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技术时间推移监测试验通过监测选定区块内注水井不同注水阶段的水驱前缘,了解区块内各注水井的优势注水方向、推进距离等监测参数的变化情况,与地质资料相结合,最终给出随时间推移的水驱前缘展布图。本文重点介绍了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原理以及时间推移监测试验测试实例,分析此项技术在大庆油田生产中的作用,及时掌握井组的水驱波及动用状况,加强注采井组调控,为区块开发方案制定及调整注水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阐述了微地震注水前缘监测的原理,应用微地震注水前缘监测系统,通过微地震信息的现场监测和解释,结合生产动态及其他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并以秦家屯地区的QK3-5井为例,描述了秦家屯地区注水开发状态下水井水驱前缘位置,研究了地下油水运动规律,证明了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应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分析与研究油田汽水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技术是利用注水产的微地震来监测裂缝发育状况、注水波及区域以及优势区域。本文通过该技术在吴起油田王沟门区块26-31-1井组的应用,明确该井组水驱波及区域,为该区油水井措施提供方向,为区块开发方案制定及调整注水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的简单介绍,以摩尔-库伦理论为基础,应用微地震监测与分析技术对车排子井区1#井二级压裂层进行微地震压裂裂缝监测;通过微地震裂缝实时监测,获得车排子井区1#井分段暂堵压裂裂缝的方位、长度、高度等产状信息;结合车排子油田地质构造等资料,分析车排子井区1#井分段暂堵压裂裂缝形成机理及裂缝性质,科学评价该井油层渗流阻力及压裂效果改善状况,以便为今后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胜新  曹新平  佟国章  李建萍  褚军 《广东化工》2011,38(6):295-296,298
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使用现代声发射技术中平面任意三角形阵列的源定位方法,结合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和相关的油田地质参数,可在屏幕上实时显示数千米深岩层人工裂缝的变化形态和方位状况,开创性地应用高新技术手段指导油田开采,达到了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原油产量的目的。文章以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对火烧山油田压裂井监测及彩南油田注水井组监测结果,评价了注水井组的水窜方向和压裂井裂缝的形态、方向及长度,对油田压裂效果评价和油田后期注采井网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低渗透裂缝性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裂缝发育水井压力上升迅速,油井见水快,调整效果不明显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近两年,新肇油井见水有加剧的趋势,严重制约了油田的开发效果.本文描述了新肇注水基本特征,并对裂缝油田注水开发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点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7.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以摩尔-库伦等理论为基础,通过记录、定位油水井在压裂、注水时因地层压力变化而产生的微地震源资料,进而计算出水驱前缘、注入水波及范围、优势注水方向,直观地评价区决水驱状况、水淹方向评价,为油藏下步开发调整,确定注采井距、注水参数、调堵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法,并以W 13N块日常注水破裂监测为实例阐述了该项技术的关键技术及其监测过程,描述了W 13N块裂缝分布、水驱前缘及其剩余油分布规律,其结果与生产实际比较吻合。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W 13N块的综合调整方案,共实施各类措施18次,油藏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是应用于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在油田注水生产过程中,地下储层注水前缘空间三维形态的识别监测技术对注水评估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国外常用的方法是在压裂井周边的观察井中放置地震检波器串,接受得到注水期间信噪比高的微地震信号,通过每个地下破裂事件的产生震源点到检波器点的微地震波旅行初至时间,确定地下储层产生微地震震源点的空间位置。微破裂向量扫描注水前缘监测技术是在近地表布置多套微地震波三分量信号采集站形成仪器阵列系统,运用多道集(至少360个检波器)共同接受地下岩石破裂所产生的微地震纵波和横波,利用地下空间体地震波速度模型及地震波信号传播路径射线追踪,进行微地震波场的向量叠加和微地震波振幅反演计算,并通过分析微地震波振幅(即能量)属性在时间域和三维空间的相关性,可视化解释注水前缘的空间形态和演变发育过程。从而对注水生产进行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在对油藏进行注水开发过程中,明确注入水推进方向和水驱前缘位置是十分重要的。以摩尔一库伦理论、断裂力学准则等理论为基础的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技术可以对注水井进行监测,能够得到该井的水驱前缘展布状况、注入水波及范围及水驱主流方向,从而可以直观的检验注水开发效果,为后期注采井网的调整提供依据。该技术在柳102断块LN 1-5井组的现场应用监测解释结果与井组动静态资料分析结果一致,说明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技术可以有效的监测和评价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对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原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微地震发生机制、定位原理、裂缝空间分布描述原理;对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工艺进行了描述,并对工艺原理进行了分析。微地震压裂裂缝监测技术分别在油田压裂转向、双封分层压裂、压裂效果的判定、水平井多段压裂各个方面进行了应用,有效地优化了压裂施工过程和压裂方案设计,提供了油气藏资源评价、油气藏驱替信息和未来钻井位置图及二次勘探的规划依据,达到了增产目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月25日,记者从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了解到,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与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联合成立的攻关项目组,经过一年多的现场试验,在国内首次成功研发井中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初步开发了解释软件,项目攻关获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3.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是我国的一类主要油藏,随着石油需求的增大,对这类油藏的开采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对这类油藏的定义、特性以及开采难度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对不稳定性注水技术在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开采中的应用原理、相关参数选择以及能够提升油藏采收率的原因进行了讨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大芦湖油田属于特低渗透油田,1996年注水开发效果变差。本文根据低渗透裂缝油藏的地质特点和开发状况,采用不稳定注水和改向注水方式来改善注水效果,通过优选注水方式、注水时机和注水参数,取得了较好的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裂缝性低渗透碳酸盐岩油藏,毛管自吸作用使润湿相进入喉道将原油从多孔基质岩块驱至裂缝,在油田开发中,采用脉冲注水方式和合理的开发参数能够有效的利用渗吸作用来改善该类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有助于提高石油的采收率。本文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研究,分析碳酸盐岩岩芯自然渗吸规律和脉冲注水对注水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合理的注水参数。川中碳酸盐岩油藏基岩物性差,自然渗吸驱油效率低;脉冲注水比自然渗吸可提高驱油效率0.608~8.916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与脉冲注水压力、注水周期和脉冲次数有关。研究成果对该类油藏合理注水开发方式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微地震监测的原理以及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新进展,重点分析总结了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水力压裂裂缝监测,稠油热采状况监测,地应力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认识和开发油气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南梁油田为典型的低渗透岩性油藏,储层裂缝发育,主力开采层位长X采用菱形反九点法开采方式,针对开发中的主要矛盾裂缝线上油井易见水,产量下降幅度较大,通过对南梁油田注水开发特征的分析和对合理注水强度的研究,提出适合该油藏特点的以注水调剖为主的注水开发调整政策,实现南梁油藏的高效开发,从而保证油田生产呈高产、稳产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8.
沈625潜山自2005年注水以来,油井见到明显增油效果,但随着转注井数的增多,油水井动态关系变得复杂,动态认证困难。常规的示踪剂方法施工复杂、周期长、精度不够,只能粗略判断,而利用微地震监测水驱技术,却可准确得到注水井的水驱前缘状况、注入水的波及范围、优势注水方向,为油藏中后期注水调整、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最终采收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9.
压裂施工中 ,当裂缝向前延伸过程中产生微震 ,在地面用地震仪接收地震波 ,利用直达波定位原理 ,经过计算机处理可以得出形成裂缝的方位、高度、长度、产状等数据 ,从而对油田开发中布新井、调整注采井网、搞清油藏的主应力方向、压裂井优化设计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安塞长6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为例,基于物质平衡原理及定态水侵模型,建立考虑无效注水的注采比、总压降与产液量差之间的关系,利用实际开发资料拟合,计算出无效注水比例及有效注采比,分析影响低效注水循环的因素,评价注水利用情况,结果表明中高含水期后注水低效循环主要受裂缝、大孔道影响,王窑、坪桥区无效注水比例分别达到35.9%、71.6%,水驱效率低,建立的评价方法与实际状况较为符合,为油藏综合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