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海相含铀沉积建造分布非常广泛,产有重要的碳硅泥岩型铀矿床(点)。文章较为详细阐述了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中—下志留统、中—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和上二叠统海相含铀沉积建造类型及分布;利用全国1∶2 500000地质图数据库,编制了各时期海相含铀建造分布图,分析了海相含铀沉积建造与铀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电解还原制备U(IV)过程中的阳极材料腐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间歇电解还原法研究了在有机玻璃电解槽中阳极镀铂钛网在UO2(NO3)2-HNO3-N2H5NO3-H2O体系中的耐腐蚀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无隔膜电解还原时,镀铂钛网上的Pt的腐蚀速率极低(〈2.5×10^-2μm/a),而在以阳离子交换膜作隔膜的电解还原中,镀铂钛网上的Pt有明显的腐蚀,其腐蚀速率为5.7μm/a。对这两种情况下Pt的腐蚀速率明显差别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对影响电沉积铀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试验和讨论,在电沉积法制备铀靶的初期实验中,选用不锈钢作为电沉积铀的靶片,用UO2(NO3)2和(NH4)2C2O4作为镀液,pH值为2~3。对影响电沉积铀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试验和讨论,并用分光光度法分析了电镀残液中的铀含量,最终制得的铀靶的沉积厚度达到8~10mg/cm2,镀层牢固、均匀,电镀效率大于80%。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在水溶液体系中采用电沉积法制备铀靶的方法。以0.15mol/L草酸铵为电解液,铂丝为电极,通过考察阴极处理工艺、电流密度、电沉积时间、pH、温度、搅拌速度、镀液中UO2(NO3)2浓度等对电沉积效率及镀层质量的影响,确定了制备电沉积铀靶的最佳工艺参数,其中,沉积效率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在pH=2~3、电流密度60mA/cm2、保持温度60℃、镀液中UO2(NO3)2浓度约1.67mg/mL时沉积效率可达约98%。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能谱和扫描电镜等对铀沉积层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铀以水合聚合物的形式存在,可能的结构为[UO2(H2O)4-O-UO2(H2O)4-O],铀的沉积层的纯度较高,除检测到铀(65.35%)、氧(27.38%)、碳(5.46%)和铂(1.81%)外未引入其他杂质,镀层表面平整、致密,与衬底结合牢固。单次铀的电沉积层厚度可达6mg/cm2,采用高温烧结后重复电镀的方法可将电沉积铀的密度提高到6~8mg/cm2。  相似文献   

5.
用γ分析方法研究滇池现代沉积年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项亮 《核技术》1997,20(2):100-104
用γ分析方法对采自云南滇池沉积孔柱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210Pb、226Ra和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241Am的垂直剖面特征及相应沉积年代进行了研究。并且用210Pb法计算了近百年来该地沉积速率的变化和各采样层位的沉积年代。对计算结果用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和241Am时标法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湖泊沉积演化过程受到较强的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用AES研究铝薄膜与基体金属铀之间的界面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俄歇电子能谱(AES)仪超高真空分析室中利用氩离子溅射沉积方法将Al沉积在U基体上.对不同Al沉积量的铀表面实时采集AES和低能电子损失谱(EELS),以研究沉积Al原子与U表面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Al膜的生长过程.将实验样品进行退火处理后进行深度剖析.研究结果表明Al沉积在U基体上是以岛状方式生长的;室温下,沉积Al原子与U表面原子间存在界面作用,两者在界面处相互扩散形成了合金相.退火促使界面扩散速率增大,界面结合力增强,并有可能形成化合物UAlx.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物理场耦合软件COMSOL,在LiCl-KCl熔盐体系中建立以电解槽为阳极、双石墨棒为阴极的氯化铀电沉积行为三维数值模型。通过研究熔盐中铀离子的运动情况以及对阴极几何形状的实时计算,得到了铀电沉积的沉积层厚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得到了铀离子阴极沉积行为与阴极表面的位置、熔盐铀离子浓度、反应温度、平均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中,还将模拟结果与氯化铀熔盐电解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计算与实验结果拟合良好,证明铀电沉积行为模拟的可靠性,模拟结果可为乏燃料干法后处理中铀的提取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8.
朱寿彭  肖东 《辐射防护》1999,19(6):449-451
本研究运用四氮唑(MTT)显色反应,观察了^235U,^147Pm,^153Sm单独及混合照射骨肉瘤细胞时,对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程度比较,结果表明,各核素单独照射(照射用放射性活度为:^235U,128.4Bq;^147Pm,7.4×10^5Bq;^153Sm,7.4×10^5Bq)及混合照射(^235U+^147Pm,^235U+^153Sm,^147Pm+^153Sm,其放射性活度均为各自单  相似文献   

9.
在室温、超高真空条件下,采用Ar离子溅射沉积的方法在清洁金属铀表面沉积铝薄膜,并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技术原位观察铝薄膜的生长行为.结果表明,在薄膜生长过程中,铀铝界面存在较明显的互扩散行为,同时发生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生成金属间化合物UAlx,导致铀、铝XPS特征谱发生明显变化.铀铝间的互扩散导致U 4f谱在380.4、392.7和404.2 eV处出现新的能量损失峰;而铀铝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导致Al 2p XPS谱峰向低能端偏移0.2 eV.随沉积时间的增加,能量损失峰强度逐渐增强,Al 2p峰逐渐向金属Al特征峰位置偏移,说明随铝沉积量的增加,铀铝间的扩散行为增强,铀铝相互作用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组分并非单一.在沉积过程中,铝薄膜以岛状方式生长.  相似文献   

10.
将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含铀沉积建造类型划分为陆相暗色(灰色)含煤碎屑沉积建造、陆相红色(杂色)碎屑沉积建造及陆相红色含膏盐沉积建造3类,并概述其沉积特征.探讨了沉积建造研究在砂岩型铀矿科研及生产找矿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