些沉积物的初始沉积和变形,而且包括随后的变形.  相似文献   

10.
综合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研究认为珠江口盆地西部珠江组一段上部泥质粉砂岩低阻油层砂体为潮流砂脊砂体,对潮流砂脊的形态与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潮流砂脊的水动力特点与形成机制,并在珠江组一段上部识别出四期水道,分析了潮流水道的分布及井震特征。指出水道内潮流砂脊构造-岩性圈闭和水道侧向遮挡构造-岩性圈闭两种有利的潮流砂脊隐蔽圈闭。  相似文献   

11.
在许多砂岩储集层中,有关取芯数据的图件都显示出渗透率(K)的对数与孔隙度(φ)呈线性关系.倘若这些数据是来自同一地层和(或)沉积相中,则通常可得到二者之间的相关趋势.笔者通过对一些已发表的渗透率-孔隙度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后,重新绘图,最终对每一地层提取了一条能概括其数据的趋势线.这些趋势线反映了渗透率与孔隙度之间关系的变化从人工合成的填砂模型和新近沉积砂岩的高渗透率、高孔隙度到固结砂岩的稍低的渗透率和孔隙度,最终到典型"致密砂岩"的低渗透率、低孔隙度.在log(k)-φ交会图上,不同组分的砂岩数据点分布在不同的路径上.石英胶结的高石英含量砂岩(石英碎屑岩、石英含量大于95%)形成了所有砂岩中的低孔隙度界限,并在低孔隙度(<10%)情况下,仍保持着高的渗透率.典型的石英碎屑砂岩在渗透率为1毫达西时,孔隙度范围为4%到10%,并在所有砂岩中,它具有最高的斜率.即较大的渗透率变化与较小的孔隙度变化相对应.交会图中,在给定渗透率值的情况下,较低石英含量砂岩的趋势线与石英碎屑岩趋势线相比,前者位于孔隙度较高的位置.对于人工合成填砂模型和未固结的自然砂岩,渗透率一般与孔隙度无关.由于成岩作用(压实、胶结和溶解作用的总和)使较细颗粒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减小的程度要大于较粗颗粒的砂岩,结果大多数储集层砂岩都反映出渗透率对数(log(k))与孔隙度(φ)之间的相关性,且其趋势线斜率为正值.也就是说在同一地层中,粒径相对较细的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一般低于粒径相对较粗的砂岩.这是因为,随着成岩作用的进行,较细砂岩的渗透率与孔隙度比较粗砂岩减小得更快,且在对数刻度中,渗透率值的范围也变大.虽然不同地层之间,趋势线的斜率,截距和分散程度各有不同,但对于同一地层,数据区域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南部区块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构造演化和地层发育特征分析,将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南部区块Napo组划分为4个层序。根据岩心中的潮汐层理、羽状交错层理、冲洗交错层理、具有大量贝壳等特征,识别研究区具有潮坪沉积环境。针对其沉积坡度缓,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互层沉积的特点,建立了缓坡混积陆棚边缘的沉积相模式,认为Oriente盆地南部区块Napo组发育有海岸平原、潮坪、局限台地和混积陆棚相。相序的垂向组合和平面迁移受海平面升降的控制,指出潮坪砂岩主要出现在各层序的陆架边缘体系域,水下浅滩砂岩出现在海侵体系域。从沉积角度看,潮汐水道砂体是最好的储层砂体。  相似文献   

13.
南海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发育三角洲-陆架沉积体系,由于受到北部古珠江三角洲和东南部东沙隆起的双重物源影响,岩相组合以及沉积类型多样化,低渗储层较为发育,但目前在储层沉积和砂体地质模式方面缺乏系统认识。利用薄片鉴定、测井岩相定量识别、层序地层分析、地震沉积学等方法,分析了珠海组及珠江组纵向约1 000 m三角洲-陆架沉积砂体的发育模式及特征。划分了中渗中粗砂岩相、低渗钙质砂岩相、低渗泥质砂岩相、低渗细粉砂岩相、低渗中粗砂岩相以及泥岩相六类岩相,建立了岩相定量识别图版。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层段划分为厚层中粗砂岩段、砂泥互层中粗砂岩段和大套泥岩夹薄层砂岩段三元沉积序列,构成了一个粒度逐渐向上变细的正旋回沉积。厚层中粗砂岩段主要目标为发育一定溶蚀孔隙,且顶部发育一定泥岩封堵的砂层;水下三角洲前缘砂泥互层沉积,组成了较好的储盖组合,利于油气藏形成。大套泥岩夹薄层砂岩段砂体以透镜状孤立发育于厚层陆架泥中,是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盆地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凤  王英民  李冬  徐强  黄振凯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6):952-960,1012,834,835
早渐新世晚期(30Ma)南海运动后,珠江口盆地大部分进入浅水陆架区,由陆相环境向海相环境过渡,古近纪末(23.8Ma)白云运动后,随着海平面的不断上升,盆地整体进入海相沉积环境。珠江口盆地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发育不同类型的储层,储层主要发育在上部的晚渐新世—第四纪海陆交互相及海相沉积中。浅水区储层主要包括三角洲砂体、陆架砂脊、滨岸砂、生物礁及扇三角洲砂体沉积,其中由古珠江大河控制的陆架三角洲—滨岸体系及生物礁是已发现油田最主要的产层;深水区储层主要包括海底扇,陆架边缘三角洲,台缘斜坡扇沉积,其中低位的海底扇砂体和陆架边缘三角洲是深水区最具潜力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新近纪珠江口盆地发生断坳转换之后,陆架坡折带一直位于番禺低隆起南侧—白云凹陷北坡地区,珠江组作为该区的主力产气层段,具有形成地层岩性圈闭的有利条件。以三维地震资料和已钻井为基础,结合周边的部分二维测线,对研究区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相分析,认为:①古珠江流域面积广、携带陆源粗碎屑物质丰富;②多期次构造运动造成古珠江流域地表物质疏松活化;③相对规模较大的海平面下降使得古珠江三角洲一直推进到陆架坡折带附近。上述3个因素的耦合叠加为番禺低隆起南侧—白云北坡地区发育粗碎屑沉积物提供了保障,这些沉积物在陆架坡折区所具有的特殊古地貌背景的控制下,在珠江组形成2套有利的储盖组合和多种类型的沉积砂体,从而为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中强制性海退体系域陆架边缘三角洲和低位体系域斜坡扇、盆底扇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最为有利,而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形成地层岩性圈闭的条件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6.
新近纪珠江口盆地发生断坳转换之后,陆架坡折带一直位于番禺低隆起南侧—白云凹陷北坡地区,珠江组作为该区的主力产气层段,具有形成地层岩性圈闭的有利条件。以三维地震资料和已钻井为基础,结合周边的部分二维测线,对研究区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相分析,认为:1古珠江流域面积广、携带陆源粗碎屑物质丰富;2多期次构造运动造成古珠江流域地表物质疏松活化;3相对规模较大的海平面下降使得古珠江三角洲一直推进到陆架坡折带附近。上述3个因素的耦合叠加为番禺低隆起南侧—白云北坡地区发育粗碎屑沉积物提供了保障,这些沉积物在陆架坡折区所具有的特殊古地貌背景的控制下,在珠江组形成2套有利的储盖组合和多种类型的沉积砂体,从而为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中强制性海退体系域陆架边缘三角洲和低位体系域斜坡扇、盆底扇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最为有利,而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形成地层岩性圈闭的条件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7.
前言横贯南极山脉上的雷黛冰川和比尔德莫尔冰川地区内的新生代冰川沉积是假整合覆盖在第三纪以前的岩石之上的致密地层;该地区位于南纬85°至86°之间,海拔1750至2500米。Mercer 把这些沉积物定为西里亚斯组,并指定比尔德莫尔冰川地区为标准地层(图1),随后,Mayewski(1972,1975)沿横贯南极山脉从南起斯科特冰川北至麦基冰川间达1300公里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分析方法研究了层状倾斜非均质地层的感应测井响应。分析模型特别有助于了解簿层状双元地层的感应测井响应,例如在宏观上表现为非均质电阻率的砂泥岩层序。我们讨论了这个分析模型的两个应用。在一个应用中,我们研究了当遇到薄非均质层时用到的特殊的感应测井围岩校正。大家都知道,薄层状砂泥岩层序在宏观上是作为非均质地层来处理的。当含油气地层是由不同颗粒大小分布的交互层组成时,宏观上也可作为非均质地层来处理。当这种地层是厚层时,感应测井的读数是精确的宏观电导率,通过宏观电导率可以计算地层的含油气饱和度。当层状地层厚度不大时,则应该采用适应的围岩校正(或薄层校正)以荻取真实宏观地层电导率和比较精确地估算含油气饱和度。我们使用分析模型来计算薄层效应和评价围岩校正。我们证实了,当不考虑非均质性的影响和常规围岩校正用于这种地层的测井响应时,将会过高估算地层电阻率以及由它得出的含油气饱和度。在另一个应用中,我们研究了簿层状砂泥岩层序中泥岩非均质性的影响。当泥岩层是非均质时,感应测井对这种层状地层的响应会是怎么样的.呢?在这些砂岩层中,我们时砂岩层电阻率和含油气饱和度的估算的精确程度又如何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使用了分析模型来研究薄层状地层中泥岩层非均质性对感应测井响应的影响。我们知道,如果砂百分比已知的话,某一层状地层的宏观电导率由砂岩层电导率和非均质泥岩层电导率唯一确定。我们也发现,如果假定泥岩为均质,且砂百分比已知,则砂岩电阻率估算值取决于泥岩电阻率和倾角。当不知砂百分比时,如果水平和垂向宏观电阻率组已知,可以估算砂岩电阻率和砂百分比。在这种情况中,若没有考虑泥岩的非均质性,则可能会过高估计砂岩电阻率。另一方面,除了低砂岩层电阻率(Rsd/Rsh<5)以外,一般来说,砂岩百分比的估算对泥岩的非均质性是敏感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岩心照片、分析化验资料、岩性岩相及组合特征、测井相应特征等分析,对澳洲F油田早二叠系T砂岩与P砂岩进行划分地层单元,确定沉积微相类型,进行单井沉积学分析,总结辫状河-曲流河叠置体沉积模式和分布规律,并探讨这种叠加模式对于古气候、古构造和沉积物供给的指示意义。这种辫状河-曲流河叠置体的识别和认识对于陆相盆地河流相砂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分析方法,通过对爱尔兰西海岸Ross Sandstone组深水浊积朵叶体露头的详细研究,基于侧向稳定展布的泥岩段、沉积构造与岩相组合、砂岩融合的程度以及沉积物的样式与厚度4个方面,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探讨了深水浊积朵叶体的沉积模式及不同层次基准面旋回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富含有机质与棱菊石化石的远洋泥岩是长期基准面旋回的界面。在长期旋回内,侧向展布数千米至数万米的薄层泥岩夹粉砂岩是中期基准面旋回的界面。每一个中期旋回都由数个相互叠置的向上变厚旋回组成,单个向上变厚旋回通常由底部薄层泥岩夹粉砂岩开始,往上逐渐转变为厚层的无构造砂岩;其厚度通常为0.5~7 m,并可稳定延伸数百米至数千米,反映了朵叶体的持续前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