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中对常规固结试验和快速固结试验两种试验方法通过对比试验进行了比较,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原状黄土连续加荷k0固结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恒荷重速率试验法,对甘肃陇西Q_3原状黄土进行了k_0固结试验。根据对试验数据的分析,认为原状黄土由于结构性的影响,其变形分三个阶段,依次为结构基本完好阶段、结构破坏阶段、重塑阶段。第一阶段土体变形微小,可不予考虑,第二和第三阶段应变与轴向应力的对数间近似直线关系,可用于计算荷载连续施加过程中土体的变形。当应力稳定后,应变与时间之间符合双曲线关系模式,可用于计算荷载稳定后的土体变形。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地基渗流固结理论应该用超自由水压力的等效压缩系数来描述,地基沉降应该用总附加应力及总应力压缩模量来计算,都不需要有效应力";用超自由水压力的等效压缩系数修正了太沙基一维固结微分方程;初步探讨了非饱和土的等效压缩系数和等效压缩模量。  相似文献   

4.
马莉 《山西建筑》2007,33(20):116-117
介绍了标准固结法与快速固结法,并通过工程实际对两种方法分别测得的压缩系数进行了对比,指出压缩系数的大小不仅与试验方法有关,同时与土的性质也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4)
对某吹填区软土进行了不同固结压力、固结时间、排水距离、初始孔隙比等的对比性固结试验,研究了软土的固结及次固结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次固结系数与压缩指数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压缩性指标与上覆固结压力密切相关;固结变形与先期固结压力有关,在超固结阶段呈线性变形、正常固结阶段呈黏塑性变形的特征;次固结系数随固结压力变化可分3个阶段,阶段Ⅱ(p_c相似文献   

6.
对庆阳原状黄土,在不同的净竖向压力及基质吸力组合下进行了固结快剪直剪试验.通过对这些试验结果的整理分析得出:①基质吸力s与净竖向压力p的增大均提高了原状黄土的抗剪强度和初始剪切模量.②吸力的增加主要引起了表观黏聚力c"=c'+(ua-uw)tanφ"的增加,吸力在s=0~100 kPa范围内对原状黄土的表观黏聚力c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平面应变偏压固结条件下的原状黄土的强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含水率和低围压条件下,黄土应力-应变曲线在硬化过程中有弱化现象。含水率、围压和初始固结应力比越大,黄土结构损伤越明显,应力-应变曲线硬化越显著;黄土在低围压时以侧胀为主,在高围压时以侧缩为主,且具有持续侧缩和先侧缩后侧胀两种形式;黄土主要呈剪缩特征,只在低围压、低含水率时才呈先剪缩后剪胀。随着围压增高,剪缩越明显而广义剪应变减小。当围压较低时,体应变与广义剪应变的发展受含水率和初始固结应力比影响的规律性较显著;反之,则较弱。  相似文献   

8.
对太原东山地区黄土试样的湿陷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该地区黄土的特性及其湿陷特性进行了总结,得出黄土的湿陷系数与压缩模量衰减的规律,指出采用压缩模量衰减来评价黄土的湿陷等级计算比较简便,更具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对福州可门港原状淤泥进行单向压缩和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试验得到了福州地区滨海淤泥在荷载作用下由弹性状态向塑性状态变化过程中其固结应力、孔隙水压力与轴向应变的关系以及应力路径曲线的特征。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可知,福州淤泥的固结屈服应力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压缩模量与深度关系不大。通过三轴试验和三轴固结-回弹-再压缩试验得到福州软土修正剑桥模型的指标参数,为该地区滨海软土本构模型及参数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5)
通过测试重塑黄土固结过程中不同电流频率下的横向和竖向电阻率,分析了其电阻率结构特性参数(平均结构因子、平均形状因子与各向异性系数)的变化规律,结合微结构的变化探讨了其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重塑黄土固结过程中,竖向电阻率随着竖向压力的增加先减小,减小过程集中在初始阶段(0相似文献   

11.
压实黄土的一维次固结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一系列的一维固结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压实黄土的次固结特性,分析了固结压力、固结时间、加载比和超载预压处理对次固结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固结压力的变化,压实黄土的次固结系数表现出与当前应力状态有关的变化规律。当处于正常固结状态时,次固结系数近似为一常数;而当超载预压处理后,次固结系数随超载比和超载作用时间不同而变化。同时,在正常固结状态时,次固结系数与压缩指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且受加载比和作用时间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非饱和原状和重塑Q3黄土渗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非饱和 Q3 黄土渗水特性,设计一套原状黄土取样设备,取得大尺寸原状竖直和水平土柱各 2 个;并制备 5 个干密度不同的重塑土样。对 9 个试样进行水平土柱试验,用 TDR 水分计和热传导吸力探头分别检测土样不同断面处的体积含水率和基质吸力。试验结果表明:土中裂隙的走向和干密度对入渗率均有影响。对于原状试样,浸水前期竖直试样入渗率要大于水平试样,湿润锋超过 50 cm 后,竖直和水平试样入渗率几乎接近一致。竖直与水平原状试样的非饱和扩散率主要差别在饱和度低于 0.6 的区域,饱和度高于 0.6 两者扩散率差别不大;对于重塑试样,低饱和度区域干密度对扩散率影响要大于高饱和度区域。同等干密度和含水率条件下,低饱和度区域重塑试样非饱和渗透系数大于原状试样;而高饱和度区域原状试样非饱和渗透系数大于重塑试样。取样方法和研究成果对同类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朱桂军 《山西建筑》2009,35(33):89-90
在分析强夯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夯施工工艺及方案,并根据对比试验研究,验证了强夯施工方案的有效治理深度,为今后强夯施工工艺的选择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强夯黄土地基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国富 《山西建筑》2002,28(1):38-38,40
湿陷等级高、湿陷土层巨厚的马兰黄土地基多采用强夯处理,但通过对部分工程的调查发现,夯后黄土地基上的建筑物也有个别较严重的裂缝 发生。根据裂缝发生、发展及分布的特征,结合夯后黄土的工程特性和工程实例,从机理入手,对强夯后的黄土地基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崔雪青 《山西建筑》2009,35(28):98-99
从强夯法的产生出发,归纳总结了强夯法的施工特点,分析了使用强夯法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范围,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区经济建设的实际条件和需要,总结在不同层面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用于指导工程建设,节约经济。  相似文献   

16.
韩正卿  黄永东 《山西建筑》2009,35(20):299-300
分析了湿陷性黄土的沉降机理及强夯法的原理,探讨了强夯法技术参数的确定,详细介绍了强夯法施工工艺,并通过具体工程实例,证明了强夯法处理湿陷性效果显著,从而推广强夯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废轮胎颗粒与黄土混合土压缩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一维压缩试验研究了掺量为0%~50%的废轮胎颗粒与黄土混合土的压缩特性,目的是研究该混合土作为轻质回填材料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混合土压缩特性介于纯压实黄土与纯废轮胎颗粒之间,总体上随掺量增加压缩系数增大、压缩模量减小、可恢复应变增加。低应力条件下废轮胎掺量约30%的混合土应变较小,随掺量增加混合土压缩模量减小。混合土内部颗粒接触结构及颗粒刚度特性是压缩特性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废轮胎颗粒与黄土混合土的压缩模量随掺量变化的特性及其较大的可恢复变形性可用于与变形有关的岩土工程中,比如涵顶减荷、动力荷载应力缓冲等,同时也为处理废轮胎提供了新的岩土工程途径。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窑居建筑洞体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土体加筋措施加固窑洞的建议,并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加筋确实有效改善了土体及窑洞整体结构的强度和变形,该措施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在未来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王凤超  张红波  徐建 《山西建筑》2007,33(27):108-109
对强夯法的加固机理、适用范围及对湿陷性黄土的成因、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合工程实例,对强夯法的技术处理要求、施工方法及步骤进行了介绍,工程实践表明,强夯法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