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化工》2022,(9):1711-1715
将两亲性β-环糊精(β-CD)接枝水杨醛类席夫碱聚合物(PHVB-graft-β-CD)在DMF/水(体积比4∶1)中进行自组装,形成内核含有水杨醛席夫碱配体、外壳含有β-CD基团的聚合物胶束(20 mg/m L);水杨醛席夫碱配体与Zn(OAc)2进行配位反应,同时实现胶束内核的交联固定化和荧光功能化;除去溶剂,干燥,将聚合物胶束分散于纯水中(1 mg/m L),利用β-CD基团与客体金刚烷胺盐酸盐(ADA)间的主-客体包络作用,对外壳进行阳离子化修饰。通过UV-Vis、FLL、DLS和TEM分别对聚合物胶束的合成进行了跟踪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利用金属-配体配位作用和主-客体包络作用,分别对聚合物胶束的内核和外壳进行适当的功能化和修饰,可以获得结构稳定、粒径大小约为47 nm的水分散性阳离子化荧光聚合物胶束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2.
《应用化工》2016,(9):1711-1715
将两亲性β-环糊精(β-CD)接枝水杨醛类席夫碱聚合物(PHVB-graft-β-CD)在DMF/水(体积比4∶1)中进行自组装,形成内核含有水杨醛席夫碱配体、外壳含有β-CD基团的聚合物胶束(20 mg/m L);水杨醛席夫碱配体与Zn(OAc)2进行配位反应,同时实现胶束内核的交联固定化和荧光功能化;除去溶剂,干燥,将聚合物胶束分散于纯水中(1 mg/m L),利用β-CD基团与客体金刚烷胺盐酸盐(ADA)间的主-客体包络作用,对外壳进行阳离子化修饰。通过UV-Vis、FLL、DLS和TEM分别对聚合物胶束的合成进行了跟踪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利用金属-配体配位作用和主-客体包络作用,分别对聚合物胶束的内核和外壳进行适当的功能化和修饰,可以获得结构稳定、粒径大小约为47 nm的水分散性阳离子化荧光聚合物胶束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3.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长春新碱(VCR)在β-环糊精(β-CD)修饰金电极表面上的电化学行为,探讨了扫速、pH值和温度对表面包络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VCR的电极过程具有吸附性和不可逆性;在β-CD修饰电极上VCR的浓度与峰电流之间的关系符合Langmiur单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VCR与β-CD能有效包络,其包络常数K=4.6×103L/mol,速率常数k°=42.89 s-1。  相似文献   

4.
在SLDED(十二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与AEO-7(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复合水溶液中,AEO-7可对紫外光谱法检测SLDED产生明显干扰。实验结果表明:当复合水溶液中AEO-7的浓度为1.000 mmol/L时,0.200 mmol/L SLDED的吸光度由1.527降为1.409。同时,AEO-7还会降低SLDED的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cmc),当AEO-7的浓度分别为0.400、1.000 mmol/L时,SLDED的ccmc由纯水中的0.320 mmol/L分别降低至0.317、0.289 mmol/L。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HP-β-CD(羟丙基-β-环糊精)能有效消除AEO-7对SLDED检测结果的干扰作用,在复配体系中按n(SLDED)∶n(HP-β-CD)=1∶2加入HP-β-CD后,复配体系中SLDED的检测准确度明显提高。综合红外光谱表征与核磁共振氢谱表征的结果,可推测出SLDED分子进入HP-β-CD分子空腔,并形成n(SLDED)∶n(HP-β-CD)为1∶2的包结物,是HP-β-CD消除AEO-7对SLDED的干扰以及阻...  相似文献   

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对复配体系中二者的检测产生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OP-10能对同步荧光光谱法测定SDBS的表观cmc及荧光强度产生显著影响:当OP-10的浓度从0增加到0.500,1.000和2.000 mmol/L时,SDBS的表观cmc由1.183 mmol/L分别降低至1.011,0.861和0.658 mmol/L;增加OP-10的浓度还将导致SDBS的同步荧光强度逐渐增大。SDBS也会对比色法检测OP-10产生显著影响。按SDBS的摩尔计量比加入1∶1的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能明显降低SDBS和OP-10间的相互作用,二元复配溶液中SDBS和OP-10的回收率分别由80.2%~105.2%和65.4%~93.1%变化至101.1%~101.4%和101.4%~102.6%,SDBS和OP-10的检测准确度均显著提高。Job’s实验及FT-IR分析表明,SDBS分子进入HP-β-CD分子的内腔进而形成1∶1的包结物,是降低各种相互协同作用对检测SDBS和OP-10产生影响的主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吸收光谱、荧光猝灭法、圆二色谱法及芘荧光探针法,探讨了环糊精(CDs)对腐植酸(HA)与以芘为代表的多环芳烃(PAHS)相互作用的影响。β-CD与HA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测定结果表明:β-CD能够包络HA的芳环部分;荧光猝灭法和圆二色谱法测定结果表明:HA能够与被β-(2D空腔包络的芘分子发生相互作用,CDs和HA之间存在与芘相互作用的竞争;用荧光猝灭法测定了四种不同CDs存在下HA和芘的结合常数,并用芘为荧光探针进行测定,结果表明:CDs浓度较低时,HA对芘的作用占优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相溶解度曲线研究不同浓度的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布洛芬(BF)的超分子相互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布洛芬的标准工作曲线。配制系列浓度的HP-β-CD溶液,加入过量的布洛芬,采用HPLC法测定布洛芬的溶解度,绘制相溶解度图。结果显示,HP-β-CD与布洛芬的相溶解度曲线为线性关系,说明两者之间包合模型为AL型,布洛芬与HP-β-CD以1∶1包合,其包合常数K为7.23×10~3 L/mol。羟丙基-β-环糊精对布洛芬形成的超分子化合物均有较好的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298.15 K时用电导法、表面张力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与胆汁盐类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脱氧胆酸钠(NaDC)、胆酸钠(NaC)的包结作用。研究表明:NaDC、NaC与β-CD形成包结物,经最小二乘法拟合,在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范围内临界胶束浓度(CMC)随着β-CD浓度的增大呈线性增加关系。用数学方法计算出β-CD与NaDC、NaC形成1∶1型的稳定包结物的包结常数5450 kg/mol,它将对模拟酶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手性流动相添加剂、拆分盐酸氯丙那林的方法。使用C18色谱柱,考察了有机修饰剂的种类及配比、流动相的流速对拆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体积比为80∶5∶15),HP-β-CD浓度为0.8mmol·L~(-1),流速为0.8m L·min~(-1),检测波长为216nm时,盐酸氯丙那林的分离度为1.45。  相似文献   

10.
以氢氧化钠(NaOH)为催化剂、烯丙基溴(C3H5Br)为化学改性剂,合成了含双键的CD(环糊精)衍生物——6-O-烯丙基-β-CD。以反应时间、NaOH用量和C3H5Br用量为试验因素,以产率为考核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出制备6-O-烯丙基-β-CD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为48 h、n(β-CD)∶n(C3H5Br)=1∶66.4、n(NaOH)∶n(C3H5Br)=1.333∶1且反应温度为5~10℃时,产物的收率相对最大;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法表征结果表明,目标产物的预期结构被成功合成。  相似文献   

11.
利用相溶解度曲线研究不同浓度的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布洛芬(BF)的超分子相互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布洛芬的标准工作曲线。配制系列浓度的HP-β-CD溶液,加入过量的布洛芬,采用HPLC法测定布洛芬的溶解度,绘制相溶解度图。结果显示,HP-β-CD与布洛芬的相溶解度曲线为线性关系,说明两者之间包合模型为AL型,布洛芬与HP-β-CD以1∶1包合,其包合常数K为7.23×103 L/mol。羟丙基-β-环糊精对布洛芬形成的超分子化合物均有较好的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翟明翠  刘发强  苏立强 《化工时刊》2012,26(2):18-20,34
在碱性介质条件下,以β-环糊精(β-CD)和一氯乙酸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得到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并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反应物配比对制备产物取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氯乙酸与β-CD的物质的量比为10∶1时,在65℃时,反应7 h,可得到取代度3.66的羧甲基-β-环糊精。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一种菁染料-β-环糊精化合物(Dye-β-CD),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探讨了以Dye-β-CD作为带有荧光探针的主体化合物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结果表明,Dye-β-CD能够在pH=7.2的缓冲溶液介质中对Cu2+进行定量识别,根据Benesi-Hildebrand方程确定Dye-β-CD与硫酸铜包结比为1,其包合常数为5.47×104 L/mol,表明Dye-β-CD是一种优良的带有荧光探针的主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光度法研究双醋瑞因(DA)与β-环糊精(β-CD)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的包合作用。由热力学参数Δr H m<0,Δr G m<0,说明DA与β-CD发生了一个放热、自发的结合过程;同时ΔrSm<0,ΔrHm<0,说明DA与β-CD之间的结合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Δr G m<0与Δr H m>0,表明DA与HP-β-CD的包结过程是一个自发、吸热的过程,同时ΔrSm>0,ΔrHm>0,说明DA与HP-β-CD的结合主要是一熵驱动下的疏水作用过程。DA与β-CD和HP-β-CD之间的包合比均为1∶1,DA与HP-β-CD的结合常数大于同温度下与β-CD的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15.
1,6-己二异氰酸酯(HMDI)与杯[4]芳烃-β-CD偶联物3用投料比(摩尔)2:1、3:1及4:1进行反应,获得了三个交联聚合物聚杯[4]芳烃-β-CD(PCA-β-CD),对PCA-β-CD(3:1)进行固体13CNMR(CP/MAS)及IR表征,并用SEM表征其表面形貌。考查了初始质量浓度(C0)及温度对PCA-β-CD吸附水中碱性品红(BF)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量Qe随C0增加而提高,吸附率E随C0增加而下降,PCA-β-CD(2:1)在低浓度下E明显高于其余二者;在10℃~45℃范围内,Qe在35℃有最大值。25℃下,PCA-β-CD对BF的吸附数据满足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一种菁染料-β-环糊精化合物(Dye-β-CD),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探讨了以Dye-β-CD作为带有荧光探针的主体化合物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结果表明,Dye-β-CD能够在pH=7.2的缓冲溶液介质中对Cu^2+进行定量识别,根据Benesi-Hildebrand方程确定Dye-β-CD与硫酸铜包结比为1,其包合常数为5.47×10^4L/mol,表明Dye-β-CD是一种优良的带有荧光探针的主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彭成松  张晓梅  舒灿 《应用化工》2012,(11):1885-1887,1892
以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合成了聚羧甲基-β-环糊精(PCM-β-CD)。考察了PCM-β-CD取代度对苯酚的吸附能力以及吸附条件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羧甲基取代度较小的PCM-β-CD吸附苯酚的能力强;PCM-β-CD吸附苯酚时,振荡30 min达到吸附平衡,吸附量随苯酚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H=5~6、低温效果较好;PCM-β-CD对苯酚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IR和XRD分析表明,PCM-β-CD吸附苯酚形成了包合物。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赭曲霉对16α,17α-环氧黄体酮(EP)的C11α-羟基化工艺条件。考察了接种量、摇床转速、底物投料方式及投料时间等工艺参数对转化率的影响,初步确定最佳转化工艺条件如下:转化培养基初始pH值为5.0、接种量为2.0%、摇床转速为200 r.min-1、28 h时投加乙醇溶解的EP、EP浓度为10 g.L-1,此条件下转化率达80.5%。将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应用于转化反应中,在转化反应进行4 h时添加与EP摩尔比为1.25∶1的HP-β-CD,转化率达到93.1%,较未添加HP-β-CD的转化率提高了12.6%。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肼(3,5-丙酰肼)的水溶性,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3,5-丙酰肼-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包合物),并通过TLC、IR和DSC等分析手段对包合物进行鉴定。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了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3,5-丙酰肼的投料摩尔比对包合效果的影响及HP-β-CD对3,5-丙酰肼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随HP-β-CD与3,5-丙酰肼投料摩尔比的增大,所得包合物中3,5-丙酰肼的含量减小,包合物产率和3,5-丙酰肼的包合率均有所增大。当HP-β-CD与3,5-丙酰肼的投料摩尔比为3∶1时,包合物产率和3,5-丙酰肼的包合率均为100%,达到最优包合效果。经HP-β-CD包合后,3,5-丙酰肼的水溶性得到显著提高,由不溶于水变为可溶于水。当HP-β-CD与3,5-丙酰肼投料摩尔比为1∶1时,包合物的溶解度最高,可达9.0 g/100 g水。  相似文献   

20.
《农药》2016,(2)
[目的]研究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对烯酰吗啉的包合作用。[方法]以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甲基-β-环糊精(Me-β-CD)为主体,制备烯酰吗啉的包合物,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等方法研究环糊精与烯酰吗啉的主客体作用。[结果]β-CD、HP-β-CD及Me-β-CD与烯酰吗啉形成了包合比1∶1的包合物,包合常数分别为910、749、1211 M-1。烯酰吗啉在水中的溶解度及稳定性均得到提高。[结论]研究结果将拓宽烯酰吗啉剂型的开发和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