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川海 《锻压技术》2013,38(1):53-56
采用拉延筋模拟试验机测试了板材厚度对摩擦系数测量值的影响,并提出了摩擦系数的修正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板材厚度将使固定拉延筋试样在成形过程中承受不同的变形力,进而影响到最终的摩擦系数值.利用拉延筋模拟试验机进行摩擦系数的测定应该剔除该部分变形力的影响,并且指出相近厚度板材之间的摩擦系数比较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 ,冲压制件的复杂程度和难度不断增加 ,拉延筋的设计选择已经成为冲压模具设计中的关键技术。本文介绍了拉延筋 /摩擦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针对上海宝钢从国外引进的拉延筋 /摩擦试验机在测控等方面的不足 ,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改进设计方案 ,并成功的得到了实现。使试验机在试验参数的控制功能方面得到了改进和提高 ,并具备了高温拉延试验功能。为进行规范、统一的拉延筋 /摩擦试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基于板料成形时法兰区周向收缩、厚向增厚的特点和温成形的环境,针对铝合金板温成形过程拉深筋部位摩擦系数的测量,研制了一套新型摩擦测试装置.探讨了压边力、成形温度、润滑状态三种工艺参数和铝合金板试样楔形角对拉深筋部位摩擦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成形温度和润滑剂对摩擦系数影响比压边力明显;当不采用润滑剂时,随着成形温度从室温上升到250℃,摩擦系数有明显的增加;在高温状态下,三种润滑剂的使用,都可以大大降低温成形时的摩擦系数,但这三种润滑剂之间的润滑效果差异并不明显;在不同楔形角的铝合金试样成形过程中,拉深筋部位的摩擦系数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鼓包竖板拉延成形的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单介绍了铝合金板的冲压成形性能,应用有限元模拟技术,分别采用普通钢板和铝合金6009对鼓包竖板的拉延成形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对比结果,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应用等效拉延筋,对材料采用铝合金板的模拟结果进行改进,较好地改善了起皱缺陷,最终提出了合理的工艺造型方案,为指导和改进拉延模结构设计提出可靠的理论依据及相关设计参数。同时,为该零件确定了合适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考虑B柱加强板的结构特殊性和可成形性,本文设计了其拉延成形工艺补充。对比分析了封闭式、半开放式和开放式3种拉延筋布置方式对B柱加强板角部和中部不同塑性变形区成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开放式拉延筋布置方式更能获得较好的成形质量。利用正交试验对B柱加强板开裂影响较大的4条半开放式拉延筋阻力值进行优化,以拉延成形后的最大变薄率最小为优化目标,获得了B柱加强板成形时的较优拉延筋阻力系数组合。本文的研究方案能较好地抑制B柱加强板塑性成形缺陷,获得合格的实际零件。  相似文献   

6.
谢暴 《机床与液压》2008,36(4):340-344
在汽车覆盖件成形过程中,由于各个部分变形情况复杂、板料流动速度不一致,易出现拉裂,起皱等现象,另外覆盖件还有很高的质量和强度要求.因此需要在凹模周围布置拉延筋来改善覆盖件的成形质量.文章以Dynaform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平台,对汽车覆盖件的成形过程进行模拟,得到相应的成形极限图.在模拟过程中重点探讨了拉延筋的设置对覆盖件成形质量的影响,获得了满足零件质量要求的拉延筋设置方案.  相似文献   

7.
拉延筋参数对汽车覆盖件冲压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质量很难控制,容易出现拉裂、变薄、起皱、未充分成形等缺陷.为了防止这些缺陷的出现,通常在模具上设置拉延筋来调节和控制坯料流动,从而提高成形质量,因此,拉延筋设计对冲压模具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对某汽车的引擎罩进行冲压成形分析,得出了拉延筋参数对引擎罩冲压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为引擎罩冲压模具的拉延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某型汽车的轮罩外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冲压模拟仿真,发现在其法兰部分存在起皱风险,在拉延深度较大的内弧侧存在拉裂风险。采用增设拉延筋的方式对成形过程进行改进。通过分析对比整圈拉延筋和分段拉延筋两种形式,得出分段拉延筋更有利于零件成形。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使零件缺陷消失,成形质量良好,为轮罩外板的模具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数值模拟的等效拉延筋设计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拉延筋在汽车覆盖件拉深成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拉延筋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调节和控制板料的变形程度和变形分布,抑制破裂、起皱、面畸变等多种冲压质量问题的产生。在很多情况下,拉延筋的设置合理与否将决定覆盖件拉深的成败。文章借助eta/DYNAFORM软件,模拟某轿车B柱加强板在无/有拉延筋的模具上进行拉深的全过程,通过模拟结果分析比较,确定拉延筋的合理布局及数量,最后结合正交实验法,优化拉延筋的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10.
11.
人工神经网络在拉深润滑油选择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影响拉深过程中法兰下摩擦系数的工艺参数及润滑油参数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润滑油选择方案并描述了神经网络建模过程。神经网络预测计算结果与实际符合较好。对自行设计的试验装置进行了简要描述并提出了试验数据误差修正公式 ,实践证明 ,该公式有效的减少了试验误差。  相似文献   

12.
支持向量机(SVM)以统计学习理论为基础,广泛应用于回归预测。文章根据零件特点,针对拉深筋几何参数和板料拉延阻力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以拉深筋流入量作为衡量板料拉延阻力的参数,利用支持向量机建立其与嵌入程度、弯曲程度之间的映射关系,分别基于小样本、大样本两组数据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与神经网络模型相比具有更优良的性能,为筋参数基准值的确定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并解决了神经网络在小样本预测和泛化能力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拉深筋对板料拉深成形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提出拉深筋的基本设置原则,阐述设计其几何参数时应考虑的因素。结合汽车挡泥板的成形过程,利用有限元软件Dynaform分别模拟了无拉深筋、有整体拉深筋和局部拉深筋时挡泥板的成形过程。模拟结果证明,合理的拉深筋参数和布局能够有效地解决成形件的起皱和破裂问题,提高板料拉深成形质量。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的模具温度下,对常用的半圆形拉深筋进行了一系列拉深筋阻力(DBRF)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模具温度的提高,拉深筋阻力会有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对DBRF解析计算模型的精度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考虑到模具温度以及R/t(压筋半径/板料厚度)的影响,提出一个新的DBRF解析计算模型.相较于几种常用的计算模型,新模型计...  相似文献   

15.
一种摩擦表面自修复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对由国外引进的一种摩擦表面再生剂进行了使用后的表面性能测试,显示出摩擦表面的硬度显著提高,表面粗糙度大幅下降,磨损尺寸明显得到修复,展现出了对摩擦表面的自修复功能。在汽车发动机、电厂水泵、煤气压缩机和炼油厂减速器等机件上的试用表明,该摩擦表面再生剂具有降低油耗、减少振动、降低噪音、延长使用寿命和节省维修费用等诸多效果,并能提高轻武器子弹的初速和射击精度。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能球磨制备细小的复合粉末,再通过感应烧结制备耐高温自润滑IS304涂层,涂层致密且润滑相明显细化,其中Ag粉尺寸为5μm左右、氟化物尺寸小于2μm,且氟化物粒子与Cr2O3粒子形成复合结构。室温时IS304摩擦系数较大,磨损机制主要为微观脆性断裂;随着温度的升高,由于润滑相尺寸减小、且氟化物粒子与Cr2O3粒子形成复合结构,使得摩擦副在高速滑动过程中接触点的瞬态温度迅速升高,此瞬态温度有效地激活了氟化物粒子的润滑性能,在摩擦力和压力的作用下,氟化物粒子经塑性变形后形成表面润滑膜,使得接触面的摩擦系数急剧减小。有限元计算也表明润滑相的细化和分布位置的改变可明显提高润滑相的瞬态温度。  相似文献   

17.
以CF4,CH4和H2作为前驱气体,改变基底温度,通过直流脉冲等离子气相沉积法(PECVD)制备掺氟类金刚石碳膜,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薄膜的键合结构,用拉曼光谱仪分析薄膜中杂化碳的sp2和sp3的存在状态,用纳米压痕仪和UMT-2MT摩擦磨损实验机分别测量了薄膜的硬度、摩擦因数等机械性能。结果表明,F主要以C-F3,C-Fx(x=1,2,3)基团的形式存在于薄膜中;基底温度从不加热到500℃的范围,薄膜能够保持较低于0.020的摩擦因数;且基底温度为400℃时薄膜具有0.016的最低摩擦因数,但当基底温度超过600℃时,会破坏薄膜的内部结构而使机械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8.
飞机挂物投放机构是由弹射杆、锥形体、锥形筒体、滚珠等部分组成的回转机构。地面投放实验过程中,机构有时出现卡死现象。为此,论文建立了多体接触问题的结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塑性力学分析,以摩擦系数为参数,给出了机构卡死的摩擦条件。从库仑摩擦模型入手,考虑粘结点的微观力学特性,进一步研究了可能引起机构卡死的"咬焊"原因。最后,提出了结构改进方案。分析结论与机构投放实验结果取得了较好的吻合,为解决机构卡死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润滑对几种主要的齿轮传动失效形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娟  夏卿坤  陈蕾 《机床与液压》2004,(1):147-148,7
本文就润滑对几种主要的齿轮传动失效形式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各种失效,就齿轮传动润滑时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For components that are required to function in sliding or rubbing contact with other parts, degradation often occurs through wear due to friction between the two contacting surfaces.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of the materials being used, the addition of water as a lubricant may introduce corrosion and accelerate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and increase the life of these components, coatings may be applied to the regions subject to the greatest wear. These coatings may be engineered to provide internal pockets of solid lubrica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 In the present study, coatings containing a solid lubricant were produced by thermal spraying feedstock powders consisting of a blend of tungsten carbide-metal and a fluorinated ethylene-propylene (FEP) copolymer-based material. The volume content of this teflon-based material in the feedstock ranged from 3.5 to 36%. These feedstocks were deposited using a high velocity oxy-fuel (HVOF) system to produce coatings having a level of porosity below 2%. Sliding wear tests in which coated rotors were tested in contact with stationary carbon-graphite disks identified an optimum level of teflon-based material in the feedstock formulation required to produce coatings exhibiting minimum wear. This optimum level was in the range of 7 to 17% by volume and depended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ermet constituent. Reductions in mass loss for the couples on the order of 50% (an improvement in performance by a factor of approximately 2) were obtained for the best performing compositions, as compared to couples in which the coating contained no solid lubric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