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将热湿气候地区墙体热湿耦合传递模型中的等温吸放湿曲线斜率、液态水传递系数、水蒸气传递系数、导热系数、比热容作为输入参数,将温度和相对湿度作为输出参数,通过生成Sobol序列对热湿物性参数进行采样,并使用Sobol灵敏度分析法对采样结果进行灵敏度分析,得到热湿物性参数的一阶灵敏度指数和总灵敏度指数,进而分析各热湿物性参数对墙体内温湿度分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等温吸放湿曲线斜率和液态水传递系数对墙体内的温湿度分布影响较大,而导热系数和比热容对墙体内的温湿度分布影响较小。因此,在进行墙体热湿耦合模拟时需将等温吸放湿曲线斜率和液态水传递系数视为温度和湿度的函数处理,而水蒸气传递系数、导热系数和比热容可视为常数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前空调湿负荷计算只考虑人员设备散湿和新风,但对于我国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状态的湿热地区,不能忽略墙体湿传递的影响。本文通过WUFI-PLUS软件对琼海地区某建筑进行模拟,对比分析了考虑与不考虑墙体湿迁移对该地区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及空调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墙体考虑传湿与否最终表征在墙体内表面温湿度和墙体导热系数上。全天空调工况下,墙体导热系数的增量起到主导作用,考虑传湿的显热负荷高于不考虑传湿时。白天空调、夜间自然通风工况下,墙体表面吸放湿起到主导作用,考虑传湿时的显热负荷低于不考虑传湿时,而潜热负荷则高于不考虑传湿时。对于白天空调、夜间自然通风的建筑室内环境,由于墙体吸放湿伴随着吸放热作用,考虑传湿比不考虑传湿时的夜间室内温度升高0.5℃,相对湿度降低了5%。本研究可为湿热地区建筑确定空调设备容量提供一定依据,避免空调系统不能满足负荷需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墙体中的空气含湿率和温度为驱动势建立了多层墙体的一维瞬态热湿耦合传递方程,将用此方程计算出的值跟用忽略湿传递的导热方程计算出的值进行对比得出湿传递对墙体热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吸放湿墙体而言,湿传递对墙体的热湿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进行墙体传热计算时,如果忽略墙体中的湿传递会产生较大误差,不能精确的预测墙体内的温度分布情况,并且导致计算出的空调负荷偏小,进而影响到空调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建筑物的耗能与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传湿密切相关,了解建筑墙体内部的热湿传递对建筑节能有重要影响。以相对湿度和温度梯度为驱动势建立墙体一维非稳态热、湿和空气耦合传递模型(HAM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法进行了数值求解,重点关注了湿传递对传热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考虑传湿时墙体内部温度波动小,墙体进行热湿传递会产生湿积累,降低墙体使用年限;考虑传湿时通过墙体总传热量比不考虑传湿时多7.5%;考虑传湿时内壁面最大平均数比不考虑传湿时大0.78。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多孔介质的热湿特性,在已有的理论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吸放湿作用的室内湿负荷模型.利用MATLAB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内表面吸放湿对湿负荷影响的主要因素,并将结果以表格形式列出,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调湿材料吸放湿过程的热湿传递耦合方程,在周期性热湿作用边界条件下对耦合方程进行变换分析,得出其理论解。研究了封闭空间内调湿材料在周期性热湿作用下的吸放湿特性,结果表明空气含湿量波动振幅与温度波动振幅之比值为一复常数,其模值能表示材料吸放湿能力大小,初相位能表示材料吸放湿应答性快慢,从而引出了测试调湿材料吸放湿性能的方法———封闭箱热作用法。利用该方法测试了硅胶板、混凝土板和夯土板的吸放湿性能,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硅胶板的吸放湿性能最好,混凝土板最差;得出了调湿材料在封闭箱中的吸放湿规律,即空气温度升高时材料放湿,空气温度下降时材料吸湿,可根据空气绝对湿度曲线判断材料吸放湿性能的好坏。  相似文献   

7.
以多孔介质的传热传质理论为基础,建立以温度和相对湿度为驱动势的墙体热湿耦合传递主模型,在主模型的基础上忽略温度梯度的影响建立子模型。以轻型墙体和红砖墙体为例,利用所建模型对其在不同工况下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红砖墙体的显热流量约为轻型墙体的7倍,湿流量约为2倍。轻型墙体具有更好的保温隔湿的作用。湿传递方程是否考虑温度梯度的作用,对墙体的全热负荷影响不大,但是会影响室内的湿负荷。对比发现,在不考虑温度梯度作用下轻型墙体湿流量降低82.2%,红砖墙体降低32.7%。  相似文献   

8.
地下洞室多孔墙体热湿传递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以温度与相对湿度为驱动势的多孔墙体热湿耦合传递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水蒸气与毛细孔内液态水的传递。采用控制容积法将理论方程组离散并编制了计算程序,对深埋地下洞室的墙体进行了热湿传递的数值模拟,得到了墙体温度、相对湿度、热流率、湿流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墙体传热过程趋于稳定的时间远小于传湿过程。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行研发的热湿耦合试验台,通过改变墙体外侧边界条件,研究边界条件变化对H型混凝土夹心秸秆砌块墙内部温湿度变化规律的影响,揭示热湿耦合传递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室外环境温度升高5℃时,墙体内各测点的温度在16 h后达到稳定,压缩秸秆块调湿性能显著;室外环境温湿度变化仅对墙体外侧相对湿度有影响,对墙体内部及内侧相对湿度影响不大。采用课题组研发的软件HMCT1.0对典型试验工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试验值与模拟值吻合较好,验证了HMCT1.0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新建建筑第1年由于较大的内表面散湿量会影响室内的温湿度水平,严重的会引起围护结构内表面霉菌。为分析新建建筑第1年围护结构的湿传递对室内温湿度环境的影响,本文对哈尔滨地区新建建筑综合热质耦合传递进行了模拟,分别建立了围护结构和室内空气的质能平衡方程,并讨论了夏季不同的室内通风率对围护结构内表面散湿量及室内温湿度的影响,得出了几点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1.
赵丽英 《山西建筑》2006,32(12):155-156
介绍了世界范围内热计量的方案以及各个方案的应用特点,分析了住宅楼供热中存在的问题,论证了完善热计量收费的必然趋势,提出了制定热价应考虑的三方面因素,以保证节约能源,提高热力公司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集中供热系统多级供热计量模式及实施步骤,着重分析了各级热计量的装置选择及安装位置要求,并对几种户内热计景方式进行了技术分析,为我国供热计量的实施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小型热管式通风换气装置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小型热管式通风换气装置热管的几何尺寸、倾斜角、充液量、工质的物性、工质温度、管质材料等进行选择,分析其传热机理,运用集总参数法和热阻网络分析,结合Matlab语言编程对热管进行设计计算,优化和改进热虹吸管的结构参数,使其发挥最大限度的传热效能.在热管基本定型的情况下,对小型通风换气装置提出2种适用的优化设计模型,并采用离散计算模型,运用有效度一传热单元数(ε-NTU)法,通过多次迭代对小型通风换气装置内温度场的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14.
垂直埋管地热换热器的传热模型与计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讨论垂直埋管地源热泵地热换热器的传热模型,给出了一维圆柱面模型的解析解。将该解析解与目前常用的线源模型解做了比较,指明了线源模型的适用条件;与常热流半无限大平 壁解的比较,得到了小傅里叶数时该解析解的近似公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能源、环境等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北方供热采暖地区的供热改革和建筑节能工作势在必行。热费作为广大热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在这项工作的推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理论结合实际,介绍了按热量计费的背景,深入探讨了多种情况下热费的计算方法收缴过程,同时对热量计量和热费收缴的一些相关问题做出了一定的讨论。旨在探索适应新形势的热费计算收缴办法,引起更为广泛的讨论,为相关政策的出台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热回收装置回收排风中的能量是空调系统节能的一项有力措施。首先对常见的热回收装置的原理和性能作了简要介绍,然后利用技术资料对全热和显热回收效率进行比较,论证了不同工况下排风热回收装置的节能特性。并通过实例进行经济分析,计算出投资回收期,评价了经济效果,得出了小型热回收装置适用于暖通空调系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王晶晶 《山西建筑》2014,(15):219-220
简要介绍了热管换热器的特点,通过对热管换热器与其他换热器的对比分析,明确了热管换热器在空调热回收领域的优势,并结合工程实例,以实际数据证明了热管换热器在空调节能方面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8.
对全预混燃烧热风发生器进行燃烧实验,观察到该热风发生器的CO、NOx排放浓度都很低,通过对实验数据及误差进行分析,得出了CO、NOx的排放浓度和热风温度与热负荷和风量的关系,即CO、NOx的排放浓度随着风机风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热负荷的增大而上升;一定风机风量下,热风温度随着热负荷的增大而增大,一定热负荷下,热风温度随着风机风量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厨房排气废热回收热泵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厨房排气废热回收热泵的工作原理、试验装置及试验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对热水/冷风两用型热泵装置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邻室传热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建立模型,对影响邻室传热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减小邻室传热量的方法,指出减小建筑物的热负荷是较为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