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伟 《国外坦克》2006,(6):33-34
非直瞄发射系统为美国陆军未来战斗系统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杀伤力和多种能力,使美军的导弹能力“向前跨越”。非直瞄发射系统是未来战斗系统的核心,作为未来作战系统“系统之系统”网络中的一个集成节点,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以满足未来陆军“行动单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轻型装甲战车由干受重量限制,在装甲防护上先天不足,如何提高其战场生存力一直是各国陆军面对的重大课题。目前,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方面在开发适于轻型装甲战车的先进装甲和主动防护系统,另一方面还在研究新的生存为概念,如“未来战斗系统”(FCS)按设计将在网络中心战环境中作战,可以实现先敌发现、先敌感知、先敌行动和先敌制胜,从而大大提高战场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3.
智能弹药系统(IMS),即未来战斗系统(FCS)内的一种无人值守的弹药,是首批要整合进入未来战斗系统共同作战环境中的系统之一。它也是首批计划作为未来战斗系统螺旋式发展计划1期的发展装备之一。智能弹药系统通过在任何地形、气候以及其他条件下,赋予部队指挥官在其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以行动自由,提供保证的机动性,其中,智能弹药系统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鹰 《兵工科技》2004,(3):75-76
本战车设计中突出水上性能,能实现超视距突击登陆,部队可在离岸40千米或更远的舰船上下水,向敌海岸防御薄弱地域发起快速,突然的突击登陆,从而使传统的三阶段两栖突击登陆方式(舰上机动,由舰到岸的机动和岸上机动)变为两个阶段,即舰上机动和由舰到岸上目标的机动,使突击行动更加突然,迅速。  相似文献   

5.
美国陆军未来战斗系统由18种核心系统,外加关键的网络和士兵组成。而背后则是这些构成未来战斗系统之家族的18+l+1种系统的全面一体化,以及组成未来战斗系统之大系统的“行动单位”装备的各种辅助系统的一体化。连通能力为“使用单位”、联合、跨部门和多国部队提供了更强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战场上的工兵部队能够提供独特的战斗、通用和地理的工程能力,使联合和机动指挥官有能力通过战略转移和战术机动等手段实现其作战目标。本文是根据美国陆军最新版野战条令(FM3-34,2009年4月发布)中有关"工程兵行动"部分编译而成。  相似文献   

7.
<正>网络中心战将传感器、通信和计算系统与战术、技术和程序结合起来,以提供战斗空间感知。而作为这种感知的一部分,是能够识别出己方部队的战斗实体,即所称的战斗识别。本文介绍了目前战斗识别采用的技术,并对现在和未来的战斗识别系统所涉及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各技术领域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8.
主动防护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的威胁和未来部队对机动性、可运输性和防护的综合要求清楚说明,装甲已不再可能单独满足陆军平台的防护需求。与此同时,从正在进行的作战行动中得到的教训清楚表明,现役部队的车辆没有得到很好的防护,以应对城区、非常规作战。因此,“行动单位”计划经理(PMUA)正在研究一种综合的规避装置(IPT),为有人地面车辆(MGV)提供防护。这套规避装置将在各种作战行动中和其它的联网生存力措施一起,保护用未来战斗系统(FCS)装备的“行动单位”(UA)。主动防护系统(APS)由多系统组成,它们分别探测来袭威胁,并采取各种对抗措施拦截并摧毁之。  相似文献   

9.
装备了未来战斗系统的行动单位将变革遂行作战的能力。就持久力而言,这项变革将带来一种对后勤需求比重型模块化旅级战斗队小得多的全谱作战能力。这又将有助于获得战略反应能力以及使得战术行动自如而不受后勤补给的限制及直接连接到上级梯队至多战斗3天的限制。本文着力讲述行动单位项目管理部门如何影响未来战斗系统方案设计。这一设计着眼于为21世纪士兵提供最好的战斗准备系统,与此同时减轻后勤保障负担并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  相似文献   

10.
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美、英作战部队应当拥有能够保护士兵安全的防地雷反伏击战斗车辆。人员伤亡惨重的事实,促使战略家们重新思考1991年海湾战争以后所信奉的战略,可由轻型C-130运输机在全球快速部署的机动能力已不能适应战争要求。“斯特赖克”装甲车、未来战斗系统(FCS)、未来快速奏效系统(FRES)则是具有高机动性能和态势感知能力、能够弥补因重量限制而受到削弱的防护能力的武器系统。  相似文献   

11.
美国陆军转型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其目的是要将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冷战型”陆军改造成一支全新的“信息型”陆军——未来部队。以“未来战斗系统”(FCS)为核心、以补充系统和相关系统为支撑的一体化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列装将成为决定未来部队前途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未来战术卡车系统”(FTTS)是“未来战斗系统”的补充系统,即处于未来部队行动单位(UA)之内,但不属于“未来战斗系统”的系统,它们对于保证“未来战斗系统”的协同作业是必需的,这些系统将单独工作,或结合到“未来战斗系统”的一个或多个系统中,对行动单位的作战起…  相似文献   

12.
陆战的未来取决于陆军将科学技术用于未来部队的能力。美国陆军研究发展与工程司令部(RDECOM)组建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科学技术工作,加速“未来战斗系统”(FCS)的发展进程、陆军研究发展与工程司令部系统之系统整合任务.是通过影响陆军的研究发展与工程的文件精神,保证现役和未来地面部队的技术优势。为达此目的.系统之系统的部分关键计划包括技术整合和评估、模型与仿真以及实验等。  相似文献   

13.
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大国正在积极研发未来地面战斗系统,如美国的未来战斗系统(FCS)、英国的未来快速反应系统(FRES)、法国的未来地空作战聚集系统(BOA),这些系统中主耍包括有人和无人两大类战斗系统。有人战斗系统是相对于无人战斗系统而言的,有人战斗系统与当前的装甲战车相比,虽然在形体上区别不大,但是高新技术应用含量却有明显的提升。本文主要结合美军的未来战斗系统研制情况,谈谈未来地面有人战斗系统的主要技术动向。  相似文献   

14.
潜艇进行超视距导弹攻击是现代潜艇武器装备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海战的需要.分析了潜射反舰导弹超视距攻击作战能力指标要素,重点介绍了影响潜艇超视距导弹攻击作战能力的三个指标,并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为潜艇超视距导弹攻击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郑葆 《国外坦克》2008,(7):18-22
“斯特赖克”旅战斗队的编制和作战 信息是战斗力的要素之一,制信息权就足对信息优势的控制,也就是获取比敌人更完整的态势感知和信息解读能力,从而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判断、先敌行动和先敌制胜”的效果。制信息权是个动态过程,特别强调先发制人。  相似文献   

16.
江雨 《兵工科技》2007,(5):57-59
如今,超视距空战能力已成为了现代化高性能战斗机在战术使用方面必所追求的目标,而能完成此项任务的也只有超视距空空导弹。现在,超视距空空导弹伴随着战斗机性能,数据链和传感器技术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美陆军转型的目标是在2030年前后,将陆军逐步改造成为一支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各种军事行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战略反应部队——未来部队,而未来部队的核心装备则是美陆军目前正在大力开发的未来战斗系统。未来战斗系统是按网络中心战理念设计,由多种系统集成的高度信息化的武器系统。根据美陆军2004年10月15日发布的未来战斗系统白皮书,未来战斗系统由“18+1+1”个分系统组成。其中“18”表示18个核心分系统,即步兵输送车,乘车战斗系统,指挥与控制车,侦察与监视车,非直瞄火炮,非直瞄迫击炮,抢修车,医疗救护车,无人值守地面传感器,非直瞄发射系统,智能弹药系统,4级建制无人机(排,连,营,旅级),武装机器人车辆,小型无人地面车辆,多用途通用/后勤与装备保障车辆等8种有人操控系统和10种无人操控系统,此外,两个“1”分别指网络系统和士兵系统。  相似文献   

18.
有消息称,美国空军已取消当前正在开展的下一代导弹(Next GenerationMissile,NGM)项目,此前该项目被称为“联合双用途空中优势导弹”(Joint Dual.RoleAir Dominance Missile,JDRADM),目的是研制一种新型空射双用途导弹来执行空战和压制敌防空任务,以取代AIM-120阿姆拉姆(AM-RAAM)超视距空空导弹和AGM-88哈姆(HARM)反辐射导弹。  相似文献   

19.
在超视距攻击、体系对抗的新型空战模式下,指挥引导效能的发挥对于空战结果具有重要作用。针对超视距空战指挥引导能力建设问题,将超视距空战的流程分为巡航、接敌、超视距攻击、超视距再次攻击或进入视距内攻击四个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主要涉及的空战作战能力。进一步指出了指挥引导在其中发挥的全局探测、兵力协同支援、辅助决策等作用,并针对以上讨论,提出了提升超视距空战条件下指挥引导能力的思考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对流层超视距散射传播机理和对流层超视距无源定位原理,对利用对流层散射实现对地面固定目标的超视距定位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定位精度的几何分布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总结出了一些规律.但是,这种定位方法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对空中目标的超视距定位实现起来还存在很大难度.因此,如何解决探测距离的稳定性以及对空中运动目标的超视距定位问题都将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