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三个部门,针对当前制约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薄弱环节,决定联合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一、基本宗旨和主要目标基本宗旨: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  相似文献   

2.
《包装世界》2008,(11):46-46
为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广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高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联合启动“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选派约100名青年教师或科技人员到100家广东科技型企业驻点1年。  相似文献   

3.
《新材料产业》2006,(2):78-78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发展步伐。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国家发改委2005年12月29日发布通知,继续组织实施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专项。通知要求相关单位于2006年3月31日前报道相关申请材料。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主席在谈到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时指出,要加强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快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步伐,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从我国各地的实践来看,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从体系创新所要实现的目标来看,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是要使国家重点企业和优势企业形成超前5~10年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带动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工艺能力、产品质量和花色品种规格更上一层楼。2从体系创新所要形成的布局来看,要从根本上转变以国家为创新主体的局面,把研究与发展力量70%~80%在国家的布局特征,转变为70%~80%的研…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处在创新的第一线,创新需求敏感,创新冲动强烈.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的主体.然而当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薄弱,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掣肘.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为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积极推进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据有关媒体报导,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近期指出,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要向企业开放,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国家计划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一些应用性较强的项目更要加大企业参与实施的力度。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当前的工作重点。下一步将通过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科技计划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技术集成应用的主体。要通过多种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国家高新区创新环境建设,推进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充分发挥其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基地作用。  相似文献   

8.
《世界标准信息》2005,(12):167-167
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  相似文献   

9.
第一是要着力提高我国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任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只有通过企业才能真正转化为规模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转化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作者所在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阐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中的企业作为,并分别从发挥企业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主体地位作用、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依靠产学研、自主创新投入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非技术创新要素六方面论述如何培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  相似文献   

11.
航空发动机作为制造业王冠上的明珠,要实现自主创新、协调发展,就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近年来,中航工业黎明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加以推进,紧密围绕“技术基础管理、技术能力提升、科技人才培养、聚智平台建设”,探索构建开放式的研发体系,公司研制能力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2.
新材料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支撑和引领着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国家各类科技计划支持的关键技术领域,其作用和地位举足轻重。多年来,在火炬旗帜的引领下.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与国家八六三计划、九七三计划等主体计划紧密衔接、协同运作,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为加快新材料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2005年,企业自主创新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凸现了两个战略转型:一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众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纷纷宣布将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技术路线图对于企业技术规划的制定和技术管理水平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在产业技术路线图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刊上期介绍了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在技术路线图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研究,本期着重介绍企业如何制定技术路线图及技术路线图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新的作用。希望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编按]  相似文献   

15.
标准作为科技成果的载体,在促进创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加强对自主创新技术与标准化结合重要性的认识,把二者的结合上升到战略高度。为推动企业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标准的规范、引领和支撑作用,引导企业建立自主创新技术与标准化结合的机制,促进创新成果标准化、产业化,本文结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建设,对企业如何构建自主创新技术与标准化结合机制进行了总结与思考,提出了企业自主创新技术与标准化结合的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硅谷》2011,(9):1-1
南开区高度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自主知识产权工作,充分发挥驻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用,培育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的,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  相似文献   

17.
系统分析了中央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央企业本身技术需求、经济实力、科技资源和成果转化特点,指出中央企业应该也能够率先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调动企业、企业科技管理人员和企业研发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结合神华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企业基于技术资源整合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近30a来,长株潭包装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主创新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其自主创新中存在自主创新上的投入产出不合理、缺乏包装设计市场意识、缺乏包装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缺乏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间恶性竞争严重、忽视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必须通过构建自主创新系统、树立绿色包装的战略思想、健全长株潭包装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的制度保障体系、加强包装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导向、建立人才培训与储备机制、加强国际合作等途径,确立长株潭包装企业自主创新体制,催生出具有长株潭实力的包装产业群,把长株潭打造成中国的包装基地。  相似文献   

19.
技术路线图: 自主创新的战略工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路线图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工具,它对于企业技术规划的制定和技术管理水平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技术路线图不只在企业。在产业乃至政府的规划方面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在技术路线图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刊从本期起分两期刊载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在技术路线圈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企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方面的研究。希望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编按]  相似文献   

20.
高新技术企业是技术创新簇群中最活跃成分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目益加剧,自主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对乌鲁木齐市的经济发展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传统企业的自主创新及升级换代也产生示范与促进作用。科学、准确地认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小,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乌鲁木齐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方法与途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