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将脱色鸡骨肉泥在鸡肉香肠中进行应用,通过感官品评和质构测定,确定鸡肉香肠生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鸡脯肉与脱色鸡骨肉泥添加比例为2∶3(w/w)、淀粉添加量为25%(淀粉/肉,w/w)以及冰水添加量为15%(冰水/肉,w/w),得到的鸡肉香肠色泽鲜亮、组织状态良好、大众可接受度高,产品感官得分和质构特性与市售鸡肉火腿肠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我们对SB/T 10923—2012《肉及肉制品中动物源性成分的测定 实时荧光PCR法》检测方法进行改进,评价其应用于掺假肉DNA鉴定的价值。方法 评价改进后方法的特异性和掺假比例检测能力,并用7份预包装生鲜冷冻肉制品考察实际检验效能。结果 改进后的方法在Cq阈值为30时,能够有效区分20 ng/反应的特异模板,最低可检出0.5%(w/w)的掺假比例。对7份样品共进行24个肉源成分检测,与标签符合率为95.8%(23/24)。有1种鸭源性成分未检出,可能和混样不均匀有关。结论 改进后的方法可快速、特异、简便地用于掺假肉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4种肉毒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s,Bo NT)基因分型方法,为四川省监测和食物中毒中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分型鉴定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使用本实验室保存的6株肉毒梭菌(包括A、B、E型)验证4种肉毒梭菌PCR基因分型鉴定方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多重PCR分型方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两种多重PCR分型方法和一种实时荧光PCR分型方法,比较方法间的差异,并初步分析差异原因。结果 3种多重PCR方法均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检测A、B、E 3种型别肉毒梭菌。ISO多重PCR方法 1中A型检测虽能获得预期条带,但结果条带不清晰。其余两种多重PCR方法在分型检测肉毒梭菌时,可获得清晰的预期条带。实时荧光PCR分型方法能在多重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到不同型的肉毒梭菌,但由于荧光标记相同,要获得分型结果需要分别检测各毒素型别。结论美国FDA多重PCR方法和ISO多重PCR方法 2操作较简单易行,可在四川省肉毒梭菌监测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盐水鸭生产时使用的过饱和盐水——老卤和其他三种不同浓度的盐水(5%、15%和25%NaCl,w/w)对鸭腿肉按照盐水鸭的生产过程进行腌制,通过对腌制过程中鸭腿肉的食盐、水分和总重变化进行测定,以期获得不同盐水浓度下鸭肉的传质动力学数据,并获得腌制最适盐水浓度。结果表明,盐水浓度显著影响鸭腿肉在腌制过程中的传质变化。鸭腿肉的重量变化、水分获得都是随着盐水溶液浓度的降低而增加,盐分变化则相反。中等浓度的盐水溶液(15%NaCl,w/w)腌制的鸭肉产量较高,有较高的扩散速率——De值,对人体的损害较小。因此,较为适于用来腌制鸭肉。另外,腌制的预测模型和扩散公式计算得到的数据都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以很好地适用于鸭腿肉的腌制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不同浓度盐水对鸭肉湿腌时传质动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采用盐水鸭生产时使用的过饱和盐水——老卤和其他三种不同浓度的盐水(5%、15%和25%NaCl,w/w)对鸭腿肉按照盐水鸭的生产过程进行腌制,通过对腌制过程中鸭腿肉的食盐、水分和总重变化进行测定,以期获得不同盐水浓度下鸭肉的传质动力学数据,并获得腌制最适盐水浓度。结果表明,盐水浓度显著影响鸭腿肉在腌制过程中的传质变化。鸭腿肉的重量变化、水分获得都是随着盐水溶液浓度的降低而增加,盐分变化则相反。中等浓度的盐水溶液(15%NaCl,w/w)腌制的鸭肉产量较高,有较高的扩散速率——De值,对人体的损害较小。因此,较为适于用来腌制鸭肉。另外,腌制的预测模型和扩散公式计算得到的数据都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以很好地适用于鸭腿肉的腌制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保留指数定性,对乐山甜皮鸭和水煮鸭不同部位肉(鸭腿肉和鸭胸肉)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分析乐山甜皮鸭挥发性风味物质特点。结果表明:乐山甜皮鸭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50种,其中鸭腿肉中鉴定出44种,鸭胸肉中鉴定出43种,共同成分37种;乐山甜皮鸭鸭腿肉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以烯烃类(41.94%)为主,其次为醛类(30.84%)和醇类(12.95%);乐山甜皮鸭鸭胸肉中的挥发性成分以醛类(66.10%)为主,其次为酮类(19.08%)和烯烃类(8.35%),说明挥发性成分组成及含量差异影响乐山甜皮鸭鸭腿肉和鸭胸肉的风味;与水煮鸭相比,仅在乐山甜皮鸭鸭腿肉中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有16种,相对含量为38.91%;仅在乐山甜皮鸭鸭胸肉中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有12种,相对含量仅为3.75%,这些增加的挥发性成分赋予乐山甜皮鸭特色风味,且对鸭腿肉风味的贡献大于鸭胸肉。  相似文献   

7.
介绍一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快速鉴定方法:“两步一补法”。并用此方法鉴定传统发酵肉中CNS的分布情况。CNS菌株先经二步鉴定:第一步4h,包括:蕈糖、尿素酶、碱性磷酸酶;第二步24h,包括:鸟氨酸脱羧酶、新生霉素敏感性、磷霉素敏感性、厌氧生长。极少数不能鉴定的CNS菌株,用补充试验完成结果。本方法能鉴定出发酵肉中CNS的22个种及2个亚种,两步法能鉴定出发酵牛肉中77%以上常见CNS菌种,仅23%的菌株需用补充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8.
草鱼不同部位气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璐  王锡昌  刘源 《食品科学》2010,31(6):158-164
以草鱼为原料,用电子鼻对草鱼不同部位气味进行检测,并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 二乙烯苯(PDMS/DVB)涂层的固相微萃取头萃取草鱼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气- 质联用仪(GC-MS)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电子鼻能较好地判别出草鱼红肉与背肉、腹肉之间气味的差异,而草鱼背肉与腹肉之间气味的差异则无法判别。草鱼背肉、腹肉及红肉分别共鉴定44、42 种及55 种挥发性成分,均以挥发性羰基化合物和醇类为主,其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88.38%、74.88% 及82.54%。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探讨坛子肉中的关键性风味物质。方法 应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SPME-GC-MS)对5种不同坛子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离鉴定, 并应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 ROAV)对5种坛子肉共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特征性分析。结果 5种不同坛子肉中分别检测出60、57、51、54、5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 坛子肉主要风味物质有醛、醇、酯、酸、酮等物质, 其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为己醛、乙酸乙酯、反式-2-壬烯醛、1-辛烯-3-醇、壬醛、3-甲基丁醛和2-己烯醛。结论 本研究方法可以得出坛子肉的主要及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 方法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蒸制雄性崇明地区中华绒螯蟹不同可食部位的挥发性成分,筛选关键气味物质,为解析其优良风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7个MonoTrap RCC18 吸附子在100 ℃下对5 g样品顶空萃取50 min,运用GC-MS对各挥发物进行分离鉴定,以内标法对其进行半定量,联用GC-O法和OAV法进一步筛选得到关键气味物质。结果 雄性中华绒螯蟹中共鉴定得到71种挥发性成分,体肉、钳肉、足肉和性腺中分别得到50种、48种、52种和62种成分。从所有71种物质中进一步筛选得到19种“关键气味物质”,其中6种为“主要关键气味物质(MKOCs)”(气味强度值≥3且气味活性值≥10)。三甲胺(鱼腥味)为4个部位所共有的MKOC,除三甲胺外,苯甲醛(杏仁味)和(Z)-4-庚烯醛(鱼腥味)分别为体肉和足肉中的MKOC,己醛(青草味)、1-辛烯-3-醇(蘑菇味)和壬醛(青草味)是性腺中的MKOCs。结论 6种MKOCs被OAV法和GC-O法同时证实具有较高的气味活性,可表征雄性崇明中华绒螯蟹不同部位的关键香气特征,其形成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蒸制雄性崇明地区中华绒螯蟹不同可食部位的挥发性成分,筛选关键气味物质,为解析其优良风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7个MonoTrap RCC18吸附子在100℃下对5 g样品顶空萃取50 min,运用GC-MS对各挥发物进行分离鉴定,以内标法对其进行半定量,联用GC-O法和OAV法进一步筛选得到关键气味物质。结果雄性中华绒螯蟹中共鉴定得到71种挥发性成分,体肉、钳肉、足肉和性腺中分别得到50种、48种、52种和62种成分。从所有71种物质中进一步筛选得到19种"关键气味物质",其中6种为"主要关键气味物质(MKOCs)"(气味强度值≥3且气味活性值≥10)。三甲胺(鱼腥味)为4个部位所共有的MKOC,除三甲胺外,苯甲醛(杏仁味)和(Z)-4-庚烯醛(鱼腥味)分别为体肉和足肉中的MKOC,己醛(青草味)、1-辛烯-3-醇(蘑菇味)和壬醛(青草味)是性腺中的MKOCs。结论 6种MKOCs被OAV法和GC-O法同时证实具有较高的气味活性,可表征雄性崇明中华绒螯蟹不同部位的关键香气特征,其形成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方法进行乳酸菌纯种分离,利用16S rRNA序列分析方法进行乳酸菌鉴定,从7个酸肉、酸鱼样品中共分离出14株乳酸菌,有乳杆菌属、环丝菌属、乳球菌属3个属,9个种.从其中鉴定出7株乳酸菌,分别是: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消化乳杆菌(Lactobacillus alimentarius)、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泡菜乳杆菌(Lactobacillus kinchi)、清酒乳杆菌亚种(肉)(Lactobacillus sakei subsp.carnosus)、草乳杆菌(Lactobacillus graminis)、弯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  相似文献   

13.
养殖场采样及市售草鱼肉气味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市售及养殖场采样的草鱼为原料,并与市售草鱼作对照,探究了池塘养殖饲料和生活环境对草鱼肉气味成分的影响。用电子鼻对两种草鱼背肉、腹肉的气味进行检测,并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苯(PDMS/DVB)涂层的固相微萃取头萃取草鱼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判别出养殖场采样草鱼与市售草鱼肉气味之间的差异。养殖场采样草鱼以及市售草鱼背肉、腹肉分别鉴定出27种、22种、44种及42种挥发性成分,均以挥发性羰基化合物和醇类为主,两者的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91.60%、98.35%及88.38%、74.88%。但养殖场采样草鱼的己醛、(E)-2-辛烯-1-醇含量高于市售草鱼,这两种成分一般分别表现为青草味和泥土味。因此可以认定,这种气味差异与草鱼在养殖中的生活环境及饲养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及石油醚浸提法提取灰肉红菇中的挥发油,并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挥发油中的化合物进行分析鉴定.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物中鉴定出29个化合物,占其化学成分总含量的93.58%;石油醚提取物中鉴定出36个化合物.二者相同化合物共有6种.结果表明,提取方法对于获得灰肉红菇挥发油中的化合物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5.
白成科  李鹏毛  王喆之 《食品科学》2007,28(11):493-496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山茱萸肉和种子的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山茱萸肉中鉴定出31种脂溶性成分,占总检出物的90.91%,脂溶性成分以脂肪酸(61.46%)和烃类化合物(22.03%)为主,其中脂肪酸主要以油酸(18.73%)和亚油酸(27.23%)为主。从山茱萸种子中鉴定了30种脂溶性成分,占总检出物的98.61%,脂肪酸高达97.84%,其中以油酸(58.86%)、硬脂酸(21.00%)、棕榈酸(7.10%)和亚油酸(4.08%)为主,其余非脂肪酸成分含量不到1%。  相似文献   

16.
以电子鼻(E-Nos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两种技术,采用优化后的实验参数,对雌、雄锯缘青蟹体肉、钳肉、足肉、性腺四个部位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检测。电子鼻结果显示,不同性别锯缘青蟹各部位气味差异明显。采用GC-MS方法共鉴定得到6大类77种化合物,并对其中主要的挥发物含量、气味特征及其来源进行了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PCA)的方法处理GC-MS结果,得到了表征雌、雄锯缘青蟹四个部位的特征性挥发物。  相似文献   

17.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7):160-16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分离鉴定养殖长吻鮠肌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显示:长吻鮠背、腹肉分别鉴定出31、47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包括醛、醇、酮、烃类、芳香类、酯类等化合物,相同成分有25种;根据长吻鮠背、腹肉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相对含量和特征分析可知,1-戊烯-3-醇、1-辛烯-3-醇、戊醛、己醛、庚醛、壬醛等对长吻鮠风味贡献较大,酯类、芳香类等化合物也可能对鱼肉风味带来一定的协同作用。综合比较,长吻鮠背肉腥味高于腹肉,这可能与背肉中羰基化合物、醇类物质含量高于腹肉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基于Taq Man实时荧光PCR技术的猪源性成分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选择朊蛋白基因为猪特异性基因和线粒体12S r RNA为内参基因,使用△Ct法进行相对定量。通过对其他种类的肉源DNA进行扩增,以验证方法的特异性;对含有1%猪肉的混合肉DNA进行系列稀释,确定检出限,并对自制模拟掺假肉进行猪源性掺假的测定,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所用的引物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当模板浓度为50 ng/μL时对猪源性扩增的平均Ct值为22.73,而其他种类的肉源进行扩增时均未能检测到扩增信号,检出限为0.25%(w/w);检测结果在猪肉含量为1%~100%(w/w)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55。内部验证结果表明,根据标准曲线得到的盲样检测结果同样品真实含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变异系数在0.1270%~1.2044%之间。结论:所建立的Taq Man实时定量PCR法可用于生肉中猪源性成分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比较锡兰肉桂皮油和中国肉桂皮油中香味成分,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进行化合物鉴定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通过质谱库检索,结合保留指数比对,从锡兰肉桂皮油和中国肉桂皮油中分别鉴定出54,56个香味成分,分别占总峰面积的95.91%和95.76%。结果表明:锡兰肉桂皮油的主要成分为(E)-肉桂醛(73.00%)、丁香酚(5.15%)、乙酸肉桂酯(3.21%)、β-石竹烯(3.09%)、芳樟醇(2.10%)、苯甲酸苄酯(1.03%)等;中国肉桂皮油的主要成分为(E)-肉桂醛(63.39%)、β-石竹烯(15.16%)、2-甲氧基肉桂醛(9.28%)、乙酸肉桂酯(2.82%)等;锡兰肉桂皮油和中国肉桂皮油中香味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建立鹿肉掺假快速鉴定方法,可对掺假肉的种类进行定性鉴定。建立一种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鉴别梅花鹿肉中牛肉、猪肉的掺假鉴定方法。提取梅花鹿肉、牛肉、猪肉3个物种肉组织的基因组DNA,通过多重PCR对梅花鹿、牛、猪的特异性片段进行扩增,鉴别样品中是否含有梅花鹿、牛、猪3种动物源性成分。通过对特异性片段的PCR扩增,可同时将梅花鹿、牛、猪的肉与其他物种进行区分。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多重PCR技术快速、准确鉴别梅花鹿中掺假牛、猪等其他肉类的方法,为解决食用药用性产品易掺假、难以鉴定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