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微波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同时造成的电磁辐射污染也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高效的微波吸收材料已成为解决电磁辐射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以碳材料为壳的核壳结构微波吸收剂不仅可以优化阻抗匹配特性,而且可以调控微波吸收性能,已成为微波吸收材料的研究热点。介绍了核壳结构微波吸收剂的吸波机理,综述了不同结构组成的碳壳型核壳结构微波吸收剂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阐述了其结构组成对提高其微波吸收性能的原因,分析了各种碳壳型核壳结构微波吸收剂的优缺点,进一步对核壳结构微波吸收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燃料的氢含量与其族组成有密切关系。经过大量研究工作发现,可用氢含量作为评价喷气燃料燃烧性能的综合指标。美国和英国已先后在一九七六年和一九七八年把氢含量作为选测项目正式列为宽馏份型喷气燃料的规格指标,一九七九年已扩大到各种牌号的喷气燃料。苏联经试验之后也认为用氢含量评价喷气  相似文献   

3.
《工业设计》2013,(2):56-56
生产高性能、无掺杂生物燃料来代替石油型喷气燃料的努力已经向前迈出了一个台阶。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NCR)报道称:在 10 月 29 号的试验飞行中,所采用的100% 非食用生物燃料与传统的喷气燃料相比,废气排放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美、英等国及国标标准化组织在喷气燃料的性能检测方面,相继制订了许多种估算方法。美国材料试验协会制订了ASTMD3343航空燃料氢含量估算法;英国石油学会制订了IP193、美国材料试验协会制订了ASTMD3338、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了ISO-3648航空燃料净热值估算法;英国曾制订了快速测定喷气燃料芳香烃含量的估算及图解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喷气燃料规格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未来航空生物燃料的规格进行了展望。这将引发我国对未来喷气燃料发展趋势的思考,努力赶上世界替代喷气燃料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6.
磁性纳米微波吸收剂研究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磁性纳米微波吸收剂由于具有纳米材料、磁性材料的优点,已成为微波吸收剂研究的主要方向,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本文对粉体纳米吸收剂、核壳型纳米吸收剂、薄膜型纳米吸收剂等几种纳米吸收剂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总结了各种纳米吸收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情况,并提出了磁性纳米微波吸收剂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近年来微波吸收剂的研究动态,总结了铁氧体型吸收剂、金属微粉吸收剂、多晶铁纤维吸收剂以及轻质、高温和导电高分子等几种特种吸收剂最新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微波吸收剂的纳米化、轻质化、多种损耗机制复合化及优良的耐高温性能是目前微波吸收剂研究的主要方向,也是研制高性能吸波材料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8.
以Ni-Co-P/CNT复合粉体和Ni-Co-P/空心微珠复合粉体作为吸收剂,选用高分子聚合物环氧树脂作为成膜树脂,同时加入适当的溶剂、固化剂和助剂制备出纳米复合微波吸收涂料,并将涂料涂刷于塑料薄板上制备出涂层样品.使用标量网络测试系统分别测试各纳米复合涂层样品在8~18GHz范围内的微波反射率与频率之间的R-F关系曲线,来定量表征各个涂层样品的微波吸收性能.研究表明,以Ni-Co-P/CNT和Ni-Co-P/空心微珠复合粉体作为微波吸收剂的纳米复合微波吸收涂层具有较好的微波吸收性能,最高可达18.7dB,通过减小吸收剂粒度、提高吸收剂含量和均匀分散性以及调整涂刷层数以控制最佳涂层厚度可以提高涂层微波反射率.  相似文献   

9.
以片状铁、针状多晶铁纤维、球形羰基铁粉吸收剂为原材料分析探讨了磁性吸收剂形状对其微波电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2GHz时磁导率实部最大的为片状,其次是针状,最小的为球形吸收剂,片状铁吸收剂磁导率实部在2GHz时可达4.65,磁导率虚部2~18GHz均高于多晶铁纤维和羰基铁粉。模拟其吸波性能发现片状铁吸收剂吸波性能在2~9.6GHz优于多晶铁纤维和羰基铁粉,可用于提高吸波材料的低频吸波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中国 3号喷气燃料是在 2 0世纪 70年代为了出口任务和国际通航需要而开始生产的 ,产品标准有 1977年颁布的石油标准SY 10 0 8,后被参照采用ASTMD 165 5标准制定的国家强制标准GB 65 3 7-1986所替代。 3号喷气燃料与国际市场上通用的民用喷气燃料JetA -1都属于民用煤油型涡轮喷气燃料 ;而在国际航空市场 (前苏联和东欧地区除外 ) ,各飞机加油服务公司与航空公司普遍遵循JetA -1标准 ,主要是英国国防部标准DEFSTAN 91-91、美国试验材料协会标准ASTMD 165 5和国际航空运输协会 (IATA)煤油型喷气燃料规格和由…  相似文献   

11.
碳黑/无机材料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以乙炔碳黑和无机材料填充PVC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就无机材料的种类,配比及是否添加局炔碳黑等因素对吸波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复合材料中,填充的无机材料的极性对吸收性能有影响;填充乙炔碳黑,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而乙炔碳黑和水合氧化铝混合填充复合材料的最大吸收衰减可达21.87dB。  相似文献   

12.
采用热压法制备了羰基铁/聚苯乙烯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磁性能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HP8510网络分析仪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羰基铁粉含量的增加,羰基铁/聚苯乙烯复合材料的复介电常数的实部ε′和虚部ε″、复磁导率的实部μ′和虚部μ″都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羰基铁粉含量为75%(质量分数)的羰基铁/聚苯乙烯复合材料具有最好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其最小反射率在14GHz为-15dB,-10dB带宽达4.1GHz。  相似文献   

13.
多壁碳纳米管电磁参数的研究和吸波性能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廖宇涛  张兴华 《材料导报》2006,20(3):138-140
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管径类型的多壁碳纳米管在2~18GHz的电磁参数性能,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没有磁性,而且磁损耗也很小;部分碳管的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随管径的增大而增大,而随频率的增加而减小,20~40nm和40~60nm的CNTs在一定频段范围内介电常数的虚部大于实部,使得其损耗角正切大于1,有利于吸波性能的提高.同时对其吸波性能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2~18GHz范围内,当吸波层厚度设为1mm时,20~40nm的碳管复合物在10dB以上频宽可以达到7GHz,最大损耗峰出现在12.4GHz上,对应值为16.52dB,为实现吸波涂层的"宽、薄、轻"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含结晶水无机物在吸波材料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含结晶水无机物和乙炔炭黑(CB)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结果表明,单纯填充含结晶水无机物的复合材料不具有吸波性能,填充CB的复合材料有良好的吸波性能;结晶水无机物和CB混合填充的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优于单纯由CB填充的复合材料,在该复合材料中,结晶水无机物的含量影响材料的吸波性能;水合氧化铝(Al2O3.3H2O)和CB混合填充的复合材料的最大吸收衰减可达21.87dB。  相似文献   

15.
含电路模拟结构陷阱式吸波复合材料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电路屏材质、电路屏尺寸、介质层电磁参数等对“陷阱”式结构吸波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总结了改变参数后吸波性能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得吸波复合材料的吸波/承载综合性能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6.
赵海涛  马瑞廷  张罡 《功能材料》2012,43(18):2460-2462
采用超声场下原位聚合法制备了Ba0.6Sr0.4-TiO3/PANI复合材料。其结构、形貌和电磁性能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HP8510网络矢量分析仪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Cl掺杂后的PANI是部分结晶的。Ba0.6Sr0.4TiO3与PANI分子链之间存在某些相互作用。与PANI相比,在8.2~12GHz频率范围内,Ba0.6Sr0.4TiO3/PA-NI复合物的ε′值和ε″值均较大。在9.8~12.4GHz的频率范围内,Ba0.6Sr0.4TiO3/PANI复合物的tanδε值大于PANI的tanδε值。Ba0.6Sr0.4TiO3/PANI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微波吸收性能,最大损耗为-14dB,-10dB带宽超过了5GHz。  相似文献   

17.
18.
铁基合金粉包覆改性及在雷达/红外兼容隐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KH550硅烷偶联剂对铁基合金粉包覆改性,并以其为颜填料制备了雷达/红外兼容隐身单涂层,系统研究了包覆改性对涂层低红外发射率以及雷达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偶联剂以化学键的形式吸附在铁基合金粉表面形成有机薄膜。2%偶联剂包覆对涂层的红外发射率影响较小,但显著降低铁基合金粉的介电常数,提高阻抗匹配度。涂层厚度为2mm时,-10dB的吸收带宽从包覆前1.5GHz增加至2.2GHz,吸收峰强度也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new method for inserting several triangulated surfaces into an existing tetrahedral mesh generated by the meccano method. The result is a conformal mesh where each inserted surface is approximated by a set of faces of the final tetrahedral mesh. First, the tetrahedral mesh is refined around the inserted surfaces to capture their geometric features. Second, each immersed surface is approximated by a set of faces from the tetrahedral mesh. Third, following a novel approach, the nodes of the approximated surfaces are mapped to the corresponding immersed surface. Fourth, we untangle and smooth the mesh by optimizing a regularized shape distortion measure for tetrahedral elements in which we move all the nodes of the mesh, restricting the movement of the edge and surface nodes along the corresponding entity they belong to. The refining process allows approximating the immersed surface for any initial meccano tetrahedral mesh. Moreover, the proposed projection method avoids computational expensive geometric projections. Finally, the applied simultaneous untangling and smoothing process delivers a high‐quality mesh and ensures that the immersed surfaces are interpolated. Several examples are presented to assess the propertie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