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量与质量之惑 自去年以来,以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为主要特征的房地产业一时间引来空巷争睹.在房价上涨的诸多原因中有这样一条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前几年部分城市盲目大拆大建,带来大量被动性需求,让房地产市场难以消化.对此的一种指责是地方政府心怀经营土地、经营城市之观念,想从土地收益中筹集城市建设资金,更有甚者是在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从而抬高了土地和房地产价格.  相似文献   

2.
正楼市泡沫持续时间越长,就越会损害经济。据12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对万科总裁郁亮的专访,这位中国房地产龙头企业的领航者在文中盘点了他眼中的楼市。"未来一年内,全国商品住房成交量很有可能大幅下降,前期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价格也可能回落。"在郁亮看来,"崩盘"的风险在我国并不存在,"杠杆过高是房地产  相似文献   

3.
现象背后的本质才更像真理。房地产本身是用来投资的商品,购买者追求收益,不断抬高房价,就像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只要存在投机心理和投机需求,楼市的泡沫就会一直被吹大。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一场价格泡沫,价格调整是必要的。虽然经过政府调控,把投机推高房价的最高点可能  相似文献   

4.
《中州建设》2010,(6):37-37
中国房地产市场最主要的特点,一是从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层面讲,存在着地方政府的垄断性:二是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层面讲,存在着货币泡沫的承载性。垄断谋求暴利,泡沫推高价格,如果这个基础不变,房价要想下跌恐怕是很难的。那么,这个基础在今年有没有改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广东建设信息》2004,(11):59-60
最近一段时间,房地产市场众说纷纭,“泡沫论”激荡楼市。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械直指中国房地产泡沫现象,甚至预言泡沫即将破裂。另一方的观点也十分坚决。国内一些房产界大腕公开反驳;整个中国的住房空置率是下降的,房价普遍上涨并不意味着“泡沫”,而是表明需求的客观存在。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10月中旬也发布研究报告反击“泡沫论”,指出目前房地产金融风险尚在可控范围。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业经历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紧缩投资开发、控制金融信贷,以平抑房价涨幅,缓解楼市过热。目前,这场关于“泡沫论”的论战,无疑为房地产业又拉响了预警警报。论战的结果也许并非重要,在此起彼伏的预警声中,人们将用更为理性和冷静的目光,审度楼市发展现状,为后市调控和发展开出新的良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认识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特编辑本专题,探讨一些业界的热点话题,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美国的房价上涨迅速,中国房地产价格也大幅上涨,而如今美国房价大跌,并引发了次贷危机,中国的房价也开始大幅下挫,似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情形与美国很相似。通过对需求、楼市软着陆的可能性、发展阶段、房地产与金融的关系、监控等几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中美楼市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7.
年初以来,中央对全国房地产开发颁布"国十条"及楼市的政策调控新政,接连不断的下达与贯彻,其目的是坚决遏制我国房价过快上涨.严格控制以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限制商品住房的供给. 中央的一系列政策势必促使全国房地产业的降温下滑,势必对建筑行业带来影响.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是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带动建筑业等多种主导产业,房地产业步入低谷,建筑业肯定会跟着进入低谷.为此,开拓施工工程业务,提高工程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是我们房地产企业和建筑企业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经济安全和人居目标的实现。因此,尽早从长远考虑.高瞻远瞩.制定有利于房地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少数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三大主要问题,九部委联合颁布了15条调控措施,从行政、金融、土地、税收等多种手段的多项硬指标上要求地方政府按相关规定执行,这也是近几年来力度最大、范围最广,要求最为具体的调梓行为。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中国的房价上涨很正常,你看看美国的房价,上涨的速度不也很快吗?"其中的逻辑十分清楚,美国的房价在上涨,因此中国的房价也应该上涨.笔者不知道该论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决策当局的宏观调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美国楼市的不断上涨不仅助长了中国楼市投资者的信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放松了对房地产泡沫的警惕,这一点和股市非常类似.  相似文献   

10.
正距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仅7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8月7日在辽宁沈阳召开部分城市房地产工作座谈会,明确对楼市调控不力的城市坚决问责,并提出了楼市调控的重点和具体目标。各地该如何切实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座谈会上,住建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综合施策,把地方政府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确保市场稳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中央与地方政府多次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以期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保持房价平稳发展。以2010—2014年十大城市为样本,基于断点回归理论,探讨房地产调控政策对城市住宅价格的影响效果,得出结论:不同城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存在城际差异;现有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均不利于房地产调控。建议实施差异化调控政策,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构建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各地房地产市场普遍升温,南京、深圳房价一路上扬,上海房价近期亦开始大幅攀升.针对飞扬的房价,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地方政策及措施稳定楼市:上海对非普通住房征收土地增值税、南京出台"一套一价"、深圳加大土地供应,北京推出"两个一千万"……一时间,地方政策纷呈,旨在平抑飞涨的房价,稳定楼市,使房地产市场健康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声音     
正聂梅生房价涨幅下降趋势今年仍将继续"房价虽然还在上涨,但涨幅在下降,而且房价在不同城市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化,这两个趋势在今年还会继续。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3年楼市各项主要指标都在近年来高位,但是下行态势已经形成。中国房地产泡沫化的趋势是有的,部分城市已经形成泡沫而且开始破裂,但没有形成全局性问题,中国房地产不存在崩盘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楼市上涨预期愈演愈烈之时,"国五条"迅速出台,再次释放出房地产市场从严调控的强烈信号. 从2012年末开始,一些地方政府放松调控的意愿有所增强,部分区域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了非理性上涨.尤其是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二线城市房地产成交持续走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日前,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在监测的27个城市中,有21个城市楼市成交量较去年同期上涨,其中14个城市成交量涨幅超过一倍.  相似文献   

15.
任何物品的市场价格,都由供给和需求的博弈形成,房地产也不例外。分析房价的真相,就要分析供给和需求。综合分析,中国高房价的最核心因素有三条:土地制度,廉租房不足和政府打击高房价不力。从供给上讲,有房子首先要有土地,而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供应,一是减少了土地供  相似文献   

16.
张杰  庞骏 《规划师》2008,24(3):14-19
旧城更新中,政府对土地进行了频繁调控,而与此同时地价、房价持续飙升,呈现调控与失效相伴的局面,剖析其原因,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是滋生问题的历史根源,而计划与市场的交织导致了双轨配置制度下的土地交易困境.地方政府对土地的绝对垄断扭曲了土地竞争市场,而这又源于城市土地产权制度本身的残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城市土地制度,即基于明晰旧城土地产权关系的前提,政府退出非公共利益的土地交易市场,实现政府角色的转换,以此确保旧城更新中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地产聚焦     
《时代建筑》2007,(5):146-147
2006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措施.土地新规,限外政策……一时间房地产市场阴云密布。上海楼市刚刚回暖便蒋攻进入观望期.房价平稳.北京.广州.深圳则经历了短暂的观望期后房价继续上涨。2007年上半年在供需矛盾和资金流动性过剩地推动下四大城市房价全面上涨再次遭遇调控难题,  相似文献   

18.
《中州建设》2013,(2):58-59
毫无疑问,中国住房市场是一个政策市场,政府的房地产政策指向哪里,房地产市场就会走向哪里,房价就会上涨或下跌到哪里。可以说,这就是前十年中国住房市场的真实写照。因此,要判断2013年中国住房市场会走向哪里。住房市场价格是上涨还是下跌,  相似文献   

19.
正房地产属商品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具有保值增值的特性,房价很大程度上由其金融属性决定,这就是为什么房价过高却不能用其商品价值来解释的原因。房地产业与金融业关系密切,房地产投机与泡沫过度就会动摇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进而对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宏观调控的经济举措内容颇多,核心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房地产市场对银行体系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应对投机与泡沫的调控中货币政策非常关键。本文拟就投机与泡沫的成因、现状、对策,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4)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上涨,区域房价差值扩大,特别是京津冀地区房地产市场价格达到了较高水平。本文通过简要分析,认为房地产自身的价值、供需关系、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政府宏观政策的出台对该地区房价影响程度较大,我们预测未来京津冀地区房价走势将会呈现出稳中略有上涨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