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雄飞 《华中建筑》2008,26(2):157-169
该文对福建华安土楼的分布现状、主要特色、土楼现状问题、保护等级与范围以及华安土楼与大地土楼群的历史发展作了介绍,对了解华安土楼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简单介绍了福建土楼的情况,并就联华国际大酒店设计的构思及理念,做深入阐述。设计者强调对土楼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结合当前社会的需求,做保护性开发,并强调对原植被的保护和生态的更新中的延续。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保护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相似文献   

3.
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为例,分析了历史建筑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历史建筑保护应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树立城市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相协调的理念,注重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4.
福建土楼作为福建省乃至中国的标志性民居建筑,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和传统民居的典范。福建土楼建筑美观,结构合理,工艺高超,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民间智慧。如今福建土楼已经申遗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对于福建土楼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根据国内外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其保护模式,结合福建土楼的申遗保护历程,总结并提出了土楼后续保护的经验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福建土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被誉为客家文化的象征、“神话般的山区建筑”、东方古代文明的瑰宝。它是凝固的艺术与文化,更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滋养下,福建土楼既有丰富的当地物质文明,又承载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关于土楼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直是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热点。在文化振兴和乡村振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承,离不开建筑功能与文化维度的深度探讨。该文聚焦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土楼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从建筑形态与文化功能方面入手探析土楼的保护难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开发对策,以期能够对当地的乡村振兴及福建土楼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福建土楼景观保护与环境整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洁  杨开 《城市建筑》2006,(12):53-55
本文详细介绍了福建土楼景观保护的主要内容,比较了历史环境整治前后的实效,并对土楼建筑和土楼村落保护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福建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杰出代表,将福建土楼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但存在一定局限性,且随着旅游的发展,土楼的内部功能不断变化,对遗产保护和居民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探究土楼内部空间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功能演变,可以更好地掌握土楼未来演化趋势,并为福建土楼的保护发展提供借鉴。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文献分析,将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土楼内部空间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演变类型分为三类,即传统居民居住型、居民与游客共生型和服务游客需求型,分别对这三种类型的演变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两种主要造成其内部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即政策因素和产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类型土楼相应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针对福建土楼所处的气候特点,讨论了福建土楼亟待保护的屋盖抗风问题,对典型圆形和方形土楼屋盖,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土楼屋盖风压分布规律及极值风压,结果表明土楼大悬挑轻质木屋盖不利于抗风,易风致损坏.因此为了降低或减少土楼的风灾损坏,提出以"疏导"土楼屋盖风压为目的的气动抗风措施,根据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的要求,土楼的保护不应改变其屋盖面貌、结构和材质.研究土楼屋盖的气动抗风措施,研究表明:在土楼屋脊处通过设置导风环板来改变土楼周围的空气流场,进而有效削弱高强气流在土楼屋盖上施加的风荷载,从而提高土楼抗风性能.  相似文献   

9.
福建土楼作为一种传统民居类型,是中国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土楼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世界关注至今,其影响和关注力度逐步扩大。但由于土楼的分布较广,除了永定、南靖地区的土楼群受到国家和政府的扶持外,还有大量其他地区的土楼面临年久失修、人员流失等问题,亟待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本文梳理了土楼建筑发展阶段特点,总结其从原始共享-共享减弱历程,提出重建共享土楼3.0目标,从自然与人工、本地人与外地人、生活与艺术和虚拟与现实四个方面建构、保护和发展此类建筑的"共享"模式。并以大岭下村的营下楼改造为例,从实践的角度对此模式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0.
杨宝  宁倩 《华中建筑》2007,25(10):162-165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源远流长,是中国远古时期产生的生土建筑技术在福建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土楼的保护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本文以永定县初溪土楼群的保护为例,探讨了传统生土民居建筑遗产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万展志  周铁军 《福建建筑》2014,(1):62-64,68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功能与结构发生了变化,使得城市快速扩张和不断更新,其中城市发展中的建筑更新与保护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对于一部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怎样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处理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是我们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以河南郑州东史马村文化体验展示中心建筑方案为例,强调"城市舞台"的设计构思,提出"公共性"、"体验性"、"独特性"三个主要的设计方法来突显文化体验展示中心的开放性与多样性。设计中将原有建筑充分利用,使其与新建建筑在多方面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新旧建筑在功能、形式上相互依存,恢复原有的场所精神,既发挥出原有建筑的文化价值,也使整体建筑成为该区域内新的活力点。通过介绍,为今后类似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要论述了生土建筑的发展历史和夯土建筑的营造技艺,以福建土楼为例指出夯土营造技艺具有取材方便、热功性好、隔声性好的优势,以及耐久抗震性差、结构选型局限、施工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卫生条件欠缺几方面弊端。同时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建筑师对夯土建筑的一系列非连贯性的建造实验和探索,以及进行这种夯土建筑营造对传统和当代建筑意义。最后,提出夯土技术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创新的思维和方向。根据保护的不同等级的要求,在原始复原、改良维护、保护探索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邓晓明 《华中建筑》2014,(10):166-169
以新建龙岩至厦门铁路南靖站为例,分析火车站的功能、时代特征与地域、文化特质的结合方向,通过南靖站站房建筑对当地客家土楼文化的借鉴和传承,探索当代交通建筑的地域性设计思路。南靖站以当地标志性传统民居土楼中的圆楼为原型,分别从建筑造型及细部设计、平面布局与空间序列、场地与外部环境三个方面分析、提炼圆楼的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并将其独特之处与火车站的功能相结合,赋予南靖站独具地域及传统文化特色的面貌和精神。  相似文献   

14.
高层建筑因其造型宏伟美观,土地利用率高,目前已在住宅、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等类建筑中得到大量应用。但是,由于此类建筑其结构体系较为复杂,尤其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中庭建筑,其空间巨大,常常造成很难按照我国现行的建筑防火规范进行防火设计,另外,我国目前传统的指令性设计规范本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使得性能化设计方法成为高层建筑结构防火设计的首选。结合工程实例提出“类室外中庭”的概念,并采用FDS软件对其性能化设计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此类建筑防火设计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安琪 《中外建筑》2014,(8):79-80
城市的盲从建设使城市发展走向单一化,在高楼云涌的同时,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被重新关注。除了消费时代下历史建筑的商业开发,电影艺术的发展让建筑走向一种时空情节可编辑,实体空间运动消解和可复制投射的影像化。从而引发个人体验和感知,这为旧建筑更新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6.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以及生土材料分布的广泛性造就了生土建筑类型的多元化,集生态、艺术、文化、技术、人文等方面于一身。本文以汶川萝卜寨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整理,分析其生土聚落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萝卜寨生土聚落适宜性的更新策略。籍此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谢祖敏 《华中建筑》2012,(11):16-18
针对当前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其建设量剧增,但其建筑缺乏海南特色的情况,该文结合海南的地域情况,提出海南建筑具有"简、透、瘦"三个特点,并结合海南的社会文化、经济、人文发展、地区生态环境、风土人情等方面对三个特点进行阐述,最后提出具有"简、透、瘦"特点的建筑是人们了解海南的重要窗口,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名片,有助于人们多角度的感知海南国际旅游岛不同于他处的地缘优势,人文风情所孕育的文化等旅游资源,以期对今后海南地域特色的建筑创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福建土楼"已经成为《世界遗产》的正式成员。今天,土楼这一传统建筑形式仍然以其丰富的现代内涵给我们许多启示与灵感。在客家土楼遗产保护方面,既要重视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有这样,走向未来的客家土楼才能继续保持它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福州著名的历史街区“三坊七巷”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以三坊七巷为例,通过对不同建筑类型的案例分析,提出了综合性整治的新概念。具体方法就是先把历史街区建筑分为文保建筑、历史建筑和新建建筑三种类型,然后对它们分别采用真实性修复、保护性改造和延续性设计三种不同的整治方法,并在延续性设计中引入类设计理论.综合性整治首先关注历史街区建筑的差异性,继而强调对不同建筑类型应使用不同整治方法的针对性,使历史街区在修复、改造和设计中得到整体性保护与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今天,提倡“绿色建筑”或“环境友好建筑”等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在生活中,我们所听到的大部分所谓“绿色建筑”的宣传似乎都是与采用某种新技术或使用了某种先进设备相关联的.作为一名建筑师,笔者认为,我们在平时的设计实践中完全可以通过对场地的设计、总图的布局以及建筑的被动式能源利用……这些普通的手段来实现建筑的“绿色”.在南京浦口气象站项目中,考虑到南京的亚热带气候特点,我们在细致分析了地形的特征之后,通过组织气流,布置水景来营造出低能耗的建筑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