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酯化糯米淀粉标签胶的黏结性能,以达到国家标准。方法 在丁二酸酐酯化糯米淀粉的基础上,利用马来酸酐对其进行二次酯化改性。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确定出最优条件,并测定其结构特性、黏合强度、剥离强度和耐水时间。结果 马来酸酐二次酯化改性糯米淀粉的最优工艺条件:二次酯化时间为77 min、酯化温度为45.3 ℃、酯化pH为9.0,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糯米淀粉标签胶的黏合强度为250.672 N/m,剥离强度为216.935 N/m,比未经酯化的标签胶黏合强度提高了55.64%,剥离强度提高了122%;比单一酯化的标签胶黏合强度提高了48.77%,剥离强度提高了76.73%,并且双重酯化后的标签胶耐水性提高。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可知,酯化后的淀粉分子在1 730 cm?1存在酯基特征峰,扫描电镜分析表明二次酯化后淀粉颗粒崩解,表面粗糙,出现凹陷与裂缝。热力学性质表明酯化淀粉具有更低的糊化温度。结论 经过丁二酸酐与马来酸酐双重酯化后,糯米淀粉标签胶的黏结性能与耐水性能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2.
淀粉胶储存性能影响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淀粉胶储存性能影响因素及对策贾润礼TheCausesandGamesaboutAmylumAdhesiveStorageFailure¥JiaRunliAbstract:Todealingwiththegeneralproblemofshortsto... 相似文献
3.
介绍一种新型包装粘合剂;高压聚合淀粉胶它是以淀粉作为原料,通过淀粉变性,再经高温,高压蒸煮而制得,这种粘合性能和传统的化学卷烟胶相同,但价格低,在燃烧时对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较小,所以是化学卷烟胶理想的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4.
淀粉胶黏度与瓦楞纸板质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黏度是衡量淀粉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影响着瓦楞纸板的质量.因此在生产中,相关人员应随时观察不同的生产情况,即时调节所需的黏度,使生产工艺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5.
胶磷矿-淀粉/聚丙烯酸盐高吸水保水复合材料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胶磷矿、淀粉、丙烯酸为原料,采用溶液聚合法首次制备出胶磷矿-淀粉/聚丙烯酸盐高吸水保水复合材料,其成本低、耐盐性强、吸液倍率高、生物相容性好,同时可以释放磷元素.实验表明,当温度为70℃,以丙烯酸单体为基准,胶磷矿添加量80%,交联剂0.02%,中和度90%,淀粉添加量7.5%,引发剂0.2%,在此条件下合成的高吸水保水复合材料吸蒸馏水、自来水、盐水倍率最高,分别为726、217、57倍,达到并超过了国家农业部和"863计划"项目技术指标的要求.同时揭示了各因素对复合材料吸液性能的影响力大小为:交联剂>中和度>淀粉添加量>引发剂.此材料综合性能优异,可广泛应用于农林和环保领域. 相似文献
6.
成都市圣五化厂工研制生产的DF——8#淀粉胶复合添加剂,是经中国包装总公司科技部鉴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专利产品(专利号:ZL97108352.6,标准代号:Q20219458—7.1-1999)。 相似文献
7.
热法淀粉胶使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瓦楞纸箱用淀粉胶多年来一直推广困难,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淀粉胶的特殊性和性能的不稳定性,使淀粉胶的产品质量难以准确控制,导致使用性能的不稳定,在使用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上胶量不稳定、纸板发脆、开胶、倒楞、塌楞、泛碱、吸潮、粘接强度低、上胶不均匀、胶槽起沫、干燥时间长、干燥时间受气候影响大等等,这些问题使用户难以解决,影响了作为用户的纸箱厂的正常生产,挫伤了用户使用淀粉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不同含量的氧化剂、糊化剂以及交联剂对木薯淀粉性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红外、流变学表征方法系统研究了糊化剂(NaOH)和氧化剂(NaClO)用量对淀粉胶黏剂性能的影响。结果 当加入16%(相于干淀粉质量而言)的NaClO作为氧化剂时,淀粉胶黏剂的初黏力和黏度都达到最佳。当加入10%(相对干淀粉质量而言)的NaOH作为糊化剂时,淀粉在室温下就能发生糊化,形成黄色透明状胶黏剂,此时,胶黏剂有明显的触变性。结论 NaClO的加入可以很好地改变淀粉胶黏剂的流动性,但过量的NaClO会使胶黏剂黏度过小,并致耐水性和黏结性不足。适量的NaOH加入可以使淀粉的黏度增加,但过量的NaOH会减弱重新缠结的淀粉高分子链间的作用力,导致黏度下降。硼砂的加入能与淀粉分子形成络合物,使淀粉胶黏剂的黏度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瓦楞纸板生产线用淀粉胶黏剂的粘合原理与配制机理,讨论淀粉胶黏剂主要质量影响因素,阐述其性能检测方法,并分析淀粉胶黏剂常见质量问题与解决办法。有助于生产和品质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改善与控制胶黏剂品质,满足纸板生产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次氯酸钠进行氧化改性,并以聚乙烯醇为接枝剂进行接枝改性,再与酚醛预聚物进行共缩聚反应,制得淀粉/酚醛预聚物(S/PFO)共缩聚胶黏剂。讨论了淀粉/酚醛预聚物比例、共缩聚温度和共缩聚时间对S/PFO共缩聚胶黏剂固体含量、黏度、固化时间、干状胶合强度和湿状胶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酚醛预聚物比例为15/120,共缩聚温度为90℃,共缩聚时间为2.0 h时,所制得的S/PFO共缩聚胶黏剂综合性能最佳。采用同步热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S/PFO共缩聚胶黏剂的固化性能和胶合界面进行了表征。相比于酚醛树脂胶黏剂,S/PFO共缩聚胶黏剂固化温度和固化焓值均降低,能够有效降低生产能耗。S/PFO共缩聚胶黏剂能将木材表面的孔隙均匀填满,形成一层薄薄的且连续的胶膜,有利于提高其胶接强度和耐水性能。 相似文献
11.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玉米淀粉为接枝骨架,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与接枝单体乙酸乙烯酯-丙烯酸乙酯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制取淀粉基木材胶粘剂。对得到的淀粉接枝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分析及性能研究。IR谱图表明,样品除了保持淀粉的特征吸收峰外,在1730~1740cm-1之间出现了羰基特征吸收峰;X-粉末衍射谱图表明,样品多为弥散峰,证明淀粉接枝共聚物基本为少量结晶态与无定形态共存的结构;TG、DTA曲线证实了接枝共聚反应的发生,且淀粉接枝共聚物的热稳定性优于纯玉米淀粉;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胶粘剂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粘接性、耐寒性和储存稳定性;各项指标已达到了国家标准HG/T2727-95中聚乙酸乙烯酯木材胶粘剂的性能指标,特别是压缩剪切干强度远远超过了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2.
可生物降解淀粉/PCL共混物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土豆淀粉与聚己内酯(PCL)共混型可完全生物降解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淀粉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比未改性者有显著提高。吸水性试验表明,共混体系的吸水率随PCL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偶联剂改性共混物的吸水率也有所下降。土埋生物降解试验表明,共混体系有着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同时还考察其在活性污泥中的降解性。红外光谱测试显示,共混体系具有较好相容性和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胶粘剂对基材(丁苯橡胶-丁苯橡胶)的剪切强度为依据,确定了用氨基硅油和环氧树脂改性聚氨酯胶粘剂时,制备聚氨酯预聚体的单体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聚醚二元醇(DL2000)的恰当配比,氨基硅油和环氧树脂的恰当添加量,以及恰当的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通过热分析技术(TG-DSC),对比分析了未改性胶粘剂和二元改性胶粘剂的热性能;最后对比检测了未改性胶粘剂和二元改性胶粘剂对不同基材的剪切强度以及自身的各种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二元改性聚氨酯胶粘剂对各种基材具有较高的粘接强度,其自身具有良好的附着力、较低的吸水率、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耐酸碱性能。 相似文献
14.
基于位错刻蚀理论利用溶液浸泡处理A1-Mg-Si合金在其表面形成微观粗糙表面结构,采用自组装技术在此表面制备FDTS自组装分子膜.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表面粗糙度仪对试样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接触角测量仪对试样表面接触角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试样经溶液浸泡处理和沉积自组装分子膜后,其表面润湿性实现了由亲水到超亲水再到超疏水的转变;改变溶液浸泡时间得到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的表面,沉积自组装分子膜后得到的超疏水表面具有不同的滚动接触角,其表面黏附力具有明显差异.分析认为,超疏水表面的获得是溶液浸泡处理得到的粗糙表面结构和低表面能物质FDTS自组装分子膜共同作用的结果;表面黏附力的差异是试样表面微观形貌的不同造成水滴在其表面所处状态的差异引发的. 相似文献
15.
一种低软化温度无机胶粘剂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废玻璃粉、B2O3、ZnO和P2O5等氧化物为主要原料,研制低粘接温度的无铅环保型易熔玻璃。实验中先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表,对废玻璃粉添加量为30%(质量分数)的样品进行了正交实验,测定其粘接温度瓦和熔化温度Tm;并对添加MgO、CaO、Al2O3等氧化物引起的易熔玻璃瓦温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纵波垂直入射上下基体为同种介质且含有线性粘滞粘接层的三层板状粘接结构时声波的反射和透射特性,基于粘接界面的准静态模型(QSM)并结合各向同性线性粘滞体的本构方程,导出了含有粘滞系数和体积弹性模量的纵波反射和透射系数表达式。首先将纵波的准静态模型解和精确解进行对比,研究了准静态模型的适用条件。其次在界面处于不同接触形式(完好连接和粘滞型弱粘接)的情况下,分别讨论了考虑和不考虑界面相对质量对声反射和透射特性的影响。接着分析了粘滞粘接层参数的变化对纵波反射和透射特性的影响。最后在不大于0.1 MHz-mm的较小频厚积范围内简要阐述了如何鉴别界面形式。结果表明,准静态模型适用于较小频厚积的检测;是否考虑界面的相对质量对纵波的反射和透射特性影响不大;在特定的频厚积下,利用纵波的反射或透射系数方法结合准静态模型可有效辨别界面形式。研究成果可为实验时采用纵波垂直入射检测粘接结构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壳聚糖-淀粉共混薄膜的制备与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以共混的方法制备了壳聚糖-淀粉共混薄膜,并对共混薄膜的力学性能、透气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共混膜中壳聚糖与淀粉的固含量相等时,薄膜的机械性能相对较佳,并且常温下成的膜有较高的膜相对透明性、柔韧性;适量的增塑荆可以改善膜的性能,随着甘油浓度的增加,膜的伸长率、透气系数也随之增加。抗拉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18.
Matthew Lamb Vincent Rouillard Justin Milverton 《Packaging Technology and Science》2019,32(10):511-521
During the distribution process, products are continuously exposed to dynamic forces resulting from vehicle vibrations as well as drops and shocks from various types of handling. In order to reduc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such loads, protective packaging or cushioning materials are used. Engineered packaging materials are generally petroleum based (plastics) and present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fter their disposal. The use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io‐compostable, alternatives is a logical development; however, if the salient prot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materials are not well established, their use may lead to greater losses and a larger environmental impact through product loss.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for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alternative cushioning materials, which includes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procedure is used 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loose fill starch beads with a commonly used engineering cushioning material, namely medium density, closed cell polyethyle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rch beads can offer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the engineered cushioning materials as they provide reasonable overall cushioning character, albeit over a narrower stress range when compared with the polyethylene cushions. The loose fill was also shown to perform in terms of vibration damping and resistance to sustained dynamic loads for low static stress levels.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东方龙虱(雄性)抱握足上吸附脚掌的形态结构、吸附机制及其在2种不同表面的吸附特性。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吸附脚掌由4排吸附结构及其外围的吸附刚毛群构成,其吸附结构由约15个“鞋垫”状微吸盘平行并排构成一体。吸附机制为微吸盘的真空负压吸附和刚毛群的范德华力粘附。实验测定吸附脚掌在东方龙虱鞘翅表面和玻璃表面产生的最大法向吸附力为53.3 mN,最大切向吸附力为213.5 mN。在2种表面上(干、湿状态)其切向吸附力均远大于法向吸附力,大约是法向吸附力的6~8倍,同时吸附脚掌在湿表面的切向吸附力比干表面大得多,法向吸附力却相反。法向吸附力主要由刚毛群的范德华力产生,而切向吸附力由真空吸附和范德华力共同产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