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通用离子公司(GIC)的4117型1.7MVTandetron离子束分析设备进行MeV级离子注入。所注入的离子能量范围由500keV到10MeV,离子的质量在240u以下,某些元素的负离子束流强度在150μA以上。双向机械扫描技术可将离子均匀地注入样片。  相似文献   

2.
利用通用离子公司(GIC)的4117型1.7MV Tandetron离子束分析设备进行MeV级离子注入。所注入的离子能量范围由500keV到10MeV,离子的质量在240u以下,某些元素的负离子束流强度在150μA以上。双向机械扫描技术可将离子均匀地注入样片。  相似文献   

3.
高能氩离子在钇铁石榴石中引起的非晶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倾斜样品X射线学和饱和磁化强度测量,研究了960MeV氩离子在多晶钇铁石榴(YIG)Y3Fe5O12中引起的非晶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960Me氩离子辐照引起YIG晶态→非昌态转变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电子能损起主导作用但也需要一定的辐照剂量。  相似文献   

4.
利用12MeV的16O离子弹性前冲测量(ERD)方法,研究了以20keV和40keV注入4He的镀钛样品。通过分析ERD能谱,得到了注入4He的深度分布,并与非卢瑟福背散射结果进行了比较。对40keV注入的样品观察到有双峰分布,20keV注入的样品没有双峰分布,实验结果与TRIM模拟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用V+C双重离子注入H13钢合成表面优化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华鹏  孙贵如 《核技术》1995,18(2):65-72
给出了C,V离子和V+C双重离子注入H13钢合成表面优化层机理的研究结果,包括表面薄碳膜和弥散硬化层的形成。用电镜观察到离子注入时晶粒细化和新相的析出,使晶界强化和位错强化效果增强。俄歇分析表明C,V离子注入浓度将分别达到50%和30%的原子比便,即形成固溶化。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注入层中出现了弥散的Fe2C,Fe5C2,FeV和V2C相。注入样品退火,这些相的衍射峰增强,说明这些相在生长。由于这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聚酚亚胺薄膜在高能(650keV-2MeV)B+、C+和Cu+离子注入后硬度的变化。对注入样品进行了显微硬度测量和XPS及RBS分析,观察了硬度与离子种类、能量及注入剂量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离子注入之后薄膜样品的显微硬度值明显提高,注入离子在样品中的电子能量损失对聚合物材料改性起着关键作用。XPS和RBS分析显示,离子注入之后聚酰亚胺薄膜中C的含量增加,形成了以苯环结构为主的新的交联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7.
高能离子注入对聚酰亚胺薄膜硬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  周筑颍 《核技术》1998,21(8):460-464
报道了聚酰亚胺薄膜在高能(650keV-2MeV)B^+、C^+和Cu^+离子注入后硬度的变化。对注入样品进行了显微硬度测量和XPS及RBS分析,观察了硬度与离子种类、能量及注入剂量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离子注入之后薄膜样品的显微硬度值明显提高,注入离子在样品中的电子能量损失对聚合物材料改性起着关键作用。XPS和RBS分析显示,离子注入之后聚酰亚胺薄膜中C的含量增加,形成了以苯环结构为主的新的交联  相似文献   

8.
李勇  施伟 《核技术》1998,21(4):203-206
对离子能量进行校刻的快离子激光光谱学方法利用多普勒效应把离子能量与离子的共振激发联系起来,可应用于1eV-100MeV能区,在几十keV范围内,测量准确度优于2×10^-3,用这种方法校刻了^144Nd^+的能量。  相似文献   

9.
用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首次进行了47MeV/u的C^6^+离子辐照CaVSn:YIG的实验。通过穆斯堡尔效应和正电子寿命测量对47MeV/u的C^6^+离子在CaVSn:YIG中的辐照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辐照导致内磁场方向趋于各向同性分布,由穆斯堡尔谱未观察到非晶化现象。缺陷的数量随C^6^+离子在样品中电子能量损失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李文建  卫增泉 《核技术》1996,19(3):129-132
为了实现定点定位诱变,提出了一种利用ESR波谱术对离子束Bragg峰在麦粒中的定位方法,即自由基探针技术,采用该技术有效地测定出21MeV/u氮离子束的Bragg峰位于小麦胚部,注入深度不超过1.0±0.2mm,而48MeV/u氮离子束贯穿全麦粒,不能实现定点定位诱变。  相似文献   

11.
剂量为2×10(13)-5×10(15)cm(-2)的1.56MeVSb+注入Si(100)后,向石英炉中通入流动纯Ar气进行热退火(退火温度为500一1050℃,时间为30min)。采用3MeVHe(2+)卢瑟福背散射/沟道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测量样品的注人损伤以及退火特性,结合计算机模拟数据,结果表明:缺陷的产生类型与注入离子的剂量、样品退火温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110keV56Fe^1^+离子注入麦胚中的能量沉积分布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卫增泉  杨汉民 《核技术》1995,18(2):81-84
测量110KEv56Fe^1^+离子注入麦胚中的射程为257.1nm。根据测得的^5^6Fe^1^+离子相对浓度随深度的分布和注入离子的总面密度,求得了^5^6Fe^1^+离子绝对浓度随深度的分布。采用TRIM88程序计算得到了不同浓度上注入离子的阻止本领,从而求得了随深度的能量沉积分布。并讨论了细胞损伤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3.
孙友梅  李长林 《核技术》1995,18(10):584-586
用22.5MeV/u的高能氩离子辐照层聚酰亚胺薄膜,对辐照样品的志电性测量及紫外可见光吸收分析表明,随单位体积中能量沉积的增加,薄膜的导电性增强,光吸收度增大,且光吸收边缘由近UV区向可见区移动。  相似文献   

14.
75MeV/u^16O离子在辐照生物实验区产生的中子角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秉荣  卫增泉 《核技术》1998,21(9):525-527
应用Al为阈探测器对75MeV/u^16O离子在辐照生物研究区产生的En〉6MeV中子的角分布进行了实验测量,以了解辐照生物实验区的中子分布情况,为进一步开展的重离子冶癌研究提供辐射防护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区产生的中子具有明显的前冲分布。  相似文献   

15.
氮离子束注入与贯穿小麦种子的生物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47.9MeV/u和20.4MeV/u14N(7+)离子束对小麦种子进行生物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重离子的贯穿和注入对小麦种子的生长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而且注入作用高于贯穿;2)在种子的根尖细胞中出现的染色体畸变具有多种类型,畸变频率高于对照组198~592倍,而且注入比贯穿作用强;3)注入和贯穿处理两者同样有明显的诱变作用,可引起DNA的损伤和修复  相似文献   

16.
韩光武  马受武 《核技术》1995,18(12):759-764
用Monte Carlo法模拟计算了30keV和200keV的N^+与110keV的Fe^+在模拟细胞中的射程分布和径迹结构,并将110keVFe^+模拟计算的结果与RSB测量的结果相比较,发现计算与测量的结果吻合较好,离子的作用范围小于1μm。计算和实验的结果都说明能量相当低的重离子不大可能直接作用引起麦胚深层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17.
张涛  侯君达  李国卿 《核技术》2002,25(1):25-28
在膜层上接收注入钇离子和沉积钛原子比例Y^ :Ti=1:2的条件下,采用钇离子束动态增强沉积方法,在纯铁等基体上制备氮化钛膜层试样。对试样予以电化学测试和AES、XRD分析。XRD结果未发现钇单质或氮化钇的衍射峰。载能金属离子的动态增强沉积作用产生了界面混合效果,形成较宽的过渡层。动态增强沉积试样比非增强沉积试样有更强的抗电化学腐蚀能力。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1—6MeV的7Li离子在固体C、Al、Cu、Ag、Au和Pb薄膜中的阻止本领的测量结果。数据误差小于6%。  相似文献   

19.
在最高能量为47MeV/u的^12C离子和Mylar、天然铜或^93Nb相互作用中,用离线γ能谱法测量了^7Be的放射性活度,观察到的^7Be起源于入射^12C炮弹的碎裂和靶碎裂两种过程。估计^7Be的产额为1.1×10^7Bq/μA·h(单位中的μA是粒子μA),讨论了利用中能重离子反应生产^7Be以及其它放射性核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向日葵种胚的V离子注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良  苏颍  周云龙  林文廉 《核技术》2000,23(4):219-222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谱仪研究V离子注入向日葵种胚后注入元素的深度分布,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离子注入前后子叶及胚轴部位细胞的显微结构变化。结果发现V离子在种皮层的注入深度达到18μm,而在胚部位(如子叶、胚轴和胚根等)则没有测到V元素,注入前后子叶前后和胚轴细胞的显微结构在TEM上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