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丙烯酸接枝线形低密度聚乙烯(PE-LLD-g-AA)的热学行为,结果表明,与纯线形低密度聚乙烯(PE—LLD)相比,PE-LLD-g-AA的熔融温度(Tm)略有增加,结晶温度(Tc)增加大约4℃,熔融焓(AHm)随AA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还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PE—LLD和PE—LLD-g—AA的等温结晶动力学,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PE—LLD-g—AA等温结晶形态。结果表明,PE-LLD-g-AA的结晶速率大于纯PE—LLD的,随着接枝率的增加,PE-LLD的球晶半径减小,接枝到PE—LLD分子链上的AA分子起到了成核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X射线衍射法、偏光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法考察了玻璃微珠(GB)对线形低密度聚乙烯(PE-LLD)的结晶形态以及非等温结晶与熔融行为的影响。通过Jeziorny法和莫志深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并利用Kissinger方程计算了PE-LLD/GB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活化能。结果表明,GB的加入细化了PE-LLD的晶粒,降低了晶粒尺寸和晶体完善程度;当GB含量为5 %(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材料的结晶结构完善程度的分散性最大;GB起到了异相成核作用,提高了PE-LLD的结晶起始温度,当GB含量为8 %时,复合材料的结晶速率达到最大值;当GB含量低于5 %时,复合材料结晶活化能高于纯PE-LLD。 相似文献
4.
氧化镧对硅烷交联PE-LLD热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热失重分析、示差扫描量热分析、氧化诱导期和维卡软化点测定等手段研究了稀土化合物氧化镧(La2O3)对硅烷交联线形低密度聚乙烯(PE-SXLLD)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添加k03可极大地提高PE-SXLLD的热氧分解温度,但对其热裂解分解温度却没有影响,其作用机理可能是La2O3的存在减缓了氧分子在PE-SXLLD交联结构中的扩散运动,从而延缓了PE-SXLLD交联结构的链断裂反应。添加La2O3对PE-SXLLD的结晶熔融行为影响不大,也没有改变PE—SXLLD的凝胶率和热变形行为。 相似文献
5.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Raman光谱表征了硅烷接枝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的结晶结构。用FTIR和Raman光谱上硅烷特征峰与LLDPE亚甲基峰的强度比,可相对比较硅烷接枝LLDPE的接枝率,随着硅烷用量的增加,由FTIR计算的吸光比从0.96增至2.62,由Raman光谱计算的强度比从11.53增至14.00,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同。Raman光谱分析还表明,随着硅烷用量的增加,硅烷接枝聚乙烯的结晶相质量分数由57.58%降至46.99%,非晶相质量分数由11.58%升至16.52%,中间相质量分数从30.84%升至36.48%。 相似文献
6.
利用DSC研究线形低密度聚乙烯(PE-LLD)和PE-LLD/纳米碳酸钙(PE-LLD/Nano-CaCO3)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行为,并用Jeziorny法和莫志深法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Jeziorny法、莫志深法能够较好地处理非等温结晶过程。用Jeziorny法处理结果表明,PE-LLD的结晶速率大于PE-LLD/Nano-CaCO3复合材料;在相同的降温速率下,Nano-CaCO3加入使得复合体系结晶速率先略微下降后再升高,且当Nano-CaCO3的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体系的结晶速率最低。Avrami指数n在1.47~2.13之间变化。用莫志深法得出的结论与Jeziorny法一致,b值在0.75~1.22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7.
硅烷接枝聚乙烯反应的DSC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DSC方法研究了HDPE、LLDPE在过氧化二异丙苯(DCP)或2,5-二甲基-2,5-二(叔丁过氧基)-3-已炔(DMTBH)引发下与聚乙烯三乙氧基硅烷(VTEOS)或乙烯基三甲氧基(VTMOS)硅烷的接枝反应,着重考察了引发剂品种、硅烷用量对接枝反应程度(以反应热表示)的影响,所得结果可以从配方上控制接枝反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硅烷接枝交联LDPE、LLDPE及其共混物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热延伸试验、差示扫描量热法、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了低密度聚乙烯(LDPE)、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及其共混物的乙烯基硅烷接枝及交联产物的分子结构、熔融行为和形态。结果表明:硅烷接枝后,LDPE、LLDPE的重均摩尔质量小幅增加;硅烷接枝交联能力为:LLDPE〉LDPE/LLDPE共混物〉LDPE;接枝和交联使LDPE、LLDPE及其共混物的结晶度降低,晶粒变得不均匀;硅烷接枝和交联能增加LDPE/LLDPE共混物的相容性;交联结构提高了LDPE、LLDPE及其共混物的抗冲性。 相似文献
9.
房家妹;段景宽;邵双喜;郭清萍 《中国塑料》2011,25(2):47-51
采用硅烷接枝、交联两步法制备了室温自交联低密度聚乙烯(PE-LD),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硅烷接枝和室温自交联对PE-LD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烷接枝和自交联反应对PE-LD的结晶行为有明显的影响,接枝和交联后,PE-LD的Avrami指数在3.8~6.0之间,高于纯PE-LD;Avrami指数随引发剂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随催化剂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硅烷接枝PE-LD的结晶动力学速率常数高于纯PE-LD,而交联PE-LD的结晶动力学速率常数低于纯PE-LD。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乙烯基硅烷(VS)和苯乙烯(St)双单体接枝聚丙烯(PP-g-VS/St)的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长支链的引入使PP-g-VS/St的结晶峰值温度和熔融峰值温度相对于线形等规聚丙烯(iPP)分别提高了10、2 ℃,且球晶得到了细化; PP-g-VS/St在10 ℃/min的降温速率下结晶产生的晶型为α晶型与少量γ晶型的混合物;在注塑条件下结晶产生的晶型为α晶型与β晶型的混合物; 利用莫志深法研究PP-g-VS/St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过程发现,在结晶的早期和后期,长支链对PP-g-VS/St的结晶分别起到了加速成核和阻碍生长两种相反的作用;相对于iPP,PP-g-VS/St的拉伸强度、弯曲模量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29 %、40 %和453 %。 相似文献
11.
线形聚丙烯/低密度聚乙烯发泡体系的结晶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刘本刚;王向东;张玉霞;许国志 《中国塑料》2010,24(12):63-71
通过差式扫描量热仪研究了不同比例线形聚丙烯/低密度聚乙烯(PE-LD)共混发泡体系的结晶熔融行为和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并使用热台偏光显微镜对线形PP/PE-LD共混发泡体系的结晶形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E-LD的加入会降低线形PP的结晶峰温和绝对结晶度,但对其熔融行为影响不显著;而通过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表明,PE-LD支链的成核作用,改变线形PP结晶过程中的成核和增长方式能够增加球晶数的同时降低球晶半径,形成的晶核具有物理交联点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共混物的熔体强度,增加了共混体系的可发性。 相似文献
12.
张木;陈延明;陈宏;司春雷;高启升 《中国塑料》2010,24(11):39-42
通过对2种不同瓶用聚酯切片(市售瓶用聚酯切片和辽阳石化公司的瓶用聚酯切片)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失重、热台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等的对比分析,详细研究了2种瓶用聚酯切片的结晶行为。结果表明,瓶用聚酯切片应具有适中的结晶能力,结晶速率过大或结晶度过高均可导致聚酯瓶产品的耐热性能下降;与市售瓶用聚酯切片相比,辽阳石化公司的瓶用聚酯切片的结晶速率较大,具有较高的热结晶温度。 相似文献
13.
用DSC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茂金属线形低密度聚乙烯(m-PE-LLD)与高密度聚乙烯(PE-HD)、低密度聚乙烯(PE-LD)、线形低密度聚乙烯(PE-LLD)共混时PE-HD、PE-LD、PE-LLD不同加入量对m-PE-LLD非等温结晶行为和结晶动力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E-HD与m-PE-LLD共混使样品结晶峰变窄,结晶度和结晶速率有所提高,说明两者有较好的相容性与共结晶行为;PE-LD的加入使共混物结晶峰变宽,说明PE-LD与m-PE-LLD共结晶行为较差,存在部分相分离,但在PE-LD含为20%时有最大结晶度,结晶速率有所提高;PE-LLD的加入对m-PE-LLD非等温结晶和动力学影响较小。X-射线衍射结果证明共混使球晶粒径减小。 相似文献
14.
在讨论硅境接枝交联聚乙烯技术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硅烷接枝交联聚乙烯的各种主要因素及其解决办法和最佳的试验条件,如基础树脂的选择、各种助剂的选择和最佳用量、接枝工艺的选择、交联工艺的选择以及接枝设备的选择等,并对硅烷接枝交联聚乙烯技术的今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氙灯老化的方法研究了抗氧剂1010,168与光稳定剂622对线形低密度聚乙烯(PE-LLD)的影响,并通过拉伸性能测试和凝胶渗透色谱分析对老化前后PE-LLD的性能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未添加抗氧剂、光稳定剂的PE-LLD经氙灯老化3d后断裂伸长保留率小于50%,单独添加0. 15份抗氧剂1010,168或光稳定剂622 , PE-LLD断裂伸长保留率小于50%时,需氙灯老化的天数分别为7,6和15 d。抗氧剂1010,168与光稳定剂622复配使用时,对PE-LLD的杭老化性有明显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