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针对土木基础设施网络系统 ,讨论了系统总投入 (造价与损失期望之和 )的评估方法 ,建立了结构设防烈度与系统总投入的函数关系 ,考虑未来损失期望 ,以系统总投入最小作为主要优化指标 ,进行了建筑结构最优设防烈度的优化决策 ,通过将系统优化变量转化为较少的离散变量 ,减轻了优化工作量  相似文献   

2.
土木基础设施网络系统两阶段抗震全局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基础设施网络系统两阶段抗震全局优化设计的总体设想,即系统最小总投入(造价与损失期望之和)条件下单元可靠度最优分配(系统优化)与给定可靠度约束下结构最低造价设计(结构优化),并通过建立结构可靠度与设防烈度或线型结构(如管道等)具体方案间的关系,将系统优化转化为具有较少离散变量的优化设计,并利用正交枚举法进行简化计算,从而避免了大规模非线性规划的示解及目前给定可靠度水平下结构优化技术尚不成熟的困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基于最优设防烈度的抗震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并以渤海油田BZ28—1储油平台为例,在目标函数中既考虑了结构的造价又考虑了损失期望,根据“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原则,利用抗震规范的“二阶段”抗震设计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得到了考虑造价和损失期望、基于最优设防烈度的最优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基于最优设防烈度的抗震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并以渤海油田 BZ28-1储油平台为例,在目标函数中既考虑了结构的造价又考虑了损失期望,根据“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原则,利用抗震规范的“二阶段”抗震设计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得到了考虑造价和损失期望、基于最优设防烈度的最优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用概率方法对典型框架结构在遭遇不同地震烈度下的易损性进行分析然后计算结构的地震损失.根据结构在不同设防烈度下的造价,分析结构设防烈度与建筑物造价之间的关系和造价的提高与地震损失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某一地区的经济情况,分析提高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是否符合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基于最优设防烈度和损伤性能的抗震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优化设计概念,并将其与最优设防烈度的决策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了基于最估设防烈度和损伤性能的抗震结构优化设计概念,并给出了一般性的优化设计过程。给出了指定设防烈度下基于损伤性能的抗震结构最小造价设计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优化模型的特点和求解策略。最后用一个数值算例说明了所提方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论抗灾结构优化设计的实用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抗灾结构优化设计应该具备的一些特点;抗灾优化的层次性;优化的目标必须既考虑结构的近期投资(造价)又考虑其长远效益(遇灾损失期望);抗灾结构的多级设防原则;最优设防水平的决策,优化方法必须与现行国家设计规划相接轨。我们希望,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作为修改和增补设计规范时的参考素材,或编制相应的推荐性设计规程。  相似文献   

8.
针对多层混凝土结构底层柱抗震能力较差的问题,本文采取提高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方法,计算分析七度、八度设防下框架梁、柱的轴力、剪力和弯矩。数值结果表明:提高结构的设防烈度,梁、柱的弯矩、剪力、轴力均增大,在底层(第一层)变化最为突出。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底层柱的破坏,因而增大建筑设计中的设防烈度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三级设防抗震结构最优设计烈度的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的抗震结构最优化设计(设防)烈度的决策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以最近ISO2394;1998《结构可靠度总原则》提出的优化目标为目标函数;(2)完全和我国现行的设计规范的精神和规定相一致;(3)指出抗震结构的三级设防标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与我们提出的结构的三级工作模式(安全,中介,失效)在概念上是一致的,因而可以利用文献[3]中提出的抗震结构可靠性向量分析方法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选取某六层混凝土空心砌块结构,用时程分析法比较在不同场地条件和抗震设防烈度下,其在近场及远场地震作用下的反应.通过分析结果及相应图表,最终得出:在相同场地条件与设防烈度下,其结构在近震作用下的反应要大于远震的.  相似文献   

11.
考虑重要性时抗震结构最优设防水准的决策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设防烈度作为决策单体结构最优地震设防水准(即最优设防荷载)的参数,结合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提出了考虑重要性时工程结构地震设防水准的定义和取值方法;同时提出了考虑重要性时基于变形的地震性能目标;探讨了工程结构地震破坏的宏观模糊概率分析方法;提出了最小造价曲线的两种求解方法:精确方法和简化方法;最后给出了考虑重要性时单体结构最优地震设防水准的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结构"投资-效益"准则的全寿命优化设计为研究背景,将结构的初始工程造价及失效损失费用最小化定为优化目标,并根据两阶段的优化方案,在决策抗震结构的最优设防水平阶段引入分灾抗震的概念,建立基于全寿命理论的分灾抗震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并通过工程实例证实文中所采用的优化思路是有效、可行的;进而,在按最优设防烈度进行优化设计阶段引入失效模式优化理论,从而建立基于失效模式的全寿命分灾抗震优化设计数学模型,为全寿命优化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某超限框架-核心筒结构为例,通过对该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弹性分析、设防烈度下的等效弹性计算以及罕遇地震下等效弹性分析和弹塑性分析,并对开洞楼层的楼板应力分析,检验其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加强措施后,能达到期望的性能目标,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截面的优化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梁的配筋和截面有效高度为优化设计变量,导出了RC框架梁的优化配筋率和优化设计高度,并给出了各种荷载作用下,不同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条件下的截面优化设计高度表达式,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工程大系统中并联子系统存在的可能性。论述了工程系统的优化问题可以归结为工程系统的可靠度(或失效概率)最优分配问题。在假设各结构子系统相互统计独立的条件下给出了二种情况下并联子系统各结构最优可靠度的决策方法,一种情况是在给定并联子系统失效概率条件下,使该子系统总投入(包括造价和损失期望)最小;一种情况是在给定总投入条件下使并联子系统失效概率最小,这是互为对偶的两个问题。最后给出了计算例题。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并联子系统优化数学模型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合理地选取了4类场地320条强震记录,基于SDOF体系的地震能量方程,利用弹塑性动力分析程序,研究了地震动特性对SDOF体系的地震能量响应及其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SDOF体系的地震总输入能、滞回耗能、阻尼耗能都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阻尼耗能是中长周期结构在小震作用下消耗地震能量的主要方式,而滞回耗能则是结构在大震作用下消耗地震能量的主要方式;随着场地土质的变软,各类地震能量响应都呈递增趋势,它们的增幅也随着场地土质的变软而加剧;只要以某一设防烈度为标准,并给出相应的能量反应谱,则其它设防烈度的能量反应谱就可以根据PGA设防烈度与PGA标准烈度比值的平方调整得到.  相似文献   

17.
结构抗震设计的地震烈度一般取设防烈度,它是结构抗震设防的基本水平,高层设计时需要根据建筑的重要性、使用环境等进行调整。本文依据《震规》、《砼规》和《高规》给出高层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时在各种情况下的地震烈度调整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给出了二种情况下串联工程系统各结构最优可靠度的决策方法:一种情况是在给定总系统可靠度条件下,使工程总造价和损失期望之和最小;另一情况是在给定总造价和损失期望条件下,使总系统可靠度最大.这是相互对偶的二个问题.本文所提的方法比我们在文献[1]中提出的工程系统全局优化方法更为合理,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并且在计算上也更为简便.  相似文献   

19.
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抗侧向倒塌能力是抗震性能评价的基础。选取4个结构整体性能参数作为结构抗侧向倒塌能力评价指标,分别为结构强屈比、超强系数、延性系数和延展系数。按中国现行规范设计了12个RC框架结构,考虑侧向力分布形式和设防烈度的影响,采用Pushover方法对结构进行计算,并根据能力曲线和结构整体性能参数对结构抗侧向倒塌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结构整体性能参数能从强度储备和变形能力两个方面对结构抗侧向倒塌能力进行分析;随着设防烈度和结构高度的提高,侧向力分布形式对结构抗侧向倒塌能力的影响增大;设防烈度对结构强屈比和结构延展系数的影响较小,对结构超强系数和结构延性系数的影响较大;随着设防烈度的提高,结构超强系数减小,而结构延性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20.
对实际底层柱顶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及其底层结构安全性进行分析,应用有限元软件Perform 3D建模,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在设防烈度7度(0.15g)中震作用下,楼层剪力大幅度减小;在超设防烈度8度(0.20g)大震作用下,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最大值为1/327,而底层结构最大值为1/913,楼层加速度反应减震率在68.4%~84.9%。分析进一步表明: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可以满足超设防烈度(半度)要求,显著提高了抗震性态水平,抗震设防目标高于抗震结构。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