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初始连接刚度在节点刚度分类和钢结构地震分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因此研究连接的初始刚度很有现实意义 ,主要研究顶底角钢连接的初始刚度的确定方法以及影响其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半刚性节点的转动刚度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显锋  马心俐 《山西建筑》2009,35(23):48-50
针对节点实际存在刚度与理想计算假定刚度不一致的现象,推导了常见约束条件下半刚性节点转动刚度与节点弯矩关系的解析公式,并研究了节点转动刚度计算的解析法和实体有限元方法,以期促进对节点刚度的研究,提高工程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有限长桩问题的解析解,推导出连续弹性体模型下基桩动、静刚度及静动刚度比的理论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各有关参数对动刚度的影响,并研究了各种参数影响下动刚度与静刚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下部支承刚度对索拱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跨度为60m,矢跨比分别为0.2,0.3,0.4的纯拱结构和索拱结构模型,采用支座刚度对下部支承的刚度进行等效处理。研究了五种不同支座水平刚度下索拱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结果表明,下部支承刚度对纯拱结构和索拱结构的强度和静力稳定性影响较小,但对其刚度有一定影响;该索拱结构在不同刚度的下部支承情况下力学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在对预应力橡胶隔震支座(PRB)进行水平和竖向单调静力加载试验基础上,研究了其竖向刚度和水平刚度等力学性能及变化规律,对适用于计算普通橡胶隔震支座(RB)的竖向刚度公式进行修正,同时提出PRB水平刚度的简化计算方法。此外,通过对PRB进行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了其水平滞回耗能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RB竖向刚度趋于常数,但其计算公式不能沿用适应于RB竖向刚度计算公式;PRB的水平刚度为变刚度,这有利于地震时的水平限位;与RB相比,PRB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6.
加强层可以增加结构的整体刚度,但同时使结构在加强层处出现刚度突变,随着加强层刚度的增加,刚度突变越明显,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越大。针对这种不利影响,一些学者提出了有限刚度加强层的概念,本文即对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加强层的有限刚度进行了研究。文中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在地震作用下,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顶点水平位移,通过计算不同加强层广义刚度与核心筒广义刚度比下结构顶点水平位移,来研究加强层广义刚度对结构整体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当加强层广义刚度与核心筒广义刚度比在一定范围内,才会对结构侧移减小产生明显效果;而当加强层广义刚度与核心筒广义刚度比增大到一定值后,则对减小结构侧移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该文考虑衬砌接头对内力和位移的影响,就衬砌的接头刚度计算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作者从研究开裂钢筋混凝土的截面刚度出发,导出了接头的截面刚度,并进一步阐述了拼装结构在长效轴力作用下对接头的刚度影响。  相似文献   

8.
钢梁可通过设置侧向支撑并控制间距避免其发生整体弯扭屈曲,支撑刚度会对钢梁的临界弯矩产生影响。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不同侧向支撑刚度下蜂窝钢梁临界弯矩。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侧向支撑刚度的增加,蜂窝钢梁临界弯矩亦逐渐增加;但当支撑刚度达到临界支撑刚度后,随着侧向支撑刚度的增加钢梁临界弯矩不变。根据参数分析结果,提出了根据支撑间距确定临界支撑刚度的简化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钢梁可通过设置侧向支撑并控制间距避免其发生整体弯扭屈曲,支撑刚度会对钢梁的临界弯矩产生影响。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不同侧向支撑刚度下蜂窝钢梁临界弯矩。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侧向支撑刚度的增加,蜂窝钢梁临界弯矩亦逐渐增加;但当支撑刚度达到临界支撑刚度后,随着侧向支撑刚度的增加钢梁临界弯矩不变。根据参数分析结果,提出了根据支撑间距确定临界支撑刚度的简化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主次结构广泛应用在超高层建筑中,但对其受力特点和刚度形成机制的系统研究却很少。为明确主次结构刚度形成机制、指导主次结构结构设计,通过有限元分析对主次结构受力特点进行研究,给出主次结构抗侧刚度形成机制,并推导主次结构刚度计算方法。以巨型框架结构、主次框架结构、主次框架-单斜撑结构、主次框架-X斜撑结构为研究对象,以构件内力分布特点、变形特性、刚度贡献为重点关注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主次结构在竖向及水平荷载作用下均表现出显著的二级受力特性。水平荷载作用下,主柱沿模块高度呈现弯剪型变形,主次框架-单斜撑、主次框架-X型支撑结构表现出显著的桁架受力特点。次柱轴力沿高度呈周期性分布,次结构传递荷载对主结构变形和内力影响不大,但是其对结构整体刚度贡献不可忽略。分析结果表明,主次结构抗侧刚度关键参数为支撑轴向刚度、主柱轴向刚度、主框架抗剪刚度、次框架抗剪刚度。基于刚度形成机制,给出主次结构刚度简化计算方法,并与有限元方法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刚度形成机制及刚度简化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张力膜结构非线性风振响应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立鹏  徐国彬 《工业建筑》2001,31(11):55-56
针对张力膜结构这种柔性结构非线性程度高、质量轻、刚度弱、对风敏感的特点 ,利用随机振动理论 ,采用数字模拟法对膜结构风偏振响应这一难点问题做一定研究分析 ,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单层网壳板式节点的刚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壳 (架 )研究领域中 ,节点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热点问题 ,但研究主要都集中于各种节点强度的研究 ,而刚度的研究却很少涉及。针对网壳结构中目前使用较广的板式节点 ,采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 ,在弹性范围内考察其刚度相对于节点的几个基本参数的变化规律 ,给出刚度相对于参数变化的近似线性表达式。还给出了对于刚度变化趋势原因的一些探讨 ,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王锡康  张新山 《工业建筑》2002,32(11):30-32,10
我国《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 0 4 0 96 )确定桩的竖向刚度时采用刚性桩的设计理论。对桩土体系采用多质点离散化模型对桩的刚度进行了分析 ,指出 ,按刚性桩的计算结果过于偏大 ,并指出桩侧刚度的不均匀分布对桩的竖向刚度亦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钢筋混凝土框架分析中一种改进的简化刚度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简化刚度法。通过引入塑性刚度折减系数 ,获得统一的单元刚度的表达式。与简化刚度法的双分量模型相比 ,该方法更加形象直观 ,物理概念愈加明晰  相似文献   

15.
钢-混凝土组合构件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三次多项式分段模拟混凝土、钢筋和型钢材料的非线性本构关系 ,以平截面假定为基础 ,推导出双向偏压钢筋混凝土、钢骨混凝土及钢 -混凝土组合构件截面非线性分析通用公式 ,得到的截面割线、切线刚度矩阵是线性与非线性刚度矩阵的叠加。应用标准有限元方法和截面非线性刚度矩阵 ,推导出梁单元刚度表达式。所得到的表达式含义清晰、计算简便 ,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6.
陆新征  江见鲸 《工业建筑》2003,33(7):57-59,65
预应力钢 -混凝土组合梁具有刚度大、承载力高、延性好等特点 ,因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将组合梁在平面交叉组成双向楼板体系 ,预期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刚度和承载力。为此 ,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 ,对预应力钢 -混凝土组合单向楼板和双向楼板进行了空间受力全过程分析 ,并通过改变预应力筋配置进行了参数讨论。分析结果表明 ,相对于钢 -混凝土组合单向楼板 ,组合双向楼板的承载力可以提高 133% ,刚度可以提高 6 6 %。而施加预应力后 ,刚度和承载力还可以继续提高。钢 -混凝土组合双向楼板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7.
陈世鸣  顾萍 《工业建筑》2002,32(9):8-10
研究了加肋腹板连续组合梁的横向连接刚度和强度。采用横向腹板劲肋 ,加强了组合梁刚性上翼缘 (混凝土板 )对工字梁下翼缘的横向约束 ,能有效提高组合梁的侧向失稳荷载 ,但在钢梁上翼缘与钢筋混凝土板连接区域会产生较大的横向集中力。该集中力会导致混凝土板与下部钢梁上翼缘连接区的强度破坏 ,在设计中必须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8.
考虑带裂缝工作的组合梁柱等效刚度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带裂缝工作的梁柱杆件 ,不考虑开裂区混凝土的作用 ,将构件视为变截面梁柱 ,并以最简单的阶梯形变截面杆件来考虑。同时考虑了变截面杆件的刚度及横向荷载的二阶效应 ,最后得出的结果简便而实用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夏志宏  郑山锁  贺金川 《工业建筑》2003,33(6):76-78,84
提出了采用动测法检测与评定砌体房屋砌体强度和刚度的一种方法 ,为已有砌体房屋及新建砌体房屋的强度和质量评估提供了手段  相似文献   

20.
高伟  易成  谢和平  王建强 《工业建筑》2002,32(11):1-4,27
通过钢纤维混凝土 4点弯曲试验 ,对经典的刚度衰减法等一系列描述损伤的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 ,同时对依赖于应变的分段损伤模型进行了分析 ,认为修正后的刚度衰减模型更能够反映混凝土及纤维混凝土弯曲损伤的发展规律。此外 ,对于以损伤耗散能量法建立的岩石损伤模型 ,利用弯曲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同样可以用来描述混凝土弯曲损伤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