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介绍聚氨酯弹性体的结构特点及其优异性能。阐述聚氨酯薄膜制品在医疗卫生、工业及人们日常生活等三个方面的广泛应用,同时还列举了国内外的一些具体应用实例。并展望聚氨酯薄膜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聚甲醛/热塑性聚氨酯弹性共混增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邬素华  文志红 《中国塑料》1999,13(11):39-43
本文选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用Brabender熔融挤出共混的方法对聚甲醛(POM)的改性增韧性进行了研究。对POM/TPU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进行了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随着TPU用量的增加,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出现峰值,而同时又保持了其它性能的适当水平。  相似文献   

3.
聚四氟乙烯薄膜的加工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聚四氟乙烯(以下简称 PTFE)薄膜的三种加工方法,即“压延”加工、车削加工及挤压加工,并附有工艺流程、工艺条件及配方。介绍了 PTFE 的表面处理方法,即表面沉积、表面腐蚀和等离子处理。最后介绍了 PTFE 薄膜在8个方面的应用。本文还介绍一些 PTFE 薄膜的最新发展、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聚四氟乙烯薄膜活化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PTFE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耐高低温性能(使用范围—200℃~260℃)、介电性能、不浸润性、耐化学试剂(强酸、碱、强氧化剂等)、不燃性、抗老化性和极低的摩擦系数,所以在现代工业中常用作工程塑料,近年来在民间工业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PTFE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使用要求采用纯品、填充.补强或复合制品。 PTFE约占现代工业应用的氟材料的75%以上,我国约占氟树脂生产总量的90%。PTFE虽然具有许多其它材料所没有的独特性能,但在流体工程密封的应用中却有机械性能低、刚性差、热导率低、负荷下抗蠕变性能差、线膨胀系数大、不耐辐射等弱点,为此,我们在通用机械  相似文献   

5.
针对桥梁涂料施工时所采用的环氧树脂腻子因其伸缩性差,刚性强所造成的开裂问题,应用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分离理论,提出用聚氨酯弹性体替代传统子的方法,研制得到的子在保证一定的结合力和附着力的前提下,具有一定弹性。  相似文献   

6.
食品包装复合薄膜用聚氨酯胶粘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7.
以自制的GO(氧化石墨烯)为填料,WPU(水性聚氨酯)为基体,采用溶液共混和流延成膜法制备了GO/WPU复合薄膜。着重考察了GO含量对GO/WPU复合薄膜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GO含量的增加,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增强、导热系数增大;当w(GO)=4%(相对于复合薄膜质量而言)时,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20.6 MPa)相对最大、导热系数[为0.208 W/(m·K)]相对最高[这是由于GO均匀分散在PU(聚氨酯)基体中,形成了连续褶皱状网络结构的缘故]。  相似文献   

8.
靳永祥 《弹性体》1999,9(2):29-31
研究了弹性聚氨酯防水涂料合成条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批量生产,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10.
11.
制备了水性聚氨酯(WPU)及其微泡高弹膜,研究了WPU及其微泡高弹膜制备工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羧基占WPU质量百分数的5%,NCO/OH摩尔比1.25,TMP占原料总量的6%,聚醚多元醇和PEG质量比12:1时,在无催化剂存在下,控制反应前期温度55℃,后期温度升高到85℃,反应2.5 h即可得到较理想的WPU。在增稠、起泡、热敏等助剂的存在下,通过一定工艺可制得WPU微泡高弹膜。  相似文献   

12.
叶宏  王静 《广州化工》2010,38(9):10-11,21
研究通过两步法反应,制备了一系列聚酯型聚氨酯(包括环糊精嵌段),并采用红外,热分析等手段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并且考察了链段中的环糊精对膜溶胀性能的影响以及膜对不同混合物体系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链段中含环糊精的膜在有机混合物中有较大的溶胀度,聚酯型聚氨酯对于苯-环己烷和水-乙醇体系均有较好的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13.
聚氨酯弹性体电致伸缩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己二酸-丁二醇-新戊二醇)酯二元醇、甲苯二异氰酸酯、1,4-丁二醇和三羟甲基丙烷为原料,经聚合得到了一系列聚氨酯弹性体。利用LCR阻抗分析仪研究了所得聚氨酯弹性体的介电性能。在1kHz频率下聚氨酯弹性体的相对介电常数为7左右,相对介电常数随测试频率的增加而降低。采用数字散斑相关测量方法研究了聚氨酯弹性体在电场诱导下的应变─电致伸缩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聚氨酯弹性体在外加高压电场的作用下,随着高压电源的开合,其应变也随之呈现出相应的收缩与回复,其电致伸缩系数随聚氨酯弹性体密度的增加及相对介电常数的减小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阳离子型PDMS/PU无皂微乳液膜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小瑞  王海花  费贵强 《精细化工》2005,22(12):937-940,954
在催化剂和助溶剂的作用下,采用一步法,以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醚二醇(PTMG)为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 I)为硬段(三羟甲基丙烷TMP为交联剂、N-甲基二乙醇胺MDEA为扩链剂)合成了一系列自乳化双软段PDMS/PU微乳液。将乳液流延成膜,综合研究了PDMS/PU中软硬段比例、溶剂、软段相对分子质量、TMP用量、MDEA用量、PDMS含量对成膜力学性能和耐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NCO)/n(OH)=2.2,PTMG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 000,w(TMP)=3%,w(MDEA)=40%,w(PDMS)=15%,PDMS/PU膜的附着力为1级,光泽度101%,硬度H,耐冲击性50 cm,抗张强度33.8 MPa,柔韧性1级,胶膜吸水率随着w(PDMS)的增加,由11.2%降低到0.12%。  相似文献   

15.
NDI型聚氨酯微孔弹性体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5-萘二异氰酸酯(NDI)、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BA)为原料制备了聚氨酯预聚体,再与匀泡剂(L580)、扩链剂和去离子水反应制得NDI型聚氨酯微孔弹性体,并对其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和泡孔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异氰酸酯指数为1·2~1·3、采用聚己内酯(PCL300)为扩链剂时,NDI型聚氨酯微孔弹性体压缩强度较高,可达1·06MPa,且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聚己内酯多元醇CP-20、异氰酸酯和扩链剂等为主要原料,通过预聚物法合成聚氨酯弹性体。研究了预聚物中ω(-NCO%)含量、异氰酸酯种类、扩链剂种类及扩链系数等对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P-20/TDI-100/MOCA体系和CP-20/MDI-100/BDO体系的聚氨酯弹性体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以自制聚醚型聚氨酯预聚体、硅酸盐水溶液、乙二醇/丙三醇(质量比1:1)混合扩链交联剂、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PAPI)等为原料制备了硅酸盐/聚氨酯弹性材料.探究了预聚体NCO基含量、乙二醇/丙三醇含量以及硅酸盐水溶液种类等因素对硅酸盐/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B组分中预聚体质量分数为83.5%且其NC...  相似文献   

18.
聚氨酯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研究了合成方法,软段及硬段组成结构,熟化条件等因素对聚氨酯弹性和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氨酯弹性体的结构与组成,以及由此引起微相分离程度的变化,是影响弹性体性能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低聚物二醇,二异氰酸酯及扩链剂合成的弹性体性能不同,采用预聚法,以及适当熟化有助于提高弹性体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以聚氧化丙烯三醇、高活性聚醚聚合物多元醇(HPOP)、二醇扩链剂、水及催化剂等助剂的混合物作为A组分,以聚四氢呋喃二醇(PTMG)、纯MDI和液化MDI为原料合成的半预聚体作为B组分,A组分和B组分按异氰酸酯指数1.1混合,制备微孔聚氨酯弹性体。讨论了预聚体的NCO含量、纯MDI与液化MDI质量比、二醇扩链剂种类和HPOP/聚醚三醇质量比对微孔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预聚体NCO含量和纯MDI的用量增加时,微孔弹性体的硬度和拉伸强度增加;微孔弹性体的硬度随HPOP和1,4-丁二醇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HPOP/聚醚三醇质量比为50∶50时,微孔弹性体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以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3,3’-二氯-4,4’-二胺基二苯甲烷(MOCA)或3,5-二甲硫基甲苯二胺(E-300)为主要原料,采用预聚体法合成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PUE)。分析了预聚体NCO基含量、PTMG软段相对分子质量、两种扩链剂以及扩链系数对PUE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预聚体NCO基含量增加,PUE的硬度、拉伸强度、300%定伸应力和撕裂强度提高,扯断伸长率下降,扯断永久形变发生微小变化;随着软段相对分子质量的不断提高,PUE的硬度、拉伸强度、300%定伸应力和撕裂强度缓慢下降,而扯断伸长率和扯断永久形变升高;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扩链剂E-300与MOCA相比,综合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