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板块上具有无数像海山、海岭等那样的各种规模的高点。于海洋板块俯冲之际,那些高点的一部分未向陆侧碰撞、加积,而向海沟之下俯冲。本文列举具体实例,以研讨表面呈起伏状态的海洋板块于俯冲时所形成的地质现象。  相似文献   

2.
引言印度板块与缅甸一安达曼海地区的东南亚的斜向一切向会聚,致使仰冲板块的各个块段(或各个小板块)沿近乎平行的俯冲和平推断裂带发生了离异运动。这种情况与Fitch(1972)对苏门答腊地区所描述的一样。在那里,俯冲沿巽他海沟的内壁发生,右旋水平运动则沿苏门答腊的断层体系而发  相似文献   

3.
1 前言南中国海、亚洲大陆和菲律宾板块在台湾和吕宋地区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图1,何,1986)。南中国海的洋壳沿吕宋西部岸外的马尼拉海沟俯冲于朝西运动的菲律宾海板块之下。这一会聚构造朝台湾方向变为弧-陆碰撞。自新第三纪晚期以来,菲律宾海板块前缘的吕宋弧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Suppe(1984)指出,所产生的碰撞已朝南推进,扩大到台湾东南岸外地区(图1)。  相似文献   

4.
台湾虽属“弹丸之地”,但它处于环太平洋岛弧带的西侧,是“板块学”,“地体构造”研究的难得窗口。更因它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碰撞带上,地震活动特别频繁,板块运动中的俯冲与碰撞作用使其拥有重要的地质科学研究环境,除马尼拉海沟及琉球海沟两个俯冲带外又有岛弧与大陆的碰撞作用进行着,因此就引起中外地质界的重视和极大兴趣,针对台湾地质特性,开展以弧陆碰撞、地体构造运动等为主要议题的合作研究。自1995年至1996年底已进行过的国际地质研讨会就有:1995年4月台湾的活动碰撞研讨会;1995年4月海峡两岸地质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在日本列岛,已知于较近的地质时代或现在,陆块与陆块尚在碰撞,如在伊豆附近的菲律宾海板块与日本列岛的碰撞、日本中部的东北日本与西南日本的碰撞,以及在北海道发生的碰撞。由于这些碰撞带通常具极复杂的地质构造,同时亦由于其内部构造亦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难以了解俯冲带的一般特征。然而,碰撞带与同是板块会聚边界的大洋板块的俯冲带  相似文献   

6.
1 引言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范围里。这个地震带恰恰是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二者的边界。因而台湾及其附近的地质环境引起地质科学领域中专家们的极大注意。许多地质学家(SenoT.等,1978;等,)对台湾及其附近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形成机制已经作过研究。他们指出:在台湾东北,菲律宾海板块向下呈弧形俯冲;在台湾的南面,中国南海板块向吕宋岛弧之下也发生类似的俯冲。台湾东南是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碰撞带的一部分。最近几年里,在台湾一带曾进行了大比例尺的地球物理调查。上述这些研究积累了大量有关该区构造作用、变质作用和应力场状态等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演化(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赵金海 《海洋石油》2004,24(4):6-14
文章宏观地论述了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该文对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盆地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冲绳海槽的地质特征、冲绳海槽盆地成因机制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火山弧等作了详细的探讨 ,认为东海岩石圈是西部陆地华南岩石圈向海区的延伸 ,冲绳海槽是一个地壳和岩石圈急剧变薄的地区。海槽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热流值异常高且热流值高低相差悬殊 ,菲律宾海的构造演化影响冲绳海槽北段的形成 ,中国台湾东部的弧陆碰撞影响冲绳海槽南段的形成 ,而东海大陆架上的龙井运动又是冲绳海槽拉张的产物。作者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 1 )东海盆地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俯冲和弧后拉张的结果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楔入、隆升成山的远程效应和中国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弧陆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动力场在东海地区形成叠加、复合 ,从而在东海产生了不同时期 ,不同力学性质和不同发展历史的盆地 ;( 2 )东海海域内有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成因机制和不同演化历史的沉积盆地 ;( 3)冲绳海槽是欧亚板块东缘上的一个独具地质风格的构造单元 ,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造成的一个弧后盆地 ,属陆缘上的一个发展到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8.
<正>正如对贝尼奥夫带的滑动矢星所作的研究证明的,印度-澳大利亚和东南亚板块的会聚运动大致沿N-S向发生。因此,沿苏门答腊的俯冲是斜向的,在爪哇西南的俯冲是正交向的(图1)。苏门答腊之下的斜向俯冲导致会聚运动配分,沿主苏门答腊断层和明打威走滑断层具有走滑分量。根据地震证据,尤其是与俯冲有关的地震深度分布,有人提出在苏门答腊以南和巽他海峡之下俯冲板块内有不连续。曾认为两种俯冲体制的转变发生于爪哇西南面。问题是,苏门答腊断层和明打威断层是否延续到增生柱以及它们与西爪哇构造的关系如何?  相似文献   

9.
菲律宾群岛位于欧亚边缘和菲律宾海板块间的会聚板块边界处。从台湾至苏拉威西海可区分几个区域(图1),即(1)在台湾的,东亚与吕宋弧北端之间的碰撞带,(2)吕宋弧以西的南中国海沿马尼拉海沟的大洋俯冲区,(3)巴拉望群岛和民都洛—班乃之间具有走向平移运动的复杂碰撞带,(4)苏禄海沿内格罗海沟俯冲在中菲律宾之下的大洋俯冲区,  相似文献   

10.
板块边界因碰撞而发生间歇性错动时,在上叠板块背侧,会诱发出反方向的俯冲。本文概述了从形成北美、欧亚板块之后一直到现今的演化史。  相似文献   

11.
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演化(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金海 《海洋石油》2005,25(1):1-10
文章宏观地论述了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该文对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盆地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冲绳海槽的地质特征、冲绳海槽盆地成因机制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火山弧等作了详细的探讨,认为东海岩石圈是西部陆地华南岩石圈向海区的延伸,冲绳海槽是一个地壳和岩石圈急剧变薄的地区。海槽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热流值异常高且热流值高低相差悬殊,菲律宾海的构造演化影响冲绳海槽北段的形成,中国台湾东部的弧陆碰撞影响冲绳海槽南段的形成,而东海大陆架上的龙井运动又是冲绳海槽拉张的产物。作者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东海盆地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俯冲和弧后拉张的结果;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楔入、隆升成山远程效应和中国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弧陆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动力场在东海地区形成叠加、复合,从而在东海产生了不同时期,不同力学性质和不同发展历史的盆地;(2)东海海域内有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成因机制和不同演化历史的沉积盆地;(3)冲绳海槽是欧亚板块东缘上的一个独具地质风格的构造单元,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造成的一个弧后盆地,属陆缘上的一个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裂谷;(4)冲绳海槽的北  相似文献   

12.
具有深地震活动的俯冲带与地幔对流的下降支有关,而且附属于对流下降支。因此,俯冲带的位置对于对流稳定体系来说是相对固定的。上悬于俯冲带上的岩石圈板块可以移离俯冲带,也可以移向俯冲带之上。在前一种情况下,俯冲带后面发生引张作用,形成弧后盆地新洋壳。在后一种情况下,可以见到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在大多数火山岛弧后面,沿着边缘海盆地边界可找到独立的浅震带。这些浅震带与贝尼奥夫主震带平行,构成岛弧微板块的边界。岛弧微板块可以作为计算消亡板块和上悬板块相对运动的参考系。对千岛等岛弧前沿的浅震带,计算了太平洋板块对西太平洋岛弧微板块的旋转极的位置。根据板块运动的全球闭合度确定,在过去1千万年时间里,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各自反时针旋转移离西太平洋岛弧体系,为弧后盆地张开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南美在向俯冲带上移动。有些“热点”如夏威夷等十分缓慢地相对于岛弧体系移动。据推测,西太平洋俯冲带和各个“热点”形成一个独立的参考系,一般可以用来分析板块的绝对运动。  相似文献   

13.
1 前言台湾岛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复杂的会聚板块交界处,北向的吕宋火山弧沿着此边界现今与北东向的欧亚大陆边缘发生了向南推进的弧-陆碰撞(图1)。台湾碰撞作用的特点是欧亚大陆边缘的俯冲、活动的褶皱-逆冲带中地壳的巨大加厚、区域性变质作用和迅速的隆起,后者受到迅速侵蚀的平衡。自早上新世以来,与碰撞有关的造山作用伴有在台湾增生楔西翼(前渊)和东翼(向洋翼)之上同构造深沉积盆地的发育。在东翼盆地(碰撞盆地)中盆地形成和沉降的详细记录在台湾东部海岸山脉的中新-更新世火山岩和沉积岩中被保存  相似文献   

14.
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特点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东部,其东为太平洋板块,南部为印度板块,中新生代构造是三大板块活动的结果。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消减,使中国大陆东部地区拉张裂陷,形成一系列裂谷盆地。西南侧印度板块向北碰撞挤压,使中国大陆中西部隆起,形成巨型挤压型盆地。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长垣中部断层走向及板块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松辽盆地长垣隆起中部,近年来开展的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揭示出该区正断层走向自下而上具有逐渐向西偏移的演化趋势。基本上以白垩系泉头组顶面地震反射层(T2:约98.9×106 a)为界,主要的断层走向在其下为与长垣平行的北北东向或南北向,在其上为北北西向,二者约有60°的偏差。这种变化代表着原地最大水平主压应力的同向变化,应反映邻近陆缘洋壳俯冲速度的变化。120×106 a时伊泽纳崎板块朝欧亚大陆呈高角度斜向俯冲消减,而后被相对正向俯冲的洋壳板块所取代,同时板块运动的速率有所减小,意味着板块的正向俯冲相对斜向俯冲将更加有效、长距离地向板内传递挤压应力。  相似文献   

16.
新疆三大盆地边缘古推覆体的形成演化与油气远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当驮着大陆块体的岩石圈板块向某一大陆块体边缘发生俯冲、消减活动时,其前缘的大洋地壳岩石圈随着俯冲作用不断消亡,大洋不断变窄,直到洋壳岩石圈全部消亡后,将导致大陆间碰撞的停止和大洋的封闭,同时由于俯冲盘大陆块体浮力大,不能俯冲、消亡,产生的强大挤压应力形成喜马拉雅型造山带和推覆体构造带,其演化模式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7.
周口坳陷构造特征与油气远景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这是一个横跨在华北地块与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上的中新生代断坳型坳陷。中生代坳陷的形成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陆-陆碰撞引起的陆内火山活动及A型俯冲作用有关。新生代张剪性弧形断陷的形成是郯庐断裂系右行剪切平移运动和该区北西西向断裂左行剪切平移运动联合作用的结果。中部凹陷带是当前有利的油气勘探地区;对南部凹陷带的中生界和北部凹陷带的下古生界应加强工作。  相似文献   

18.
帕米尔地区碰撞构造与塔里木盆地的改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帕米尔地区碰撞构造的岩石与同位素年龄记录了印度板块对亚洲板块的运动,经历了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113±1.5Ma~71.1±1.4Ma)、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发生碰撞(36.95±1.2Ma)、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后持续榨挤(6.69~6.80Ma)等3个阶段。处于帕米尔冲断带前缘的塔西南侏罗-白垩纪/老第三纪前陆盆地,经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作用改造后,仅留下麦盖提斜坡带和塔中-巴楚前缘隆起带两部分;中新世-第四纪前陆盆地的沉降中心向北迁移至叶城-喀什一线,快速的沉降作用堆积了5000~6000m的粗碎屑沉积物。天山造山带南侧的库车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结构上比较完整,改造程度小于塔西南,保留了依奇克里克-克拉苏侏罗-白垩纪/老第三纪前渊沉降带、秋立塔格-亚肯斜坡带和牙哈-塔北前缘隆起带;在中新世碰撞作用期间,大部分三叠-侏罗纪/早白垩世地层则形成了逆冲断层与断弯-断展褶皱带,秋立塔格-亚肯斜坡带的滑脱断层与滑脱褶皱的递进变形带;之后,又被向南迁移的拜城-阳霞上新世-第四纪凹陷所叠加、覆盖而保存,具备了形成大型天然气田的条件。中新世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后榨挤与平移挤出作用阶段,在喀什坳陷内形成英吉莎、明遥路等深层原地变形体背斜,西天山山前的阿图什背斜、克拉苏背斜、塔浪河、阿拉布拉克等深部白垩-下第三系,也可能存在属于碰撞构造期(第Ⅱ期)的原地褶皱变形体构造.这些构造应是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中国陆内俯冲(C-俯冲)观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1984年首次提出C-俯冲(中国陆内俯冲——Chinese-Snbduction之简称)观点后,引起了国内地学界强烈的反响。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地质现象证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这一观点认为,C-俯冲带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古老褶皱山系与内陆盆地边缘坳陷之间;C-俯冲带早期为正断层,后期转化为逆断层,成为盆地坳陷边缘主动向山系潜滑的俯冲断层;C-俯冲带有着良好的成油条件,在逆冲带形成早期往往发育着较厚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后期形成前渊盆地,在中、新生代可形成良好的湖相成油环境;青藏高原的崛起除了与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有关外,还与龙门山 , C-俯冲活动有关;C-俯冲不仅在中国中西部存在,也存在于中国的东部地区, C-俯冲观点的提出,丰富、完善了板块学说关于中、新生代造山带形成的模式,是中国地学工作者在大陆构造理论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为试图解释菲律宾群岛的大地构造,作者考查了该地区的地震和火山活动资料,确定了浅、中及深源地震的一些新断层面解。本文揭示出,在西菲律宾存在着一条向东下冲的带,它在内格罗斯岛附近发育颇佳。西菲律宾的几个浅源地震的断层面解,显示了具有向东或向北东滑动矢量的冲断作用。由于沿中吕宋西部附近的马尼拉海沟也发生着欧亚板块向东的剧烈俯冲,这表明从台湾到马鲁古海的苏扭威西岛,沿西菲律宾可能曾发生过欧亚板块的下冲作用。沿存在陆壳的一些地段,下冲则已停止。这一解释与本区地质和重力异常相符。在东菲律宾附近,菲律宾海板块向西的俯冲发生在:1)沿菲律宾海沟,2)沿靠近本哈姆隆起西缘的局部地带。因此菲律宾群岛东西两侧以活动而不连贯的俯冲体系为界。据推断,这些活动海沟系的某些段的一端附近有左旋走向滑动断层作用,表明运动属横移性质。菲律宾断层的地震活动集中在10°N和15°N之间的地带,看来是由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相向运动而产生的应力在下冲过程中未释放所致。与菲律宾断层有关的浅源地震断层面解表明,左旋走向滑动与野外观测是一致的。本文研究表明,菲律宾断层地震活动的程度和震级组成了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之间运动的一个分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