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住宅产业化是今后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然而我国住宅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在政府大力倡导建设保障房之时,提出将保障房的产业化建设作为实现住宅产业化的突破口,并通过列举在保障房建设中应用住宅产业化技术的优势,对保障房实施产业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结合我国保障房的需求现状及住宅产业化现状,总结出在保障房建设中发展住宅产业化的相关措施。以万科上坊保障房项目为例,阐述万科在保障房建设中的具体产业化措施,并给出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紧邻深圳市创新产业中心的松坪村三期保障房为案例,研究保障房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匹配问题。研究发现,松坪村三期保障房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在总量上基本达到现行规划标准的要求,但部分设施所提供的服务与居民的需求存在结构性的错配。基于对这种供需错配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提出应形成适宜保障房的配套理念和标准、混居时应防止高收入群体对低收入居民服务空间的挤出、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有效性等建议,以期促进保障房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3.
在总结我国绿色保障房设计建设情况的基础上,以郑州市主城区的公租房为例,从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层面总结了郑州公租房的设计特点,结合《评价标准》针对郑州市公租房的绿色节能设计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分析,以此提出选址要依据基础设施规划进行、合理布局降低干扰等有关绿色保障房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在大规模城市拆建活动中,如何保护我们积淀了数千年的城市文化,维护城市记忆与印记,保护好城市文化遗产,保持并塑造城市个性特征,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而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显得尤其重要。新近,这个被称为“全国留存至今最好的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被国家文化部、文物总局评为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保护和展示好这一街区成为福州城市塑造特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保障房建设相关条例、图集。探讨适合福州的保障房建筑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6.
建设审批部门管理信息库模拟框架:审批环境→审批职能→审批流程→相关资料数据库→工作信箱。  相似文献   

7.
保障房是依据国家政策及法律规定,通过对国民经济收入实施再分配,达到保障低水平及生活困难家庭基本居住水平的住房。当前,保障房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对保障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探讨相关问题对策。  相似文献   

8.
今年两会中,有关房地.产的话题除了围绕“限购令”之外,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保障房”。“保障房”能不能让中低收入人群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理论上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9.
保障房作为解决城市中住房困难问题而出现的保障措施,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区位、交通等方面的影响。文章通过对部分国内外学者关于保障房选址的研究,总结出选址的特点,提炼出影响住房选址的三个影响因素:区位、景观、再就业。并通过制定评价分析模型对江北新区四个典型保障性住房实例进行分析,对保障性住房选址研究领域提出相关基本原则及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为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央财政对2011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完成较好的地区给予奖励,并于近日下达了2011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奖励资金15亿元。  相似文献   

11.
陈德武 《福建建筑》2007,(7):6-7,26
本文试对当前国内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及福州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实践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法律地位、与总体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的关系等问题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2.
陈献忠 《建筑知识》2013,(10):90-91
近几年来,我国保障住房建设发展迅速,各地政府都把保障住房建设作为一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同时又起到惠及民生、控制房价,努力现实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因此,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住房保障保障对象错位、政策不完善、设施配套不完善、空间分布不合理与居住空间分异等问题,甚至引发了居民对保障性住房的“弃选”等现象。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问题的本质也就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该如何处理的问题。和谐社会理念提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效率优先”,落实在居住空间发展上也就是倡导适度的“规模分异”,能够如实反映并且符合不同阶层的居住意愿等。不科学的居住空间区位分布直接导致了低效发挥的保障性住房,而且认为土地经济性;交通便捷度;公建配套完善度和其他因素,是评价保障性住房建设适宜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谈福州市住宅区配套设施建设陈孔建●林文住宅要能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在客观上需要各种配套设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深化,这些设施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在面临21世纪到来之际,当人们在奔小康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市民,将从单...  相似文献   

14.
1999年11月26日,正是难得枚松的周末。在福州仓山区临街道三弄77号二楼一间狭小的房间里,12岁的男孩陈彬正在桌前写毛笔字,看得出他有些心不在焉,也有些着急,时针正指向8点30分,他最喜欢看的节目《开心100》早已经开始了?不远处,他的母亲江玉贞正在床边加工电子原件,不时抬头看看他,她知道儿子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又过了一会儿,陈彬终于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他把毛笔作业交给母亲后,便急不可待地打开了电视机。  相似文献   

15.
从选址、设计、施工三个阶段,分析了影响保障房建设质量的因素,并针对保障房建设各环节的影响要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提高保障房的建设质量,真正实现惠国利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保障房项目的特殊性,将符合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将全寿命周期概念引入项目管理方式中,通过笔者的实践与观察,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探讨目前保障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通过项目管理手段实现对被保障户在全寿命周期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曹晋  汤米 《建筑设计管理》2011,28(10):35-37
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顺时应势之举。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对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社会保障的优惠房源,限定建造标准使其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18.
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在发展过程当中的完善,不能一蹴而就。将来要逐步完善,滚动发展,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采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计量方法,对广州保障房社区社会融合状况作了分析与测度,并对影响机制进行探究。研究表明,保障房社区社会融合度偏低(51.99),其融合的四个维度中\"情感适应\"最高(68.42),其次为\"环境融合\"(53.19)和\"邻里交往\"(50.33),最低为\"社区互动\"(40.70),保障房社区的社会融合呈现\"内卷化\"趋势。在社会融合的影响机制上,户籍制度和工作对\"邻里交往\"影响显著,个人和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对\"社区互动\"、\"情感适应\"影响显著,而\"环境融合\"则受户籍和居住时间的影响。文章提出,大规模建设城市保障房的背景下,应更多地关注社区发展,防止保障房社区沦为城市的\"贫困孤岛\"。  相似文献   

20.
从保障房社区居住主体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居民个体特征与主体认知变量,构建教育、医疗、交通、安全、环卫、社会保障、商业、文体、行政管理9类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模型.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方法探究各类公共服务满意度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共服务满意度受到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住户期望与软硬件质量感知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